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巴依爾到寶馬的歲月變遷
↑第七代寶馬5系G30
2016年起售的全新第七代寶馬5系G30引入了經典的B48四缸2.0T發動機和B58六缸3.0T發動機。從外形就能很容易的區分出第七代寶馬5系,全新插電混動寶馬530Le充電介面位於左前方,並伴隨著銀色飾條和藍色字母i彰顯新能源車型的身份。外形也更修長,車身長度超過4米9,且軸距到達了2米9。經過產品的快速迭代以及寶馬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深耕,全新插電混動寶馬530Le的售價從上一代的補貼前70萬降低到了如今的50萬。純電續航里程卻從上一代的58公里提升到了69公里。更低的售價和更好的性能能夠讓消費者體會到更直接的實惠。
如上,從30年前的巴依爾到如今的寶馬,從最初的第一代寶馬5繫到現在的第七代5系。歲月在變遷,技術在革新,寶馬品牌也進入了千萬家庭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寶馬良駒。期待寶馬亮相更多的影視作品為大家帶來歡樂。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原來寶馬真的是匹馬!寶馬107年車標演變史
前不久,寶馬在發布BMWConcepti4的過程中,同時發布了全新的寶馬標志,這是寶馬107年歷史中第七次更換標志。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回顧寶馬LOGO故事的好機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⑶ 寶馬背後的匡特家族:一個低調的德意志財富神話
提及西方著名的家族企業,人們往往想到的都是諸如蒂森克虜伯集團、摩根財團這些以家族姓氏命名的企業,即便像蒂森克虜伯這般,早就已經徹底脫離了克虜伯家族,轉為了職業經理人管理運營,但其「軍火帝世家」的名牌仍被刻意用做了最響亮的廣告。
然而,卻有一個德國巨富家族,世代秉承著相當另類的「家規」——「不使用家族姓氏作為產品商標或企業名稱,並盡量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媒體上」。
這就是德國的隱形巨富帝國——匡特家族。
說起德國匡特家族,知曉的人可能寥寥無幾。但其實,眾多令人炫目的企業,其背後的大股東,竟然都是匡特家族——寶馬、戴姆勒-賓士、國際化專業化學品集團阿爾塔納(Altana)、 生產毛瑟步槍的 德意志武器和彈葯廠(DWM)、占據德國蓄電池八成市場份額的瓦爾塔電池公司(Varta)……
可以說,匡特家族的百年跌宕起伏的命運,就是德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跟幾代人專注於鋼鐵和軍工產業的克虜伯家族不同,匡特成員猶如敏銳的「狩獵者」,從不固守於某種行業,總能從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尋覓出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並抓住時機,迅速重新部署。
柏林西北的普利茨瓦爾克小鎮曾有一家毛紡織廠, 1865年,紡織廠來了一位16歲的學徒——埃米爾 · 匡特。
匡特家族的命運之輪由此開啟。
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靈活的頭腦,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埃米爾就從車間工人做到了店員和銷售經理,並成功地俘獲了工廠負責人德雷格女兒海德薇的芳心,成了德雷格的上門女婿。
德雷格去世後,埃米爾聯合妻弟,一同買下了這家廠子的超半數股份,掌握了紡織廠的所有權。
埃米爾·匡特正趕上了好時候。
伴隨著1860—1870年代的德國統一戰爭,崇尚軍國主義的普魯士王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對軍服的需求猛漲,紡織廠通過接「政府訂單」,產業不斷做大,到了20世紀初,匡特家族已經成功控制了三家實力強大的紡織廠,基本上壟斷了整個行業,成為德國紡織業的領頭羊。
可惜,還不算太老的埃米爾(才50來歲)身體先垮了,患上了多種慢性病。於是,剛完成大學學業的匡特二代,京特·匡特( Günther Quandt)被老爸從柏林召回,開始被培訓接管家族企業。
與保守穩健的父親不同,兒子京特更敢於嘗試和冒險。
一戰前夕和戰爭期間,龐大的軍服訂單讓匡特家族產量增加了4倍多,獲利頗豐。
戰後,德國經濟一蹶不振,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馬克瘋狂貶值的如同衛生紙一般。
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大部分工薪階層都迅速、直接、毫不拖泥帶水地變成了叮當響的窮人。
沒成想,對於某些掌握著資源的大企業家們來說,這卻又是個天賜良機——超規模的通貨膨脹使他們能輕松地還清債務。
某種程度上,匡特家族就是德二帝國戰爭策略的最終獲利方。
通過銀行貸款,京特·匡特以抄底價買下了德國毛織集團30%的股權。
後來,又由於不堪承受來自銀行方面的巨大壓力,他被迫出售了全部股權。
這一進一出,讓京特的銀行賬戶上入賬了4500萬馬克。
要知道,此時的馬克還在劇烈貶值,每天都持續縮水,必須盡快投資。
跟一般投資者購買多種股票,以規避風險博取投資收益為不同,京特的理想顯然更遠大——他渴望著獲得某個行業的影響力——集中投資於某些企業,進而謀取決策權和壟斷地位。
早在戰前, 京特就非常看好蓄電池行業,此時, 經過縝密的研究之後,京特盯上了蓄電池廠股份公司(AFA)。
趁著股價大跌, 如同狩獵者一般, 他悄無聲息地吸納了 AFA的大量 股份,最終成功收購了這家軍工電池企業。
至此,匡特 家族從輕工業開始轉向重工業和軍工產業,並第一次買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公司。
魏瑪時代的 京特·匡特 已經成從「紡織廠主」成功變身為了有影響力的投資家,通過買進自己中意行業的股票,成了多家重工、化工、制葯、機械企業的擁有決策權的大股東。
1930年代, 京特·匡特 當選為德意志武器和彈葯廠(DWM)的監事會主席。
這個DWM屬於德國軍工巨頭,旗下擁有毛瑟工廠。
自此,做軍裝出身的匡特 家族 ,開始主打軍火工業。
很顯然,匡特家族又一次趕上了好時候。
隨著納粹黨的上台,德國不斷擴軍備戰,各類政府訂單又一次帶來了異常可觀的超額利潤。
1933年,京特·匡特加入了納粹黨,和德三高層往來頻繁。
二戰開打後,京特·匡特被任命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國防經濟部主要負責人之一,深得納粹高層信賴。
他旗下的AFA工廠為德國海軍潛艇提供了幾乎所有的蓄電池,並參與了V系列導彈的研製活動。
1941年,忙著倒騰軍火的京特·匡特還順便收購了一家瀕臨破產的制葯廠——比克·古爾登廠股份公司。
這個比克·古爾登公司,就是後來世界化工領域的大佬——德國阿爾塔納集團的前身。
到了戰爭後期,即便僱傭了大量女工,匡特家族的工廠還是出現嚴重的勞動力匱乏。
於是,跟同期的克虜伯工廠一樣,京特·匡特的工廠們也開始接收大量納粹政府提供的「低成本勞工」,即佔領區人民、蘇聯戰俘和一部分集中營的猶太人。
匡特家族 甚至直接與黨衛軍進行了深度合作,在漢諾威的電池工廠建造一個集中營——絕大多數勞工會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死於鉛中毒。
在惡劣環境和高強度勞動下,匡特家族的工廠變成了一座座「死亡生產線」。
戰後,京特·匡特的納粹黨身份和使用「強制勞動」的這段不光彩的過往,讓其被認作了 法西斯的「脅從者」,並背上了「反人類罪」的指控,被美軍逮捕,扔進了監獄,等待接受戰犯審判。
然而,1946年12月,京特·匡特竟然被撤銷了指控,還由美軍派專車給送回了家。
畢竟,跟追責「第三帝國」的企業家們相比,重建秩序維護勢力范圍對抗蘇聯才是美軍最著急要乾的事兒,美國人需要京特·匡特繼續「發揮余熱」。
但另一部分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京特·匡特和他的律師團隊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背鍋俠」——前德三帝國宣傳部長, 戈培爾 。
這就有必要講講, 京特·匡特和他那著名前妻——「第三帝國」事實上的第一夫人, 戈培爾 · 瑪格達不可不說的故事。
京特·匡特37歲的時候,已經為他生了兩個兒子的愛妻 安東妮 因病早逝。
喪妻之初,京特逢人必表示, 安東妮 是自己生命中「唯一的真愛」,看那架勢,好似要為亡妻守身如玉一輩子。
然後,不出兩年,他—再-婚-了。
續弦是小了他20歲的金發碧眼美女, 瑪格達。
從柏林到高斯勒的火車上,還是高中生的 瑪格達中途上車。
這時, 坐在高級包廂里的一位中年禿頭發福的大叔放下手中的報紙,抬起了頭,准備向女士打招呼,然後驚呆了——這簡直如同小仙女下凡。
兩人聊了一路,還挺談得來。臨別的時候,小仙女允許京特·匡特以叔輩的身份到學校約自己外出遊玩。
又過了幾個星期,京特·匡特向她提出了求婚。
瑪格達考慮了三天,同意了,即便她比京特·匡特的兩個兒子年紀大不了多少。
作為著名企業家夫人,年輕的瑪格達很難適應身份,跟丈夫的代溝不斷加深,三觀也愈發不和。
瑪格達厭棄京特·匡特的吝嗇、無趣,嚮往電影和小說里那種刺激、浪漫的自由。
生下兒子 哈拉爾德 後不久,瑪格達艾開始放飛自我,暗中交往了一個叫做艾內斯特美國情人。
這個艾內斯特也相當有來頭,是美國總統胡佛的親侄子。
瑪格達和京特·匡特離婚的當天,艾內斯特就跪地苦苦求婚。
但瑪格達此時竟然又猶豫了。
這時,一個閨蜜告訴她,不妨去 體育 館看看「褐衫黨」們鬧哄哄的集會,來散散心。
集會上,一個其貌不揚瘦小枯乾的瘸腿男人在台上激情演講。
台下,美貌的瑪格達看得心醉神迷。
顯然,那個不負責任的建議,殘酷地毀掉了瑪格達的一生...(此處省略一千字)。
希特勒夫婦自盡後,戈培爾兩口子親手將身邊六個未成年孩子全部毒死之後,穿戴整齊的雙雙自殺,全家八口人給元首「主動殉葬」。
很明顯,這時把「鍋」都推到已經「畏罪自殺」的納粹戰犯身上,是最靠譜的操作。
京特·匡特聲淚俱下的指證,當年是戈培爾拿哈拉爾德的撫養權做籌碼,逼他加入的納粹黨。
後來京特·匡特的律師團還真找到了一些人證物證,把京特塑造成了一個受納粹迫害,甚至被納粹特權階級毀滅了家庭的「受苦單親爸爸」形象,贏得了不少同情分,最終幫助他成功脫罪。
被關監獄的一年多里,京特·匡特也沒閑著,一直在思考如何重建他的企業王國。
恢復自由後的京特·匡特又開始交了好運。
1948年,新成立的西德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發行「西德馬克」取代原帝國馬克——100個帝國馬克兌換6.50個帝國馬克。
這么一來,普通老百姓辛苦存銀行的積蓄一時間貶值慘重,而像京特·匡特這樣的投資者卻憑空減輕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手中的大批證券及地產、工廠等實際資產也都隨之大幅升值;再往後,隨著馬歇爾計劃的刺激和朝鮮戰爭的爆發,他入股的軍工廠也迅速起死回生.....
然而,這時才六十多歲的京特·匡特,身體卻垮了,跟老爸一樣,各種慢性病纏身。只是,自己的繼承人,在他看來,卻並不盡如人意。
京特·匡特和早逝的愛妻有兩個兒子,赫爾穆特和赫伯特。其中,長子赫爾穆特從小就被當作匡特家族接班人進行培養,但不幸是,才20出頭,赫爾穆特就因盲腸炎猝然離世。
京特只得把希望放在了自小患有眼疾的二兒子赫伯特身上——開始的時候,赫伯特連書本上的文字都看不見,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視力逐漸有了改善。
後來,京特·匡特和瑪格達生下了三子 哈拉爾德,但哈拉爾德曾經同 戈培爾走得很近, 還參加過納粹德國國防軍,這些「污點」,也讓 京特·匡特非常糾結。
1954年,京特·匡特在出差途中突然離世,按照遺囑,他那龐大的匡特財富帝國平分給了同父異母的兩個兒子——赫伯特管理蓄電池、 汽車 和鉀礦廠(AFA公司、溫特斯哈爾和戴姆勒-賓士股份),哈拉爾德則接手公司其他部分,主要是金屬加工企業。
隨著德國和整個歐洲經濟的復甦,匡特兄弟認定 汽車 行業即將迎來熱潮。
於是,匡特家族的第三代掌門赫伯特和 哈拉爾德兄弟開始不斷增持賓士股份,並高度關注起了另一家瀕臨破產的 汽車 企業——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寶馬集團BMW)。
但在具體操作方案上,兄弟二人出現了重大分歧。
哈拉爾德認為,應該增持股份並幫助賓士直接收購寶馬集團,兩家合一家即可;而赫 伯特則大膽提出了收購寶馬的計劃。
可是,當年並沒人願意相信寶馬能徹底起死回生,不僅弟弟表示了明確反對,連銀行都離他而去,拒絕向 赫 伯特提供貸款。
赫伯特決定背水一戰,他投入了全部私有資產作為賭注,擴大寶馬的股本。這意味著,如果此舉失敗,他將徹底破產。
現在看來,無論是提高賓士股權還是押注寶馬,都是一個極其明智的選擇。
帶領寶馬公司起死回生之後,赫伯特繼續增持寶馬股份,直到1969年實現絕對控股。
當 1982年 赫伯特去世時,匡特家族經營著200多家公司,員工超過7 萬名,銷售收入達到 130 億元德國馬克。
1967年,哈拉爾德在從法蘭克福飛往法國尼斯的途上不幸遇難,留下了妻子英格和5名女兒。
隨後,英格開始和赫伯特進行了艱難的分家談判。
而哥哥赫伯特則有過三段婚姻,留下了6個子女。
1970年,赫伯特早早就留下遺囑,把自己旗下的企業股份和財產依次分給三任妻子和6個子女,最重要的寶馬經營權及控股股權,則全數分給了第三任妻子約翰娜和她的一兒一女。
同時,英格也最終和 赫伯特談妥,獲得了車廂、金屬、彈葯廠、戴姆勒-賓士等其他行業的股權。
四年後,她將持有的所有戴姆勒-賓士股權出售給科威特國王,一次套現約10億馬克。這也是當年全球最大的交易,曾經驚動了整個世界。
1978年英格去世,她的5位女兒獲得了均等的財產,總計約15億德國馬克。
原本,全球的吃瓜群眾都等著這5位小姐姐爭奪遺產的好戲,沒成想,五姐妹決定同舟共濟,並未著急再次分家。
她們成立了家族辦公室—哈拉爾德·匡特控股有限公司(Harald Quandt Holding),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以分散和組合投資的形式統一管理家族財富,並維持至今日,一直保持著和睦和持續增值。
而赫伯特繼承人也非常給力,尤其是掌管寶馬集團的女兒蘇珊娜,頗有其父的風貌,做出了不菲的業績。
匡特 家族掌握著德國的大量工業企業,但卻世代履行著保持低調的「家規」,家族成員們幾乎不在公開場合露面,也從未把「 匡特」的姓氏用作廣告宣傳, 更沒有因為分家事宜大打出手,傷及企業元氣,始終完整地保持著家族傳承——他們 永遠站在幕後,做真正低調的操盤手 ;
相比之下,可悲的是跟 匡特 家族同時代崛起的克虜伯家族,即便相關企業至今還打著克虜伯的品牌,但實際上,跟克虜伯家族,早就沒有什麼瓜葛了。
⑷ 寶馬的歷史
寶馬的歷史
在汽車領域里,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品牌,它是身份的象徵,它是品質的保證,它是尖端技術的代表,它是汽車行業的驕傲,它就是----BMW(寶馬)!
一,寶馬的歷史
BMW公司創始於1916年,最初是一家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在初創階段,公司主要致力於飛機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產。BMW的藍白標志就象徵著旋轉的螺旋槳,(寶馬標志中間的藍白相間圖案,代表藍天,白雲和旋轉不停的螺旋漿,喻示寶馬公司淵源悠久的歷史,象徵該公司過去在航空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又象徵公司一貫宗旨和目標:在廣闊的時空中,以先進的精湛技術、最新的觀念,滿足顧客的最大願望,反映了公司蓬勃向上的氣勢和日新月異的新面貌。)
五年後的1928年,BMW收購了埃森那赫汽車廠,並開始生產汽車。之後,BMW將許多汽車製造史上的傑作推向市場,這些產品不斷激發出強烈的感情和人們的渴望,鑄就了BMW公司作為一家汽車製造商的傑出聲譽。目前在全球,BMW集團的員工總數已經超過10萬人。
而寶馬在中國內地市場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僅今年前6個月,寶馬集團上半年在國內共銷售9185輛汽車(去年同期為5917輛),同比增長55%。這一數字包括84輛MINI Cooper和6389輛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寶馬3系列和5系列轎車。
二、寶馬工作的嚴謹性
"寶馬汽車公司宣布,由於發動機控制系統問題,將全球召回汽車4000輛。據悉,問題是由於個別供應商暫時性的生產失誤,導致部分缺陷部件被裝備在新5系、6系、7系和X5的V8和V12汽油發動機上。這一缺陷將導致汽車短時間行駛後,發動機熄火,動力轉向系統和制動助力器繼續重復制動動作,使它們有失靈的可能,結果就是可能導致"包括交通事故在內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交通情況發生""。
作為一個全球知名品牌的寶馬公司,能坦然面對自己產品的缺陷問題並作出及時響應,這也難怪它深受用戶的喜愛,在剛剛結束的AutoPacific 2004"汽車滿意度獎"調查中,MINI車主的"綜合滿意度"居於所有車型榜首,93%的MINI車主對他們的MINI車的綜合評價是"非常或完全滿意"。
寶馬工作的嚴謹性由此可見一斑.
三、寶馬在中國
寶馬進駐中國是必然的,這也是倍受大家關注的話題:
2003年3月27日,合資企業合同簽約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同年5月23日,公司獲得營業執照;7月1日,合資企業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正式開始運營。
在沈陽,合資公司按照寶馬集團國際標准建設了寶馬汽車生產設施。第一輛寶馬3系列轎車於2003年9月下線。
2003年,共有18,445輛BMW品牌汽車交付到客戶手中,其中包含中國國內生產的分別於10月中旬和11月底上市的325i(2,512輛)和530i(540輛),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76%之多(2002年全年共售出BMW汽車6,677輛),其中售出7系列轎車7,109輛。同時,交付MINI品牌汽車234輛。
四、不斷創新的寶馬
2004年6月28日,寶馬集團在柏林領取了2004年度最佳創新獎。該獎項由《經濟周刊》雜志和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AT Kearney)共同組織發起,由資深評委進行評選,並由德國經濟和勞工部長沃爾夫岡.克萊門特親自頒獎。沃爾夫岡.克萊門特說"作為世界最具創新能力的公司之一,寶馬集團贏得最佳創新獎說明德國仍是世界領先的創新中心。"
贏得最佳創新獎對於寶馬來說並非是偶然的。早在2002年,寶馬集團就成為第一家獲得美國傑出創新企業獎(OCI)的歐洲公司。寶馬憑借"卓越的創新實力和以成功產品求發展"而榮獲了這項創新管理領域的"奧斯卡獎"。2004年初,寶馬集團又攜其主動轉向系統問鼎德國工業創新獎。
如果說在產品上的創新為寶馬贏得了市場驕人的業績,那麼在管理上的創新則是寶馬在市場制勝的又一件法寶:
⑸ 寶馬和拜仁之間有什麼故事
寶馬和拜仁之間有一些合作,其中包括在足球領域的合作。2018年,寶馬成為了拜仁的官方汽車合作夥伴。但是,雙方的合作並不總是順利的。據報道,寶馬曾經提出要在合同中增加一條「毀約條款」,這惹惱了拜仁。最終,雙方因「缺乏信任關系」而談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