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吉利星瑞為何被這么說
上市兩個月後問題頻發,吉利星瑞是怎麼了?
⑵ 修車店換剎車油會不會偷工減料
在汽車維修行業,修車店偷工減料的現象並非罕見,尤其在那些缺乏責任感的場所。某些消費者可能因維修人員的花言巧語而被蒙蔽,忽視了車輛潛在的安全隱患。
這種偷工減料的行為,源於一些維修廠的不誠信行為,他們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不惜犧牲產品質量和服務。這種不良現象並非只限於修車領域,其他行業也可能存在類似的情況。
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選擇正規的維修廠至關重要。同時,消費者應積極參與維修過程的監督,防止被欺騙。尤其在涉及剎車系統的維護,如剎車油更換,更是不容忽視。
剎車油是車輛行駛安全的核心要素,使用劣質或不當的剎車油可能引發嚴重的行車風險。因此,強烈建議消費者在正規維修廠進行剎車油更換,並確保整個過程的透明和規范。
此外,提升個人的安全防範意識同樣重要,定期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查,確保剎車系統的正常運行。一旦發現任何異常,務必及時維修,以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總的來說,修車店在更換剎車油時是否偷工減料,既取決於維修廠的誠信水平,也取決於消費者的警惕和自我保護。通過選擇正規渠道,積極參與維修過程,並保持對車輛的定期維護,我們才能確保行車安全萬無一失。
⑶ 車上哪些地方最容易偷工減料
隨著汽車行業的火熱化,很多汽車廠商開始在價格上進行大促,理論上是消費者撿了大便宜,廠商的利潤在縮水,但實際上廠商為了保持良好的利潤,可能會降低汽車生產成本,這也就是我們常說「偷工減料」。
汽車減配早已是行業公開的秘密,但一般車上的主體是不會減配的,這就像建房子一樣,地基還是要穩的,如果隨意修改,會大大影響安全性。那麼,到底車上哪些地方容易「偷工減料」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隔音棉
隔音棉通常布置在發動機艙蓋以及後備廂蓋上,這些地方一旦省去隔音棉,便會只剩下空盪盪的鋼板,還是很容易發現的。不僅如此,隔音棉還存在於翼子板內側等地方。所以,它還是隱藏得比較深的,也是偷工減料的高發地。
二、輪胎
輪胎減配估計是消費者最難以發現的問題,新車剛推出一般都使用名牌輪胎,由此作為其高質量的證明。但是隨著漸漸熱銷,車廠就會偷偷的換裝便宜輪胎,甚至把全尺寸備胎縮水為應急輪胎。這樣下來,一輛車的輪胎成本至少可以降低30%左右。輪胎減配往往更隱蔽,更不易察覺,但帶來的危害卻極大。
三、霧燈
如今霧霾越來越重,霧燈反倒是越來越少。霧燈燈源有較高的穿透性,能夠提高駕駛員的能見度。在我國,後霧燈是必配的,不過前霧燈卻沒有明確的硬性規定,所以廠家把前霧燈減配了,能夠剩下不少的成本。
四、電瓶
現在汽車上的電子裝置多,用電量越來越大,電瓶負荷也在增大,不過電瓶卻是最容易減配的地方。一般減配的方式體現在,縮小電瓶儲電容量,或者換掉原來的名牌電瓶,使用品牌知名度較低的電瓶。尤其是帶啟停功能的車,減配後電瓶壽命會明顯降低,所以之後一定要更換質量更好容量更大的電瓶。
⑷ 【拆解盤點】這些看似粗糙的設計 實際真不是廠家偷工減料
牛車實驗室本著「解構汽車、還原真相」的宗旨,為大家帶來了不少新車的拆解報告和知識分析,意在為大家還原汽車的真實結構。這其中,我們發現不少偷工減料的行為,但與此同時,很多看似原始的設計,實則也並非是偷工減料,而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消除這些傳統認識上的誤區。
1.緩沖泡沫
在保險杠內與防撞鋼梁之間,汽車一般會設計一層防撞緩沖泡沫。在之前的欄目中,我們報道過有個別車型取消了防撞鋼梁,只有一層緩沖泡沫材料。而很多網友誤以為是緩沖泡沫取代了防撞鋼梁,緩沖泡沫就是偷工減料的代表。其實不然,緩沖泡沫的作用主要是緩解低速碰撞時的沖擊力,並可以一定程度保護行人,也是前後防撞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非偷工減料的做法。
一輛汽車,是科技含量極高的工業產品,但同時,由於利潤原因,車企又不得不在很多地方妥協。究竟哪些是正常設計,哪些是偷工減料,牛車實驗室未來還將通過拆解報告的形式為大家一一解密,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保險杠內填充泡沫就是偷工減料真相不是這樣的!
曾幾何時,保險杠作為最顯而易見與車輛安全性有關的裝備,被大部分人視為對車輛安全性能最直接的評判標准,然而,在某車型的一次拆解中,人們發現在保險杠前方還有一塊泡沫存在,從此這款車型便被冠以"偷工減料"、"不安全"等負面標簽。但是,難道車企會笨的在這么顯眼的偷工減料嗎?當然不是的。
雖說大多數車企都是為了行人安全著想才安裝的泡沫,但總有某些無良商家"鑽空子"真的用塑料泡沫等材料用來偽裝保險杠,對於這種偷工減料危害安全的行為,我們消費者應該堅決抵制!
通過本期的解答,希望大家能對更多事情理解透徹、理性思考,切勿以訛傳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汽車偷工減料重災區!據說20萬內的車都會中這些招
作為成千上萬零部件組裝而成的工業品,汽車本身就是一個可塑性極強產品,因此能夠通過對成本的控制,催生出幾萬到上百萬元不等價位的車型。不過,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往往只能管中窺豹,看到外觀內飾等表面現象。
而實際上,車企為了縮減成本,往往會在更多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而所閹割的配置用料,最後往往都會進一步降低汽車性能。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汽車偷工減料重災區都在哪?
汽車噪音來源的一大部分,就是發動機噪音,而作為抑制這一部分噪音的一部分,發動機蓋隔音棉便成了關鍵一環。發動機蓋隔音棉,其實就是在發動機艙蓋下方所鋪墊的一層隔音棉,材質通常是鋁箔+發泡阻燃材料,或者是塑料植絨+耐高溫阻燃棉。
而其最大的作用無疑就是能阻斷噪音源,通常聲學泡沫層的隔絕,能有效吸收發動機艙機械共鳴噪音。使得傳遞到車廂內部的發動機噪音得到降低,駕乘環境更舒適,也就是常說的高級感。
除了隔音降噪以外,發動機蓋隔音棉的另一稱呼就是隔熱棉,而作用則是通過鋁鎂合金層阻隔發動機熱量向引擎蓋的傳遞。雖然只是使得發動機蓋沒那麼燙手,但帶來的作用卻是可以延緩機蓋漆面的老化速度,保護發動機蓋漆面。
有媒體曾經做過測試,在加裝發動機隔音棉後,同樣行駛時間內,發動機艙蓋溫度從53.6℃降為35.4℃。80km/h的時速下,噪音從71.8分貝降為了67.9分貝。無論是隔音還是隔熱,隔音棉都有著明顯的作用。
即使在網上只需幾十塊就能買到的材質,但在有些車型上卻還是被舍棄。只不過,由於打開發動機艙蓋就能查看,並且容易影響到一款車型的聲譽,如今發動機蓋隔音棉的減配行為已經大大減少了。
汽車異味的新聞我們見識多了,除了那些幾萬元的低價車型以外,不少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車,同樣存在著異味過大的問題。而車內異味的元兇之一,就是最不起眼的就是在地板、車門內部的阻尼片。
汽車內的阻尼片通常有8~12片,而作用同樣是為了隔音隔熱。雖然阻尼片很少存在閹割的情況,只不過由於材質的原因,阻尼片分為瀝青阻尼片,以及丁基橡膠、高分子樹脂材質阻尼片。
其中,如今絕大多數車型上使用的都是瀝青阻尼片,而瀝青阻尼片含有苯並芘、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質,作為車內一個較為密閉的空間,也會助長有毒物質的濃度聚積。並且,瀝青阻尼板在受熱時會加劇有毒物質的揮發,也就是說在開車時受到的毒害最深。
而之所以瀝青阻尼片仍然作為大多數車型的隔音隔熱材質,原因也是在於成本。據悉,一輛車採用的瀝青阻尼片面積大約為3平方米,重量為10公斤,成本為 50元~70元左右。
而如果使用環保材質,一輛車的成本需要增加100~130元,如果是一年100萬輛的銷量,成本則增加1~1.3億元。因此,沒有政策強制規定的情況下,很多車企並不願意為此增加成本。
因此,雖然如今有環保無毒的丁基橡膠、高分子樹脂材料材質,但實際上公開表示採用環保材質的車企並不多,例如DS、沃爾沃、領克、WEY等幾家車企都主動宣稱採用環保材質。
雖然大家對於獨立懸架都情有獨鍾,但本身預算是在10萬元價位的話,其實避免不了選到一台扭力梁後懸掛的車型。只不過,扭力梁本身還是有可操作空間的,比如對於防傾桿的減配。
如今扭力梁懸架由於在成本上有著優勢,因此還在很多車型上大量使用,但為了進一步縮減成本,車企會選擇把扭力梁里邊的防傾桿給減配掉。對於城市駕駛而言,雖然很難感受到這樣的區別,但實際上降低了操控性,在轉彎時的側傾也會更大。
而正面例子,就是一直以扭力梁著稱的法系車。雖然是採用了扭力梁懸架,但法系車的底盤卻很難成為調侃對象,而原因也是在於其底盤調校出色,能夠媲美於獨立懸架的水準。而這點,也離不開法系車後輪扭力梁懸架,都配置了橫向防傾桿。
除了法系車以外,如今扭力梁後懸架加裝防傾桿的車型並不多,從成本上考慮,車企為了追求極限操控而增加成本,倒不如把成本用在配置用料等方面。畢竟絕大多數車型都屬於家用車,操控感基本無從談起。
除了顯而易見的發動機蓋隔熱棉外,發動機艙靠近前風擋的區域,同樣都有鋁箔隔熱層,也被稱為「防火牆」。前面說到,發動機在行駛過程中會產生高溫,而高溫除了向上傳遞到發動機艙蓋以外,還有一部分就是向後傳遞。
這個區域作為發動機機艙內的高熱聚集區,就需要通過隔熱設計,防止熱量過高造成電子線路短路,甚至自燃。而方法就是鋁箔+隔熱棉雙層防護,通過隔熱棉阻斷熱量,通過鋁箔阻止燃燒。
只不過,如今不少車型只鋪設了黑色的隔熱棉質層,並未加裝鋁箔板隔熱層。這樣雖然能削減一部分成本,但如果汽車引擎一旦著火,防火牆並不能阻斷火源燒向駕駛艙,很難保護乘客安全。
並且,與發動機艙隔音棉不同,由於防火牆位置是在發動機後方,因此後期加裝的難度偏大,甚至需要抬發動機進行施工。因此,這一部分的偷工減料雖然日常影響不大,但也是鋌而走險的一種舉動。
以前網上的一大偽科學就是,汽車追尾自行車或者撞到一隻雞後保險杠的受損嚴重,被人認為是偷工減料。後來在逐漸的辟謠中,人們才得知前保險杠的「軟弱」,實則是為了保護行人,以及為駕駛員提供緩沖吸能的特意行為。
但後保險杠不同,其面對的一般都是別的硬物,比如說追尾之類的。並且很多兩廂車型或者是SUV尾部沒有太大緩沖空間,所以本質上後防撞梁並不需要過軟。但實際上,通過拆車會發現,不少低價車型的後防撞梁採用的都是塑料或是泡沫材質。
嚴格來說,這些只能被稱之為防撞泡沫,而不能稱之為防撞梁。在實際發生碰撞時,只能充當一部分吸能作用,但很容易造成尾部變形嚴重,甚至撞擊力過大直接侵入到後排座椅中。
而能正常作用的防撞梁,材質通常都是鋁合金或者是鋼,其中鋁合金的強度不僅更高,韌性更好,而且有一定的緩沖變形能力。在汽車輕量化的當下,鋁合金後防撞鋼梁也漸漸成為一種主流。
雖然在後保險杠的掩蓋底下,很多人難以發現自己車上的後防撞梁是什麼材質,但網上信息的公開,已經讓不少人在網上購買鋁合金自行加裝了。對於國外就標配了前後防撞鋼梁,可恰恰來到中國後,後防撞鋼梁就縮水成為了防撞泡沫,無疑是把成本轉移到車主身上。
網上吵得熱火朝天的,更多是一些常見配置的閹割上,而對於這些隱藏在深處的減配行為,往往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如今競爭環境的激烈,已經讓很多車型打起了價格戰,通過更低的價格贏得更大的市場,不過,這也並不能成為偷工減料的擋箭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