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西目前有多少家汽車製造廠
截止2022年,廣西規模以上的汽車製造廠已超400家。其中中國汽車工業30強、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的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5月,是以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組建的廣西區屬大型國有企業,總部設在廣西柳州,擁有超200萬台套汽車零部件、80萬台汽車發動機、2萬台輕型客車和12萬台專用車的綜合產能,連續多年營業收入超200億元。
2. 廣西第一輛汽車什麼牌
廣西生產的第一輛汽車是柳江牌,在柳農誕生,結束了廣西只能修不能造汽車的歷史,但只為少數人知的是,柳江牌的誕生並不容易,如果成功甚至堪稱奇跡。
1969年1月,廣西區革委會領導在全區生產會議上提出廣西要上汽車!這是全區各族人民的迫切願望。柳農抓住機遇,立刻響應號召,並獲得自治區革委會全力支持。此消息讓柳農全廠職工歡呼雀躍倍感光榮,從上到下都吃了秤砣鐵了心:要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對於沒造過汽車的柳農來講此難度如登天,可以說一切從零開始,為鼓舞士氣,廠革委會組織全廠職工舉行隆重的誓師大會,誓言要大戰35天製造出廣西第一輛汽車。
對於當時的柳農來講,沒什麼工裝設備,一切全靠人力。汽車大梁就是用大錘一點一點砸出來的,造大梁用的是錳鋼板,回彈力很大,敲的時候不注意手就被震麻;駕駛室則是用方木、鐵線搭輪廓,修修補補抹泥成型;而其它部件,則是藉助各協作廠家支持,東拼西湊攢出來的。
在全廠工人不分晝夜只爭朝夕的拼搏下,只用了23天時間,於1969年4月2日成功試制出廣西第一輛載重汽車,暫名飛躍牌,1970年更名為人們熟知的柳江牌。
柴油東風 柳汽正宗,如此美譽成為大學生求職招牌 上世紀70年代柳汽在國內率先選定中型柴油載貨汽車作為研發的主攻方向,於改革開放初始,成功生產出5噸柴油載貨汽車,成為全國第一家生產中型柴油載貨汽車的企業,同時帶火的,還有柴油東風,柳汽正宗口號。
其實這個口號,也有一段有趣的往事。當時主管銷售的蘇振基副廠長赴京與央視洽談有關廣告業務,去時匆匆,沒有準備合適的廣告詞,於是蘇副廠長急切中想出八個字:柴油東風,柳汽正宗。這急中生智說出的八個字。
可謂是咱們中國比較早的洗腦廣告詞了,也算是一段美譽,在當時好多大學生就是因為這一美譽才奔赴柳汽求職的,後來甚至成為一些汽車廠家用作廣告業務培訓的成功案例。這一口號不止唱響了那個時代,也喚出了柳汽人的自信,將柳汽產品的知名度打造到另一個高度。
3. 中國汽車發展初期,最早成立是哪5個生產基地
中國有許多汽車生產基地的城市,比較知名的如下:
1、中國汽車城就—長春。
長春有著比較深厚的近代城市歷史文化,也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更是我們新中國最早的一個汽車工業基地,所以還被稱為「東方底特律」。其實中國的第一輛「紅旗」轎車、第一輛「解放」載重汽車和第一輛「東風」汽車,都是在長春誕生的。
2、第二個生產汽車城是廣州。
在改革開放以後,廣州也就逐漸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前沿陣地。位於廣州的廣汽集團,在2016年的時候,被雜志《財富》評為了世界500強企業,並且在同一年的時候,廣汽集團的整個的銷售量,比同年增長了大概30%。
3、第三個汽車城市——「魔都」上海。
它不僅具有較深的歷史,也是我們國家較中心的一個城市。還有就是上海的汽車工業是很發達的,並且在上汽集團旗下的榮威、名爵等都是實力超群的品牌,也同時擁有著多個合資品牌。
4、直轄市重慶。
它是中國的第四個汽車城。可能很多人對重慶滿街都是行駛的摩托車的印象是比較深刻的。重慶除了是發達的摩托車工業外,還有一部分很強大的汽車工業。重慶市是我國自主品牌長安汽車的總部。
5、第五個汽車城是柳州。
柳州也是廣西最大的一個工業基地,在全國是唯一擁有東風、上汽、一汽和重汽等四大汽車集團的生產城市。
(3)廣西最早汽車廠在哪裡擴展閱讀
歷經60多年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全面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已形成具備生產多種轎車、載貨車、客車和專用汽車,汽油與柴油車用發動機、汽車零部件、相關工業、汽車銷售及售後服務、汽車金融及保險等完整汽車產業體系,為汽車工業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我國的汽車工業尤其是轎車工業技術進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車型層出不窮;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車技術特別是環保指標大幅度提高,與國外汽車巨頭的生產與營銷合作步伐明顯加快,引進國外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力度不斷加深;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穩步前進
五個汽車生產基地是:一汽大眾、二汽十堰 東風、北汽、南汽、上海
4.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的造車之歌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從創建於1954年的前身柳州農業機械廠算起至今,已走過了五十幾個春秋。從生產簡單農業機械到跨入到汽車行業發展,柳汽人以「自立自強,創優創新」的企業精神,「同心同德,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懷,牽來「柳江」奔騰,借得「東風」浩盪,架著「乘龍」騰飛,喚出「風行」天下,譜寫了一曲不屈不撓,奮進前行的造車之歌!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特研發出6×4和8×4兩款霸龍507的渣土車。霸龍507渣土車兼顧保證城市環境和駕駛員的健康安全,採用全封閉車廂,駕駛室採用國內獨一無二的五道隔熱技術,密封性提高35%,駕駛室內標配大功率名牌空調。
同時,為了方便維修和更換配件,東風柳汽在南寧服務站12家,配件商2家,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將渣土車長時間丟在半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原柳州汽車廠)的前身是「柳州農業機械廠」,創建於1954年10月6日(原廠址在柳州市水南街76號),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雨露,柳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支援農業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並發展成為廣西汽車工業的發祥地。
1955年,廣西省政府把柳農定為廣西生產五三步犁,雙輪雙鏵犁等新式農具主導廠。
1956年初,廣西省政府決定投資130萬元,在柳州市蝴蝶嶺征地148.902畝建設柳農新廠。3月27日,第一期工程破土動工,7月竣工。第二期工程9月竣工。11月柳農按照廣西工業廳的安排,開始試制水輪泵。
1957年1月,柳農完成首台30-4-15型水輪泵試制任務。4月又完成40型水輪泵試制任務,通過鑒定後投入批量生產。柳農從此成為全國水輪泵的主要生長廠家。
1958年全國進入「大躍進」年代,柳農捲入了大辦鋼鐵的運動。當年7月25日和8月25日,柳州市人民政府先後批准撥,征土地65.53畝和139.622畝給柳農籌建「柳州市機床廠」(該廠於1961年5月劃出成為獨立企業)和「柳州市紅旗鋼鐵廠」(該廠於1959年6月停產)。
1960年,國家陷入經濟困難,柳農奉上級指示生產犁頭、鍋頭、鋤頭等農具支援農業生產。
1961年3月13日,根據中共廣西區委員會計劃工業辦公室通知,柳農升格為區屬企業。
1963年起,柳農集中力量生產水輪泵,形成10到100的系列型號產品。源源不斷供應全國農村!
1964年1月底,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視察柳農,3月25日,朱德委員長又親臨柳農視察水輪泵生產。7月3日,柳農生產的20型 30型 40型 60型水輪泵赴京參加國家科委主辦的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會,榮獲國家一等獎。9月16日,40型水輪泵奉命出國展覽,受到好評。
1965年,柳農生產的水輪泵開始出口越南、柬埔寨、阿爾巴尼亞等國,執行援外項目。
1968年,為國爭光,為農業生產作出重大貢獻的水輪泵嚴重滯銷,柳農陷入嚴重困境,工廠應向何處去?今後生產什麼產品?這個問題嚴峻的擺在柳農人面前(當時柳農擁有職工825人,固定資產原值364.33萬元,佔地169964平方米):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柳農四處尋出路之際,全國銜起了一個生產汽車的熱潮。柳農人高瞻遠矚,抓住機遇,爭上汽車,開始了以「柳江」牌汽車為主的新的創業! 「牽來柳江奔騰」廣西第一車柳江牌的誕生
1969年元月下旬,廣西召開全區生產會議提出:廣西要上汽車,這是全區各族人民的迫切願望。參加會議的柳州農業機械廠代表主動請戰:「柳農歷史悠久,老工人多,廠房面積大,技術力量雄厚,有條件並願意承擔汽車研製任務,負責底盤生產和整車總裝,請柳州機械廠負責生產汽車發動機,有關廠家負責配套」。此請求獲得與會的柳機代表的支持,但會議未決定由哪一個廠家負責整車總裝,只布置了一些廠家著手准備汽車配件生產。會後,柳農立即向柳州市匯報,並由廠領導束寬昌帶隊赴南寧向廣西區請求試制汽車的任務,自治區領導安平生聽取匯報後指示:讓柳農生產汽車底盤和整車總裝,由柳機生產發動機,要求先拿出樣車。2月,柳農和柳機組成車型選型聯合調查組,奔赴全國各地進行選型調查,最後確定仿製南京躍進牌130型汽車做為選定車型。經自治區批准後,由柳農生產底盤,駕駛室,車廂和整車總裝,由柳機生產發動機,區內57個廠家大力配合,提供配套,協作試制130汽車。一場由自治區組織指揮,以柳農為中心的汽車試制大會戰就這樣打響了!
為了盡快拿出樣車,柳農人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用鐵絲 紙 木頭作成駕駛室模型,經上百次修改,最後僅用16天,就硬是用大錘敲成了駕駛室。壓制汽車大梁按常規起碼要用1500噸壓力機壓制,柳農只用一台300噸的油壓機。面對困難,柳農人經反復試驗,用「劈柴下尖」的方法,螞蟻啃骨頭,把300噸壓力集中在一二寸面積上一點點壓制,終於把大梁壓製成功了。在各方配合下,1969年4月2日,柳農終於試製成功了第一輛130型汽車樣車,暫名為「飛躍」牌(後於1970年11月更名為「柳江」牌),4月20日,又試制出3輛樣車,從5月起進行250000公里道路試驗,試驗證明:「飛躍」牌130汽車行使平穩,性能良好,結構堅固耐用,駕駛室寬敞大方,維修方便,適於山區和農村使用。9月23日,柳農首批生產10輛,於9月30日開赴首府南寧向國慶20周年獻禮。從此廣西第一車正式誕生,結束了廣西「只能修不能造汽車」的歷史,填補了廣西汽車工業的空白。從此柳農從農機行業跨入汽車行業,牽來「柳江」奔騰,輪飛萬里!
1973年3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汽車製造廠」正是掛牌成立,與柳農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1979年改名為「柳州汽車製造工廠」。
1974年10月,「柳江」牌汽車通過全國汽車行業質量檢查。
1979年實現產銷1100輛。從1969年至1980年,柳汽累計生產「柳江」牌汽車7513輛,1981年停產。 柳汽史--借得「東風」浩盪 柳汽成為全國第一家生產中型柴油載貨汽車的廠家
早在1974年,柳汽在大幹快上「柳江」牌汽車的同時,又未雨綢繆,針對該車型技術性能落後,載重量小等不足,借鑒國外商用車的發展經驗,提出向大噸位柴油商用車的方向進軍,在廣西區和柳州市的支持下,柳汽在國內率先第一家選定中型柴油載貨汽車作為研發的主攻方向。
1975年4月,借用第二汽車製造廠(二汽)生產的東風140型5噸汽車底盤,配裝上海工農動力機廠試制的6105Q型柴油發動機,試制出第一輛柴油五噸載重汽車。1976年4月,又試制出第二輛樣車。
1976年6月柳汽與長春汽車研究所,鎮江農機學院,柳州市水輪機廠(後改為柳州汽車發動機廠)等單位組成聯合設計組,根據東風140型汽車底盤的要求,在當時上海工農動力機廠研製的第三輪6105Q柴油機的基礎上,設計了新的6105Q高速柴油機,由柳州市水輪機廠研製成功。1978年,柳汽開始用該機試制,生產5噸柴油載貨汽車。
1979年10月31日,經國家工商局注冊為「廣西」牌。從1978到1980年,柳汽共生產「廣西」牌汽車415輛,從此填補了國內中型柴油載貨汽車的空白。柳汽成為全國第一家生產中型柴油載貨汽車的企業。
1980年,柳汽又一次把握國內外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請求與中國二汽聯營,融入到汽車大集團中去發展。
1981年2月17日。經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批准,柳汽首批參加了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實現了由「柳江」牌 「廣西」牌汽車向「東風」牌汽車的轉型。3月16日,開發成功LZ141型5噸柴油汽車。1983年元月起,柳汽上劃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由二汽具體管理,成為二汽緊密聯營廠。從此柳汽借東風上青雲,步入了穩定 持續 快速發展的道路,更是贏得了「柴油東風 柳汽正宗」的市場贊譽。
柳汽於1981年12月14日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汽車廠」1983年12月9日又改名為「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柳州汽車廠」。 柳汽史——架著「乘龍」騰飛 柳汽自有品牌「乘龍」的創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柴油東風馳騁中國大地時,柳汽從國內外的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敏銳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矛盾,在當時廠長蔣純基的力推下,開始提出商用車平頭化和向乘用車進軍的計劃。
1988年10月31日,柳汽以日本三菱平頭車為藍本,試制出第一輛中型柴油平頭樣車,1991年試產30輛,形成LZ1090M系列產品,1992年通過省級鑒定,批量投產,取名「乘龍」,創出了自己的品牌!
與此同時,輕型乘用車的研發工作也於1989年開始,1990年成功推出LZ5020X型客貨兩用箱式汽車和LZ6400型7座輕型客車,1991年3月通過省級鑒定,時名「寶馬」,後改名「乘龍」。
隨著柴油東風乘龍平柴和乘龍輕客的推出,柳汽取得了空前的市場擴展,1991年,柳汽汽車產銷量首度突破萬輛記錄,1994年更是突破3萬輛的大關,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均居當年廣西第一,綜合企業實力進入全國汽車企業十強行列,在卡車領域,更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地方小廠,一躍成為僅次於一汽和二汽的國內第三大生產廠家。 柳汽史——喚出「風行」天下
2001年10月26日,風行MPV正式投放市場。
2007年4月20日,風行景逸舉行新車揭幕儀式。
2012年2月,風行菱智1.6L全國上市,4月,景逸SUV全國上市。
2003年,公司整體進入東風公司與日產的合資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柳汽公司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公司不斷借鑒、引進國內外汽車的先進設計理念、先進管理經驗和先進科學技術,產品推陳出新,在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的整體發展藍圖和事業計劃中,東風柳汽正向商用車、乘用車兩方面發展。在商用車方面努力向重型車、輕型車兩頭拓展,重點發展重型牽引車、重型自卸車及其他重型專用車。
2004年以來,先後推出東風霸龍、東風龍卡等系列產品,成為平板載貨汽車、牽引車、自卸車、倉欄車、廂式車、專用車等柴油載貨汽車各大類別,不同系列的各噸位汽車產品領域及MPV產品領域的市場領軍企業之一。
2005年,東風乘龍、霸龍重卡獲中國消費者十大滿意品牌。風行汽車榮獲人民日報社市場信息中心頒發的中國MPV市場品質信譽第一品牌、人民網頒發的「首屆最受網友尊重和喜愛的百強品牌」MPV第一品牌,在J.D.PowerAsiaPacific2005、2006年度中國MPV新車質量評比中均名列三甲,並成為進入J.D.PowerAsiaPacific排行榜的唯一國產自主品牌。
2007年,柳汽銷售汽車46000多輛,實現銷售收入超53億元。創歷史新高。風行景逸和霸龍507成功上市,更是在柳汽的發展史上書寫了恢宏的一筆。
全新風行CMV裝備ABS+EBD系統、全車安全帶,風行CMV的標准配置、預防性安全設置高位剎車燈、反向刮刷式雨刷器、發動機前置安全性、油箱駕駛座後置、45KM正碰國家A級標准以及數字顯示屏倒車雷達
從動力方面看,風行CMV採用三菱4G63經典動力,性能穩定,在具備優越的高速性能的同時也有很好的燃油經濟性,風行CMV採用輕巧靈活的液壓式離合系統。風行CMV具有商務車的優越操控性,配合出色的195輪胎寬度讓駕乘者一路輕松進去。
在外觀上,風行CMV保留作為風行MPV標志性的鷹眼大燈、保險杠,加重了商務休旅元素,整體採用風格感更強的外揚式玻璃車窗,車體增加輪眉點綴,車表面漆噴塗質量也相應提升。
在商用車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學會用兩條腿走路的企業夢想。十年耕耘,東風柳汽已經形成了乘用車與商用車兩翼齊飛的健康發展格局,風行乘用車品牌旗下的菱智、景逸兩大產品系列均取得了迅猛發展。在大型商務MPV領域,風行菱智成為低碳MPV的領軍者,並贏得了政府采購的青睞。在家轎領域,景逸TT成為高端大兩廂市場和渦輪增壓轎車細分市場中最暢銷的產品之一。而景逸系列的最新產品——景逸1.5XL月銷已經近萬輛。
東風柳汽已具備市場競爭的大兵團作戰能力,而大兵團作戰,正是要以快速反應、低成本高質量、適應市場、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品牌戰略,進入一個全面競爭的汽車品牌建設大環境,最終實現成為主流汽車製造廠家的目標。東風柳汽對「十二五」規劃的實現信心十足,同時,10萬輛商用車新基地即將開工,10萬輛以上乘用車新基地也在2011年開工,奠定了柳汽邁向下一個輝煌的基礎。
5. 廣西南寧比亞迪工廠在哪裡
南寧比亞迪工廠地址在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武路18號。
工廠主要負責新能源核心產品製造。二十六年來,比亞迪通過強有力的市場布局、堅定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贏得了「扎耶德未來能源獎」、「聯合國能源特別獎」以及《財富》雜志「改變世界的公司」等系列贊譽。
一直以來,比亞迪公司堅持「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方針,強調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財富,努力構建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和發展環境。比亞迪尊重員工權利、重視人才培養、激勵員工創新,努力提升員工價值,讓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
比亞迪介紹
創立於1995年,由20多人的規模起步,2003年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同年組建比亞迪汽車。比亞迪汽車遵循自主研發、自主生產、自主品牌的發展路線,矢志打造真正物美價廉的國民用車,產品的設計既汲取國際潮流的先進理念,又符合中國文化的審美觀念。
短短一年內,比亞迪汽車的產品線由原來單一的「福萊爾」微型轎車,迅速擴充為包括A級燃油車、C級燃油轎車、鋰離子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在內的全線產品。
6. 中國最早的汽車製造廠在哪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為全國首家汽車製造廠家,自1953年7月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工興建,1956年7月投產,1957年7月13日我國生產出第一輛載貨的解放牌汽車,又於1958年5月,我國第一汽車製造廠自行研製設計生產了第一輛與當時政治風雲起伏顛簸、榮辱與共的紅旗牌轎車,被譽為「東方神韻」
7. 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場在哪個省
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是上世紀1953年動工興建、1956年建成投產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位於中國東北吉林省。
8. 我國最早五大汽車生產基地
神龍富康,東風,十堰
東風汽車公司(原第二汽車製造廠)始建於1969年,是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之一,生產經營多品牌、多系列的汽車產品,業務覆蓋乘用車、商用車、發動機和零部件及汽車裝備等領域,並擁有強大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力及營銷服務網路。
2005年,「東風汽車」入選世界著名品牌500強。同年12月,東風汽車公司整合旗下主要業務而組建的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2005年全球汽車行業最大IPO(國際公開發售)項目。
上海大眾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大眾)位於上海西北郊安亭國際汽車城,佔地面積 3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轎車生產基地之一,年生產能力超過45萬輛,產品包括桑塔納、桑塔納3000型、帕薩特、波羅、高爾、途安五大平台六大系列幾十個品種。
夏利,天津
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控股的經濟型轎車製造企業,是一家集整車製造、發動機、變速器生產、銷售以及科研開發於一體的上市公司。
公司目前擁有居於國內先進水平的沖壓、車身、塗裝、裝配生產線,整車質量檢測線,汽車發動機鑄造及機加工生產線,變速器生產線,計算機工作站、產品開發及檢測實驗室等。現有員工8137人,總佔地面積747240.9m2,具備包括整車及動力總成製造、產品研發、銷售、進出口業務在內的完整體系,「夏利」、「威姿」、「威樂」系列轎車,天內牌發動機、天齒牌變速器都是公司的拳頭產品。
紅旗,長春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原第一汽車製造廠)簡稱「第一汽車」,1953年7月15日破土動工,中國汽車工業從這里起步。52年來,第一汽車肩負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重任,經歷了建廠創業、產品換型和工廠改造、上輕型車和轎車三次大規模發展階段,產品生產由單一卡車向輕型車和轎車方面發展。1991年,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合資建立15萬輛轎車基地;2002年,與天津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實現合作。目前,產品結構已形成以轎車為主的新格局。
第一汽車擁有全資子公司32家,控股子公司17家,其中包括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富奧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全資子公司和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四環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及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資企業。在東北、華北和膠東、西南形成布局合理的三大生產基地,以及在國內汽車行業具有產品開發和工藝材料開發領先水平的技術中心。資產總額1058億元,員工13.33萬人。
一汽大眾,一汽奧迪,長春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是由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和德國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奧迪汽車股份公司及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的大型轎車生產企業,是我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轎車工業基地。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於1991年2月6日正式成立,1997年8月正式通過國家驗收。2004年12月7日,一汽-大眾公司轎車二廠正式建成投產。經過不斷發展,一汽-大眾公司現已形成日產1000多輛整車的生產能力,同時實現部分整車、總成及零部件的出口。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製造當今世界名牌產品—捷達、寶來、高爾夫、開迪、速騰、奧迪系列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