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汽車車身是什麼材料組成的
車身的主要作用是保護駕駛員,形成良好的空氣動力學環境。好的車身不僅能帶來更好的性能,還能體現車主的個性。從形式上來說,汽車車身結構主要分為非承載式和承載式兩種。
車身的材料並不是車身的全部材料。強度越高越好,看用在什麼地方。比如駕駛室的車架(如橫梁、縱梁、ABC柱等。),為了盡可能保持駕駛室空間不變形(保證駕乘人員的安全),必須使用高強度材料。
車身外殼大部分是金屬材質,比如鋼板,也有部分車型是鋁合金材質。
大多數汽車外殼(車門、板條、發動機罩、後蓋等。)均為鋼板,厚度約0.8mm部分高檔車使用鋁合金材料;前後桿現在是汽車外殼的一部分,它們的材料是塑料。
前後材料(如發動機罩、翼子板等。)對乘客的安全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可以使用強度比相對較低的材料。
Ⅱ 汽車運行材料主要包括哪幾類他們又分別包含哪些材料
如下:
1、汽車燃料。車用汽油,輕柴油,汽車新燃料 。
2、潤滑材料。發動機滑油,車輛齒輪油,潤滑脂。
3、汽車工作液。制動液,發動機防凍液,液力傳動油、減震器油、液壓油、製冷予。
固態的石墨和二硫化鉬常用作潤滑劑或潤滑料的添加劑。石墨有較好的耐壓、抗磨和抗水性能,常與潤滑脂混合用於汽車鋼板彈簧葉片間的潤滑。
介紹
潤滑料用於汽車各相對運動零件摩擦表面間的潤滑介質,具有減小摩擦阻力,保護摩擦表面的功能,並有密封、吸收和傳散摩擦熱以及清洗零件的作用。
汽車潤滑料主要有發動機潤滑油、齒輪油和潤滑脂。各種潤滑料都有多種規格和不同的使用范圍,應按技術規范正確選用和定期更換。Ⅲ 車身都有哪些材料
近幾年很多車企奧迪、賓士、捷豹路虎等都開始研究全鋁車身,還有的在研究並已經應用了全鋁發動機,這些項目的研究改進,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減輕車身重量,而採用這些輕質材料。
被很多車企應用的輕質材料還有:鋁、鎂、陶瓷、塑料、玻璃纖維或碳纖維復合材料等。
另外還會採用高強度鋼板代替普通鋼板,能使構件厚度減薄,又能保證其使用性能,從而減輕汽車的質量,而且鋼鐵材料價格便宜、工藝成熟,因此迄今仍然是汽車車身使用最多的材料。
Ⅳ 汽車車身材料是什麼
汽車車身材料一般為鋼板、碳纖維、鋁、強化塑料等,不同用途的汽車外殼、不同部位的材料不同。一般是鋼板、碳纖維、強化塑料的。
Ⅳ 汽車車身是什麼材料 汽車車身材料介紹
汽車作為當下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我們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之一,那麼在汽車的製造中,汽車車身是什麼材料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汽車車身是什麼材料
汽車車身材料的分類
(1)、鋼板:熱/冷軋鋼板、表面處理鋼板、不銹鋼板、高強度鋼板等。
(2)、輕金屬材料:鋁板、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等。
(3)、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材料(GFRP)、碳纖維增強材料(CFRP)等。
(4)、非金屬材料:玻璃、塑料、橡膠、皮革、人造革、化學纖維等。
(5)、襯墊材料:皮革、紙板、軟木、石棉、人造革、泡沫塑料等。
(6)、塗裝材料:(構成:油料、樹脂、顏料、稀釋劑、輔助材料)底漆、面漆、膩子、輔助材料等。
(7)、內飾材料:各類織物、皮革,軟質材料,塑料等 、膠粘劑:密封膠、粘接劑等。
車身鋼板類型
車身鋼板一般有熱軋板和冷軋板兩種類型。車身鋼板按其加入成分大體可分為碳素鋼板、高強度鋼板、特殊鋼板等。
1、熱軋板
(1)、用途熱軋鋼在汽車上主要用於製造橫梁與車架等比較厚的零部件,它是在730℃C以上的高溫下軋制而成的,厚度在4mml以上。
(2)、性能熱軋鋼板塑性和強度適中,其延伸性能比冷軋板差。
2、冷軋板
(1)、性能冷軋板是由熱軋板經過酸洗後冷軋變薄,並且經過退火處理,它的表面質量好,精度高,具有非常好的塑性與可加工性能,適合於彎曲和拉伸,不易斷裂。它還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
(2)、缺點冷軋板缺點為容易生銹,抗腐蝕性能較差。
3、碳素鋼
按含碳量高低可分為普通碳鋼與優質碳鋼兩種類型。
(1)、普通碳鋼 普通碳素鋼在車身上應用范圍很小,只限於製作低承載的支架類構件。
(2)、優質碳鋼按其合碳量可分為低碳鋼、中碳鋼及高碳鋼。
①低碳鋼:其合碳量約0.0218%~ 0.25%,這類鋼材強度較低,塑性好,焊接性能較好,在車身面板中大量採用。含碳量低的鋼材較軟,便於加工,能夠很安全地進行焊接等作業。
②中碳鋼:其含碳量約0.25%~ 0.60%,這類鋼材強度和韌性較好,受熱處理影響較大,常用於軸及齒輪等零件。
③高碳鋼:其含碳量約0.60%~2.11%,常用於刃具和磨具,經淬火後硬度很高,但脆性很大。
4、高強度鋼
高強度鋼泛指強度大於低碳鋼的各種類型的鋼材,它為車身的輕量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且不會影響車身的強度。高強度鋼可為為高強度低合金鋼、高抗拉強度鋼及超高強度鋼三種。
(1)、高強度低合金鋼 常見於美國車型的車門檻、前後梁及車門立柱等部位,它是通過在低碳鋼中加入磷來達到強化目的。
(2)、高抗拉強度鋼常見於日本車型車身結構,主要用在懸架裝置等部位。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