Ⅰ 電腦硬體知識
一、看參數識CPU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的縮寫,CPU一般由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在邏輯運算和控制單元中包括一些寄存器,這些寄存器用於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大家需要重點了解的CPU主要指標/參數有:
1.主頻
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例如我們常說的P4(奔四)1.8GHz,這個1.8GHz(1800MHz)就是CPU的主頻。一般說來,一個時鍾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主頻=外頻X倍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AMD的Athlon XP系列處理器其主頻為PR(Performance Rating)值標稱,例如Athlon XP 1700+和1800+。舉例來說,實際運行頻率為1.53GHz的Athlon XP標稱為1800+,而且在系統開機的自檢畫面、Windows系統的系統屬性以及WCPUID等檢測軟體中也都是這樣顯示的。
2.外頻
外頻即CPU的外部時鍾頻率,主板及CPU標准外頻主要有66MHz、100MHz、133MHz幾種。此外主板可調的外頻越多、越高越好,特別是對於超頻者比較有用。
3.倍頻
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例如Athlon XP 2000+的CPU,其外頻為133MHz,所以其倍頻為12.5倍。
4.介面
介面指CPU和主板連接的介面。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卡式介面,稱為SLOT,卡式介面的CPU像我們經常用的各種擴展卡,例如顯卡、音效卡等一樣是豎立插到主板上的,當然主板上必須有對應SLOT插槽,這種介面的CPU目前已被淘汰。另一類是主流的針腳式介面,稱為Socket,Socket介面的CPU有數百個針腳,因為針腳數目不同而稱為Socket370、Socket478、Socket462、Socket423等。
5.緩存
緩存就是指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度極快,所以又被稱為高速緩存。與處理器相關的緩存一般分為兩種——L1緩存,也稱內部緩存;和L2緩存,也稱外部緩存。例如Pentium4「Willamette」內核產品採用了423的針腳架構,具備400MHz的前端匯流排,擁有256KB全速二級緩存,8KB一級追蹤緩存,SSE2指令集。
內部緩存(L1 Cache)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L1緩存越大,CPU工作時與存取速度較慢的L2緩存和內存間交換數據的次數越少,相對電腦的運算速度可以提高。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L1緩存的容量單位一般為KB。
外部緩存(L2 Cache)
CPU外部的高速緩存,外部緩存成本昂貴,所以Pentium 4 Willamette核心為外部緩存256K,但同樣核心的賽揚4代只有128K。
6.多媒體指令集
為了提高計算機在多媒體、3D圖形方面的應用能力,許多處理器指令集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種便是Intel的MMX、SSE/SSE2和AMD的3D NOW!指令集。理論上這些指令對目前流行的圖像處理、浮點運算、3D運算、視頻處理、音頻處理等諸多多媒體應用起到全面強化的作用。
7.製造工藝
早期的處理器都是使用0.5微米工藝製造出來的,隨著CPU頻率的增加,原有的工藝已無法滿足產品的要求,這樣便出現了0.35微米以及0.25微米工藝。製作工藝越精細意味著單位體積內集成的電子元件越多,而現在,採用0.18微米和0.13微米製造的處理器產品是市場上的主流,例如Northwood核心P4採用了0.13微米生產工藝。而在2003年,Intel和AMD的CPU的製造工藝會達到0.09毫米。
8.電壓(Vcore)
CPU的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與製作工藝及集成的晶體管數相關。正常工作的電壓越低,功耗越低,發熱減少。CPU的發展方向,也是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不斷降低正常工作所需要的電壓。例如老核心Athlon XP的工作電壓為1.75v,而新核心的Athlon XP其電壓為1.65v。
9.封裝形式
所謂CPU封裝是CPU生產過程中的最後一道工序,封裝是採用特定的材料將CPU晶元或CPU模塊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後CPU才能交付用戶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於CPU安裝形式和器件集成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採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PGA(柵格陣列)方式封裝,而採用Slot 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採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現在還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裝技術。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以節約成本為主。
二、看參數識主板
主板是所有電腦配件的總平台,所以你在選購或使用主板時首先要了解你的主板其核心功能如何,其能支持何種類型的CPU、內存、顯卡、能支持多少數量PCI設備等等。
1.板型
線路板要想在電腦上做主板使用,還需製成不同的板型,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常見的主板板型。AT板型是一種最基本板型,其特點是結構簡單、價格低廉,其標准尺寸為33.2cmX30.48cm,AT主板需與AT機箱電源等相搭配使用,而Baby AT是AT架構主板的改進型,它結構布局更為合理,可支持AT/ATX電源,但由於ATX架構的流行其也已沒落。
而ATX板型則像一塊橫置的大AT板,這樣便於ATX機箱的風扇對CPU進行散熱,而且板上的很多外部埠都被集成在主板上,並不像AT板上的許多COM口、列印口都要依靠連線才能輸出。另外ATX還有一種Micro ATX小板型,它最多可支持4個擴充槽,減少了尺寸,降低了電耗與成本。
而NLX板,它比較受品牌機廠商青睞,其外形像是插了一塊顯示卡的主板,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是布有邏輯控制晶元和基本輸入輸出埠的基板,另一部分具有AGP、PCI、ISA等插槽的附加板則像顯示卡一樣插在基板的特殊埠中,這樣做可以增加空間,拆裝方便。
2.核心
主板晶元組是電腦主板的核心,它代表了該主板所具備的主要技術特點。隨著採用主板晶元組的不同,各種電腦主板支持的功能也相應不同。例如一款主板採用的是Intel的i845D主板晶元組,i845D主板晶元組與它的前身i845相比其主要變化在於它提供了對主流的DDR內存的支持。其主要特點其主板說明書上有相關介紹「i845D晶元組由I845D晶元和ICH2晶元組成,支持Socket478插座的Pentium4處理器,支持400MHz FSB(前端匯流排),支持AGP4X,集成AC97聲效,支持ATA100硬碟傳輸規格。」
3.插座類型
CPU插座就是主板上安裝處理器的地方。主流的CPU插座主要有Socket370、Socket 478、Socket 423和Socket A幾種。其中Socket370支持的是PIII及新賽揚,CYRIXIII等處理器;Socket 423用於早期Pentium4處理器,而Socket 478則用於目前主流Pentium4處理器。而Socket A(Socket462)支持的則是AMD的毒龍及速龍等處理器。另外還有的CPU插座類型為支持奔騰/奔騰MMX及K6/K6-2等處理器的Socket7插座;支持PII或PIII的SLOT1插座及AMD ATHLON使用過的SLOTA插座等等。
4.支持的內存類型
現在大家主要使用的內存主要有168線的SDRAM和184線的DDR SDRAM內存兩種。SDRAM內存,168線,帶寬64位,工作電壓3.3v,它支持PC66/100/133/150等不同的規范;而DDR內存的主要特點在於它能利用時鍾脈沖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據,因此不需提高工作頻率就可成倍提高DRAM的速度。
現在DDR內存主要有PC1600/PC2100/PC2700/PC3200幾種規范。例如一款主板說明書指出其「支持2條184針腳的DDR內存插槽,可以支持2GB的內存容量。」這句話表明了其不支持168線的SDRAM,其具備兩根DDR內存插槽可插接兩根DDR內存,此外從其它關於DDR的文字中你可看見這款主板只能支持PC1600/PC2100規范的DDR內存。
5.支持的AGP插槽類型
AGP1X(266Mbps)、AGP2X(533Mbps)、AGP4X(1066Mbps)、AGP Pro及AGP通用插槽(1066Mbps)、AGP8X(2133Mbps)等幾種顯卡插槽都不相同,排在後面的顯卡規范插槽一般可以兼容前面的顯卡規范插槽,例如AGP4X規范的顯卡插槽可以使用AGP2X的顯卡,而AGP4X的顯卡就不能在AGP2X的顯卡插槽上正常使用(註:還有種AGP2X/4X的通用插槽)。
所以,你的主板支持何種顯卡類型是你正確選擇顯卡的關鍵。例如一款主板採用的是AGP4X插槽,那麼你就可以購買AGP1X/2X/4X的顯卡在其上正常使用。
三、看參數識硬碟
眾所周知,市場上的硬碟主要分為IDE和SCSI兩大類。SCSI硬碟有速度快、容量大、使用穩定的特點,是硬碟技術的排頭兵,但其價格太貴,主要用於較專業的場合。
而IDE硬碟雖然說在技術水準上尚同SCSI硬碟有一些的差距,但無庸置疑其差距已越來越小,現如今的IDE硬碟同樣具有轉速快、容量大的特點,而且其價格便宜,已成為家用場合的首選。
而IDE硬碟按其內部碟片直徑的大小,又可分為5.25、3.5、2.5和1.8英寸的硬碟等。2.3和1.8英寸碟片直徑大小的硬碟主要用於筆記本電腦等設備;5.25和3.5碟片直徑的硬碟主要用在台式機上,現在台式機上最常用的就是3.5寸碟片直徑大小的硬碟。
1.硬碟的容量
我們在購買硬碟時首先會問,這硬碟是多大的呀?回答:40GB、80GB,就是指的硬碟的容量。它一般指的是硬碟格式化後的容量。硬碟的容量越大越好。
其次,在選擇容量時你還可優先選擇單碟容量大的產品。單碟容量越大技術越先進而且更容易控製成本。舉例來講,同樣是40GB的硬碟,若單碟容量為10GB,那麼需要4張碟片和8個磁頭,要是單碟容量上升為20GB,那麼需要2張碟片和4個磁頭,對於單碟容量達40GB的硬碟來說,只要1張碟片和2個磁頭就夠了,能夠節約很多成本及提高硬碟工作穩定性。
2.硬碟的轉速
這也是大家比較留心的問題。它是指硬碟內主軸的轉動速度。如今市場上的IDE硬碟主要分為5400RPM(轉),7200RPM(轉)兩種轉速。在容量價格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可首選轉速快的7200轉的硬碟產品。
3.硬碟的傳輸率
硬碟的傳輸率也是硬碟重要參數之一。它主要指硬碟的外部和內部數據的傳輸率,它們的單位為Mb/s(兆位/秒)或MB/s(1MB=8Mb)。硬碟的外部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即硬碟的突發數據傳輸率,它一般指硬碟的數據介面的速率。現在的ATA/66/100/133介面的硬碟的傳輸率可達66-133MB/S。
而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是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在這方面市場上主流硬碟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一般都可達350Mb/S以上,優秀的硬碟其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可達500Mb/S。
4.硬碟的緩存
硬碟的緩存的大小也是硬碟的重要指標之一。硬碟的緩存是指在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如今硬碟採用的緩存類型多為SDRAM,但也有例外的如採用EDO DRAM的。緩存的容量越大越好,它直接關繫到硬碟的讀取速度,如今的硬碟緩存容量大都是2M,並向8M的更大容量過度。但也有少數只有512K緩存的產品,這點大家需注意。
5.硬碟的磁頭
硬碟上採用的磁頭類型,主要有MR和GMR兩種。GMR巨磁阻磁頭已開始取代MR磁頭成為硬碟磁頭的主流。
MR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寫入和讀取磁頭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它是通過阻值的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對信號的變化相當敏感,使其讀取數據的准確性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其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因而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就提高了碟片的密度,這就使硬碟的容量能夠做得很大。
而GMR磁頭同MR磁頭相比它使用了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和多層薄膜結構,它比MR磁頭更敏感,因而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現在的MR磁頭的碟片存儲密度可達到3Gbit-5Gbit/in2(每平方英寸每千兆位),而GMR磁頭則可達10Gbit-40Gbit/in2以上。
6.硬碟的尋道時間
硬碟的尋道時間也是了解硬碟的重要參數之一。它主要指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道間尋道時間(single track seek),最大尋道時間(max full seek),以及平均等待時間(average latency)等等。它們的單位皆為ms(毫秒)。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指的是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這個數值越小越好,如今IDE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大多在9ms以下。而硬碟的道間尋道時間,指的是磁頭從一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這個時間也是越短越好。
硬碟的最大尋道時間,指的是硬碟磁頭從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它的數值也是越小越好,市場上的主流IDE硬碟的最大尋道時間大多在20ms以內。至於硬碟的平均等待時間,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然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到磁頭下的時間,它的數值也是越小越好。
四、看參數識顯示器
了解液晶顯示器主要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亮度/對比度
液晶顯示器亮度以平方米燭光(cd/m2)或者nits(流明)為單位,液晶顯示器由於在背光燈的數量上比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器要多,所以亮度看起來明顯比筆記本電腦的要亮。其亮度普遍在150nits到500nits之間。亮度值高固然表明其產品性能較高。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市面上某些低檔液晶顯示器存在較嚴重的亮度不均勻的現象,其中心的亮度和邊框部分區域的亮度差別比較大。所以大家在選購液晶顯示器時更應看重亮度的均勻度,也就是該產品的顯示效果無論是屏幕中央還是四邊要求亮度均勻,四邊無明顯偏暗的現象,這一點對大家選購液晶顯示器時需重點注意。
而對比度是直接體現該液晶顯示器能否體現豐富的色階的參數,對比度越高,還原的畫面層次感就越好,即使在觀看亮度很高的照片時,黑暗部位的細節也可以清晰體現,目前市面上的液晶顯示器的對比度普遍在150:1到350:1間,高端的液晶顯示器還更高。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家應首先考慮選擇對比度較高的產品。
可視角度
由於LCD是採用光線透射來顯像,因此存在視角問題,所以普通LCD有一個缺點就是可視角度小。在LCD中,直射和斜射的光線都會穿透同一顯示區的像素,所以從大於視角以外的角度觀看屏幕時會發現圖像有重影和變色等現象。因此,可視角度是指可清晰看見LCD屏幕圖像的最大角度,可視角是越大越好。
通常,LCD的可視角度都是左右對稱的,但上下可就不一定了。目前市面上的15寸液晶顯示器的水平可視角度一般在120度或以上,而垂直可視角度則比水平可視角度要小得多,普遍水平是上下不對稱共95度或以上。
響應時間
訊號響應時間是指像素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所需的時間。響應時間反應了液晶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此值越小越好,以前大多數LCD顯示器的反應時間介於20至100ms之間,不過現在的新型機種可以做到20ms以內。響應時間越小,運動畫面才不會使用戶有尾影的感覺。
判斷的簡單方法是將滑鼠快速移動,在一般低檔次的液晶顯示器上,游標在快速移動時,過程中會消失不見,直到滑鼠定位,不再移動後一小段時間,才會再度出現;而在一般速度動作時,移動過程亦會清楚的看到滑鼠移動痕跡。這些對於你在玩動作或3D游戲或看VCD時影響很大,訊號反應慢的液晶顯示器將出現很明顯的圖像拖尾,「鬼影」等現象,嚴重影響顯示效果。大家在選購時除了看產品說明書或宣傳單上給出的指標外,實際的測試是最重要的。
尺寸
顯示器的尺寸是顯像管對角線的長度,其單位是英寸(1英寸=2.539厘米),而LCD的尺寸和CRT顯示器的不同,其尺寸一般為真實顯示尺寸,目前市面上液晶顯示器的主要尺寸有13.3、14、15、17、18英寸等,液晶顯示器價格主要決定於液晶屏的尺寸。
解析度
LCD與CRT顯示器不同,其具有固定的解析度,只有在指定使用的解析度下其畫質才最佳,在其它的解析度下可以以擴展或壓縮的方式,將畫面顯示出來。
在顯示小於最佳解析度的畫面時,液晶顯示採用兩種方式來顯示,一種是居中顯示,比如在顯示800*600次解析度時,顯示器就只是以其中間那800*600個像素來顯示畫面,周圍則為陰影,這種方式由於信號解析度是一一對應,所以畫面清晰,唯一遺憾就是畫面太小。
另外一種則是擴大方式,就是將該800*600的畫面通過計算方式擴大為1024*768的解析度來顯示,由於此方式處理後的信號與像素並非一一對應,雖然畫面大,但也造成了影像的扭曲現象,清晰度和准確度會受到影響。目前市面上的14寸/15寸的液晶顯示器的最佳解析度都是1024*768,17寸的最佳解析度則是1280*1024。
五、看參數識內存
有了內存晶元,再加上不太復雜的工藝製造,許多稍有實力的廠家就可生產出成品的內存來了,除此而外,大家無論是在選購或使用內存時還應了解。
1.工作頻率
內存的工作頻率即該內存的標准規范。例如PC100標準的內存頻率是100MHz,PC133的頻率是133MHz。而DDR內存它是在SDRAM內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它是在同頻的SDRAM的基礎上的數據雙倍傳送,那麼它的帶寬就比同頻的SDRAM多一倍,例如DDR266內存它以133MHz運行時其實際工作頻率就是266MHz,帶寬就是2.1GB/S。
如果你要買一根DDR333的內存,商家卻拿了一根DDR266的給你,比較簡單可行的辨別辦法是,可從DDR內存的存取時間上來了解,例如-7和-7.5納秒的一般為DDR266的內存,-6納秒的一般為DDR333的內存,-5納秒一般為DDR400內存。
而DDR的後續標准DDRII同DDR相比更加先進,它在DDR數據雙倍傳送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數據四倍傳送,比DDR又快了一倍!如果同樣運行在133MHz的外頻下,其工作頻率為532MHz/S,它的帶寬就可達4.2GB/S。
2.CAS值
大家知道,內存有個CAS(Column Address Strobe,列地址選通脈沖)延遲時間,內存在存儲信息時就象一個大表格一樣,通過行(Column)和列(Row)來為所有存儲在內存里的信息定位,CL就是指要多少個時鍾周期後才能找到相應的位置。
對於SDRAM而言一般有2和3兩個值選擇,而DDR內存可分為2和2.5兩種。CAS值越小越好,也就是說DDR內存值為2的產品性能要好於2.5的產品,如果你需要的是CAS值為2的產品,那麼大家在選擇時要注意JS用2.5的產品做2的產品來賣給大家(可實際使用或用內存測試軟體進行測試)。
3.內存的標示常識
此外,了解一些DDR內存晶元的編號知識也能讓大家更深的了解DDR內存。下面我們就以最常見的HY的DDR內存為例為大家做一講解:
HY XX X XX XX XX X X X X X-X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代表HY的廠標
2:為內存晶元類型—5D:DDR SDRAMS
3:工藝與工作電壓—V:CMOS,3.3V;U:CMOS,2.5V
4:晶元容量和刷新速率—64:64MB,4kref;66:64MB,2kref;28:128MB,4kref;56:256MB,8kref;12 :512MB,8kref
5: 晶元結構(數據寬度)—4:X4(數據寬度4bit);8:x8;16:x16;32:x32
6:BANK數量—1:2BANKs;2:4BANKs
7:I/O界面—1:SSTL_3;2:SSTL_2
8:晶元內核版本—空白:第一代;A:第二代;B:第三代;C:第四代
9:能量等級—空白:普通;L:低能耗
10:封裝形式—T:TSOP;Q:TQFP;L:CSP(LF-CSP);F:FBGA
11:工作速度—33:300MHz;4:250MHz;43:233MHz;45:222MHz;5:200MHz;55:183MHz;K:DDR266A;H:DDR266B;L:DDR200
六、看參數識顯卡
1.核心頻率
顯卡的核心頻率即顯卡的默認工作頻率,其數值一般越高越好。例如ATI的RV250(Radeon9000/9000Pro),它們使用0.18微米製造工藝,可處理高達10億像素/s的四條並行渲染管線。Radeon 9000和9000 Pro除了核心頻率有所不同外,其它特徵完全相近。Radeon 9000 配備了核心頻率250MHz GPU和400MHz DDR顯存(200MHz*2),而9000 Pro的核心/顯存頻率為275MHz/550MHz DDR(275MHz*2),所以後者的性能更高。
2.關於顯存
顯存是影響顯卡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顯存的容量
說到顯存,大家肯定能夠說出這塊顯卡是16M的,那塊是32M的顯卡等等,這些指的都是顯存的容量。顯存就好像一個大倉庫,裡面存放著數據信息,包括幀緩沖、Z緩沖和紋理緩沖,這些都要佔據顯存的容量,並且隨著畫面解析度和色深提高而增大,因此顯存容量大小影響著顯卡的性能。
顯存的速度
顯存速度就是指顯存的工作頻率,在顯存顆粒上用納秒錶示,一般有6ns、5ns、4ns、3.5ns、3ns等等,顯存工作頻率=1/顯存速度,例如5ns顯存工作頻率=1/5ns=200MHz。
顯存的位寬和帶寬
大家知道,顯存中的信息並不是靜態的,其需要不斷的和顯卡核心(GPU或VPU)進行數據交換,這就涉及到了顯存位寬的概念。顯存位寬就是指顯存顆粒與外部進行數據交換的介面位寬,一般有8bit、16bit、32bit等等。
而顯存帶寬就是顯存每秒鍾提供最大的數據交換量。我們知道,顯卡GPU計算後的數據要和顯存之間做數據交換,因此如果顯存帶寬不夠高,就會嚴重影響顯卡的性能。而顯存帶寬由顯存位寬和顯存頻率以及顯存顆粒數共同決定,即顯存帶寬=顯存位寬X顯存頻率X顯存顆粒數/8。
如一款GeForce MX440SE顯卡採用了hynix 4ns DDR SDRAM顯存,編號為HY5DV「64」「16」22AT,從編號上看這是64兆位的顯存顆粒,單顆的帶寬是16位,如果其使用了八顆顯存晶元,那麼它的顯存容量就是64兆,而顯存帶寬就是16X8=128位DDR;而如果它只使用了四顆顯存晶元,那麼它的顯存容量就是32兆,而顯存帶寬就是16X4=64位DDR。
3.像素填充率
像素填充率是我們在選購顯示卡時經常聽到的一個詞。什麼是像素填充率呢?像素填充率即每秒鍾顯示晶元/卡能在顯示器上畫出的點的數量。
舉例來說,如果你將屏幕分辯率高在800X600。則在屏幕上構成每幅圖像均需800X600=480000像素。再以每項秒鍾屏幕刷新60次算,在此分辯率下所需的最小像素填充率即為60X800X600=兩千八百八十萬像素/秒。例如GeForce4 Ti 4600其像素填充率為1.2GB/sec,而GeForce4 Ti 4200其像素填充率為900MB/sec,而GeForce4 MX 440其像素填充率只有540MB/sec,所以前者的性能要比後兩者的高。
4.多邊形生成率
多邊形生成率也令我們耳熟能詳。多邊形生成率即3D晶元/卡每秒能畫出多少骨架(三角形)。由於3D貼圖,效果渲染都需要在這些骨架上進行。所以多邊形生成率越高,3D晶元/卡能提供的畫面越細膩。不過, 這些多邊形在由3D卡處理前是必須通過CPU進行計算,然後再傳給3D卡的。
這樣只有幾何浮點處理能力夠強的CPU才可能及時完成計算並將這些數據傳回給3D卡。要是CPU速度慢一點就會影響到3D畫面的速度。換句話說,3D晶元的多邊形生成率越高,3D晶元的3D處理能力就越強,但對CPU的3D計算要求也越高。例如GeForce4 Ti 4200支持全部GeForce4 Ti核心的特效核心技術,其區別僅僅在於頻率以及由於頻率差別所產生的填充率、多邊形生成率要比GeForce4 Ti 4600差。
七、看參數識光碟機
1.速度
速度是大家在選購光碟機時最關心的話題。對於CD-ROM而言,其速度一般為48-54倍速,當然已有70速以上的光碟機出現,但感覺意義不大。對DVD光碟機而言,雖然如今主流DVD光碟機只有16倍速左右,但從理論上來講DVD-ROM一倍速是1358KB/SEC,CDROM是150KB/SEC,這么說來DVDROM一倍速就等於CDROM的9倍。
而對於刻錄機而言更應關心其燒錄速度。例如兩款52速刻錄機,一款燒錄速度為16倍速一款為24倍速,當然是優選後者了。
2.緩存
無論是對於CD-ROM、CDR/RW還是DVD-ROM,在選購時大家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緩存是一個很重要的東東,同硬碟一樣,光碟機的數據緩存容量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其整體性能,緩存容量越大,它的CACHE的命中率就越高。特別是對於CDR/RW而言,大緩存是保證刻錄機刻錄穩定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大容量的緩存可以使刻錄機在刻錄時在較長時間內數據的正常供應,以免意外的數據中斷,造成廢盤。
目前的主流CD-ROM的緩存容量多在128K,DVD-ROM的緩存容量則多在512K,而主流刻錄機緩存大多在2M左右,也有少數刻錄機採用了8M緩存的,一般來說上述幾個緩存容量已是各種光碟機緩存中能確保光碟機穩定使用的最佳值,大家在選購時只需注意光碟機緩存的容量不要低於此即可。
3.多格式支持
光碟機能支持的光碟種類(格式)越多肯定越好。例如對於DVD光碟機而言多格式支持就是指該DVD光碟機能支持和兼容讀取多少種碟片的問題,一般來說,一款合格的DVD光碟機除了要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見的格式外,對於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當然是能支持的格式越多越好。
補充:你說的5000+只是型號,不代表什麼,型號越大產品越新,當然功能越強,比如5000+比4000+就好,但也不一定。intel和AMD的標識也不一樣。現在的AMD有4000+,5000+,5400+等,intel的有E1400,E2200,E5200等
Ⅱ 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D=BC,AB=CD,點E、F分別在AD、CB的延長線上,且DE=BF。求證:∠E=∠F。在線等。
在四邊形ABCD中,
∵ AD=BC,AB=CD
∴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 ∠A =∠C(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角分別相等)
∵ AD=BC,DE=BF
∴ AE =CF
又 AB=CD
∴ △AEB ≌ △CFD(邊,角,邊)
∴ ∠E=∠F(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 滿意請採納,不清楚請追問。
--------------------
~ 梳理知識,幫助別人,愉悅自己。
~ 「數理無限」團隊歡迎你
~ http://..com/team/view/%CA%FD%C0%ED%CE%DE%CF%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