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寶馬車標藍白相見,那麼它的由來是有什麼故事嗎
寶馬公司的前身是當時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拉普飛機發動機製造公司。這家成立於1913年的引擎廠主要生產供飛機使用的V12引擎。到了1917年2月時,一位來自戴姆勒發動機廠的天才工程師馬克思?費利茲加入了拉普飛機發動機公司,並成功的研發出一台性能出色的直列六缸飛機發動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合夥人們決定將公司名稱更改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而這個簡稱BMW的新公司名稱,就是現今國人熟知的「寶馬」了。
寶馬歷史上的第三次標志修改,改動幅度依舊非常小,包括了將老標志中的淡藍色扇形部分重新改回天藍色以及把略顯過時的字體替換掉。修改後的新標志更加動感,而且在保持了上一版標志年輕化的特點的基礎上又多了些許科技感,同時也更加能夠傳達出那個時代產品所強調的運動與高科技的特點。
B. 寶馬背後的匡特家族:一個低調的德意志財富神話
提及西方著名的家族企業,人們往往想到的都是諸如蒂森克虜伯集團、摩根財團這些以家族姓氏命名的企業,即便像蒂森克虜伯這般,早就已經徹底脫離了克虜伯家族,轉為了職業經理人管理運營,但其「軍火帝世家」的名牌仍被刻意用做了最響亮的廣告。
然而,卻有一個德國巨富家族,世代秉承著相當另類的「家規」——「不使用家族姓氏作為產品商標或企業名稱,並盡量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媒體上」。
這就是德國的隱形巨富帝國——匡特家族。
說起德國匡特家族,知曉的人可能寥寥無幾。但其實,眾多令人炫目的企業,其背後的大股東,竟然都是匡特家族——寶馬、戴姆勒-賓士、國際化專業化學品集團阿爾塔納(Altana)、 生產毛瑟步槍的 德意志武器和彈葯廠(DWM)、占據德國蓄電池八成市場份額的瓦爾塔電池公司(Varta)……
可以說,匡特家族的百年跌宕起伏的命運,就是德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跟幾代人專注於鋼鐵和軍工產業的克虜伯家族不同,匡特成員猶如敏銳的「狩獵者」,從不固守於某種行業,總能從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尋覓出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並抓住時機,迅速重新部署。
柏林西北的普利茨瓦爾克小鎮曾有一家毛紡織廠, 1865年,紡織廠來了一位16歲的學徒——埃米爾 · 匡特。
匡特家族的命運之輪由此開啟。
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靈活的頭腦,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埃米爾就從車間工人做到了店員和銷售經理,並成功地俘獲了工廠負責人德雷格女兒海德薇的芳心,成了德雷格的上門女婿。
德雷格去世後,埃米爾聯合妻弟,一同買下了這家廠子的超半數股份,掌握了紡織廠的所有權。
埃米爾·匡特正趕上了好時候。
伴隨著1860—1870年代的德國統一戰爭,崇尚軍國主義的普魯士王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對軍服的需求猛漲,紡織廠通過接「政府訂單」,產業不斷做大,到了20世紀初,匡特家族已經成功控制了三家實力強大的紡織廠,基本上壟斷了整個行業,成為德國紡織業的領頭羊。
可惜,還不算太老的埃米爾(才50來歲)身體先垮了,患上了多種慢性病。於是,剛完成大學學業的匡特二代,京特·匡特( Günther Quandt)被老爸從柏林召回,開始被培訓接管家族企業。
與保守穩健的父親不同,兒子京特更敢於嘗試和冒險。
一戰前夕和戰爭期間,龐大的軍服訂單讓匡特家族產量增加了4倍多,獲利頗豐。
戰後,德國經濟一蹶不振,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馬克瘋狂貶值的如同衛生紙一般。
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大部分工薪階層都迅速、直接、毫不拖泥帶水地變成了叮當響的窮人。
沒成想,對於某些掌握著資源的大企業家們來說,這卻又是個天賜良機——超規模的通貨膨脹使他們能輕松地還清債務。
某種程度上,匡特家族就是德二帝國戰爭策略的最終獲利方。
通過銀行貸款,京特·匡特以抄底價買下了德國毛織集團30%的股權。
後來,又由於不堪承受來自銀行方面的巨大壓力,他被迫出售了全部股權。
這一進一出,讓京特的銀行賬戶上入賬了4500萬馬克。
要知道,此時的馬克還在劇烈貶值,每天都持續縮水,必須盡快投資。
跟一般投資者購買多種股票,以規避風險博取投資收益為不同,京特的理想顯然更遠大——他渴望著獲得某個行業的影響力——集中投資於某些企業,進而謀取決策權和壟斷地位。
早在戰前, 京特就非常看好蓄電池行業,此時, 經過縝密的研究之後,京特盯上了蓄電池廠股份公司(AFA)。
趁著股價大跌, 如同狩獵者一般, 他悄無聲息地吸納了 AFA的大量 股份,最終成功收購了這家軍工電池企業。
至此,匡特 家族從輕工業開始轉向重工業和軍工產業,並第一次買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公司。
魏瑪時代的 京特·匡特 已經成從「紡織廠主」成功變身為了有影響力的投資家,通過買進自己中意行業的股票,成了多家重工、化工、制葯、機械企業的擁有決策權的大股東。
1930年代, 京特·匡特 當選為德意志武器和彈葯廠(DWM)的監事會主席。
這個DWM屬於德國軍工巨頭,旗下擁有毛瑟工廠。
自此,做軍裝出身的匡特 家族 ,開始主打軍火工業。
很顯然,匡特家族又一次趕上了好時候。
隨著納粹黨的上台,德國不斷擴軍備戰,各類政府訂單又一次帶來了異常可觀的超額利潤。
1933年,京特·匡特加入了納粹黨,和德三高層往來頻繁。
二戰開打後,京特·匡特被任命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國防經濟部主要負責人之一,深得納粹高層信賴。
他旗下的AFA工廠為德國海軍潛艇提供了幾乎所有的蓄電池,並參與了V系列導彈的研製活動。
1941年,忙著倒騰軍火的京特·匡特還順便收購了一家瀕臨破產的制葯廠——比克·古爾登廠股份公司。
這個比克·古爾登公司,就是後來世界化工領域的大佬——德國阿爾塔納集團的前身。
到了戰爭後期,即便僱傭了大量女工,匡特家族的工廠還是出現嚴重的勞動力匱乏。
於是,跟同期的克虜伯工廠一樣,京特·匡特的工廠們也開始接收大量納粹政府提供的「低成本勞工」,即佔領區人民、蘇聯戰俘和一部分集中營的猶太人。
匡特家族 甚至直接與黨衛軍進行了深度合作,在漢諾威的電池工廠建造一個集中營——絕大多數勞工會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死於鉛中毒。
在惡劣環境和高強度勞動下,匡特家族的工廠變成了一座座「死亡生產線」。
戰後,京特·匡特的納粹黨身份和使用「強制勞動」的這段不光彩的過往,讓其被認作了 法西斯的「脅從者」,並背上了「反人類罪」的指控,被美軍逮捕,扔進了監獄,等待接受戰犯審判。
然而,1946年12月,京特·匡特竟然被撤銷了指控,還由美軍派專車給送回了家。
畢竟,跟追責「第三帝國」的企業家們相比,重建秩序維護勢力范圍對抗蘇聯才是美軍最著急要乾的事兒,美國人需要京特·匡特繼續「發揮余熱」。
但另一部分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京特·匡特和他的律師團隊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背鍋俠」——前德三帝國宣傳部長, 戈培爾 。
這就有必要講講, 京特·匡特和他那著名前妻——「第三帝國」事實上的第一夫人, 戈培爾 · 瑪格達不可不說的故事。
京特·匡特37歲的時候,已經為他生了兩個兒子的愛妻 安東妮 因病早逝。
喪妻之初,京特逢人必表示, 安東妮 是自己生命中「唯一的真愛」,看那架勢,好似要為亡妻守身如玉一輩子。
然後,不出兩年,他—再-婚-了。
續弦是小了他20歲的金發碧眼美女, 瑪格達。
從柏林到高斯勒的火車上,還是高中生的 瑪格達中途上車。
這時, 坐在高級包廂里的一位中年禿頭發福的大叔放下手中的報紙,抬起了頭,准備向女士打招呼,然後驚呆了——這簡直如同小仙女下凡。
兩人聊了一路,還挺談得來。臨別的時候,小仙女允許京特·匡特以叔輩的身份到學校約自己外出遊玩。
又過了幾個星期,京特·匡特向她提出了求婚。
瑪格達考慮了三天,同意了,即便她比京特·匡特的兩個兒子年紀大不了多少。
作為著名企業家夫人,年輕的瑪格達很難適應身份,跟丈夫的代溝不斷加深,三觀也愈發不和。
瑪格達厭棄京特·匡特的吝嗇、無趣,嚮往電影和小說里那種刺激、浪漫的自由。
生下兒子 哈拉爾德 後不久,瑪格達艾開始放飛自我,暗中交往了一個叫做艾內斯特美國情人。
這個艾內斯特也相當有來頭,是美國總統胡佛的親侄子。
瑪格達和京特·匡特離婚的當天,艾內斯特就跪地苦苦求婚。
但瑪格達此時竟然又猶豫了。
這時,一個閨蜜告訴她,不妨去 體育 館看看「褐衫黨」們鬧哄哄的集會,來散散心。
集會上,一個其貌不揚瘦小枯乾的瘸腿男人在台上激情演講。
台下,美貌的瑪格達看得心醉神迷。
顯然,那個不負責任的建議,殘酷地毀掉了瑪格達的一生...(此處省略一千字)。
希特勒夫婦自盡後,戈培爾兩口子親手將身邊六個未成年孩子全部毒死之後,穿戴整齊的雙雙自殺,全家八口人給元首「主動殉葬」。
很明顯,這時把「鍋」都推到已經「畏罪自殺」的納粹戰犯身上,是最靠譜的操作。
京特·匡特聲淚俱下的指證,當年是戈培爾拿哈拉爾德的撫養權做籌碼,逼他加入的納粹黨。
後來京特·匡特的律師團還真找到了一些人證物證,把京特塑造成了一個受納粹迫害,甚至被納粹特權階級毀滅了家庭的「受苦單親爸爸」形象,贏得了不少同情分,最終幫助他成功脫罪。
被關監獄的一年多里,京特·匡特也沒閑著,一直在思考如何重建他的企業王國。
恢復自由後的京特·匡特又開始交了好運。
1948年,新成立的西德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發行「西德馬克」取代原帝國馬克——100個帝國馬克兌換6.50個帝國馬克。
這么一來,普通老百姓辛苦存銀行的積蓄一時間貶值慘重,而像京特·匡特這樣的投資者卻憑空減輕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手中的大批證券及地產、工廠等實際資產也都隨之大幅升值;再往後,隨著馬歇爾計劃的刺激和朝鮮戰爭的爆發,他入股的軍工廠也迅速起死回生.....
然而,這時才六十多歲的京特·匡特,身體卻垮了,跟老爸一樣,各種慢性病纏身。只是,自己的繼承人,在他看來,卻並不盡如人意。
京特·匡特和早逝的愛妻有兩個兒子,赫爾穆特和赫伯特。其中,長子赫爾穆特從小就被當作匡特家族接班人進行培養,但不幸是,才20出頭,赫爾穆特就因盲腸炎猝然離世。
京特只得把希望放在了自小患有眼疾的二兒子赫伯特身上——開始的時候,赫伯特連書本上的文字都看不見,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視力逐漸有了改善。
後來,京特·匡特和瑪格達生下了三子 哈拉爾德,但哈拉爾德曾經同 戈培爾走得很近, 還參加過納粹德國國防軍,這些「污點」,也讓 京特·匡特非常糾結。
1954年,京特·匡特在出差途中突然離世,按照遺囑,他那龐大的匡特財富帝國平分給了同父異母的兩個兒子——赫伯特管理蓄電池、 汽車 和鉀礦廠(AFA公司、溫特斯哈爾和戴姆勒-賓士股份),哈拉爾德則接手公司其他部分,主要是金屬加工企業。
隨著德國和整個歐洲經濟的復甦,匡特兄弟認定 汽車 行業即將迎來熱潮。
於是,匡特家族的第三代掌門赫伯特和 哈拉爾德兄弟開始不斷增持賓士股份,並高度關注起了另一家瀕臨破產的 汽車 企業——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寶馬集團BMW)。
但在具體操作方案上,兄弟二人出現了重大分歧。
哈拉爾德認為,應該增持股份並幫助賓士直接收購寶馬集團,兩家合一家即可;而赫 伯特則大膽提出了收購寶馬的計劃。
可是,當年並沒人願意相信寶馬能徹底起死回生,不僅弟弟表示了明確反對,連銀行都離他而去,拒絕向 赫 伯特提供貸款。
赫伯特決定背水一戰,他投入了全部私有資產作為賭注,擴大寶馬的股本。這意味著,如果此舉失敗,他將徹底破產。
現在看來,無論是提高賓士股權還是押注寶馬,都是一個極其明智的選擇。
帶領寶馬公司起死回生之後,赫伯特繼續增持寶馬股份,直到1969年實現絕對控股。
當 1982年 赫伯特去世時,匡特家族經營著200多家公司,員工超過7 萬名,銷售收入達到 130 億元德國馬克。
1967年,哈拉爾德在從法蘭克福飛往法國尼斯的途上不幸遇難,留下了妻子英格和5名女兒。
隨後,英格開始和赫伯特進行了艱難的分家談判。
而哥哥赫伯特則有過三段婚姻,留下了6個子女。
1970年,赫伯特早早就留下遺囑,把自己旗下的企業股份和財產依次分給三任妻子和6個子女,最重要的寶馬經營權及控股股權,則全數分給了第三任妻子約翰娜和她的一兒一女。
同時,英格也最終和 赫伯特談妥,獲得了車廂、金屬、彈葯廠、戴姆勒-賓士等其他行業的股權。
四年後,她將持有的所有戴姆勒-賓士股權出售給科威特國王,一次套現約10億馬克。這也是當年全球最大的交易,曾經驚動了整個世界。
1978年英格去世,她的5位女兒獲得了均等的財產,總計約15億德國馬克。
原本,全球的吃瓜群眾都等著這5位小姐姐爭奪遺產的好戲,沒成想,五姐妹決定同舟共濟,並未著急再次分家。
她們成立了家族辦公室—哈拉爾德·匡特控股有限公司(Harald Quandt Holding),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以分散和組合投資的形式統一管理家族財富,並維持至今日,一直保持著和睦和持續增值。
而赫伯特繼承人也非常給力,尤其是掌管寶馬集團的女兒蘇珊娜,頗有其父的風貌,做出了不菲的業績。
匡特 家族掌握著德國的大量工業企業,但卻世代履行著保持低調的「家規」,家族成員們幾乎不在公開場合露面,也從未把「 匡特」的姓氏用作廣告宣傳, 更沒有因為分家事宜大打出手,傷及企業元氣,始終完整地保持著家族傳承——他們 永遠站在幕後,做真正低調的操盤手 ;
相比之下,可悲的是跟 匡特 家族同時代崛起的克虜伯家族,即便相關企業至今還打著克虜伯的品牌,但實際上,跟克虜伯家族,早就沒有什麼瓜葛了。
C. 寶馬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1989年,
BMW在法蘭克福展出第一輛BMW 8系(參數|圖片),
創新的理念和技術讓TA成為時代的傑作,
以至於退隱之後,
江湖上依舊充滿TA的傳說。
時隔多年,
傳聞TA又要傳奇歸來?
別眨眼,
這一刻已經到來。
BMW8系概念車(參數|圖片)
6. 寶馬本來還想基於 8 系打造 M8(參數|圖片) 車型,但是計劃最終流產。按照寶馬的設想,M8 是用來對標法拉利的。
D. 寶馬///M三色徽標的「前浪」有什麼故事一文看懂所有歷史...
BMW M中的字母「 M」代表「賽車運動」這已不是什麼秘密,可非常具有辨識度的三色條紋的含義和起源對於很多人來說並非十分清楚,這次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寶馬官方對此的描述吧!
每個偉大的成功背後都有一段神話般的故事,寶馬M標志和顏色也是如此。Jochen Neerpasch是當時的寶馬賽事總監、Wolfgang Seehaus是當時的寶馬內飾設計師、Manfred Rennen是當時的寶馬外觀設計師,這三位都參與了1972年寶馬賽事部門顏色設計的選擇。
這個部門最初的正式名稱是BMW Motorsport GmbH,1993年才更名為BMW M GmbH,其旨在堅持BMW企業發展理念的情況下,將寶馬的賽事活動結合起來並使其專業化,而設計師Seehaus就是創造BMW M中三原色條紋的第一人。
根據寶馬歷史學家馬克·蒂斯伯格(MarcThiesbürger)對BMW M三種顏色組合的解釋,藍色代表寶馬,因為它與巴伐利亞旗顏色相似,紅色和德士古(Texaco)公司有關系,而紫色則是兩者的混合體。
寶馬成立了M部門之後,那時候的福特很強大,寶馬的團隊經常輸給福特,後來寶馬挖走了福特的Jochan Neerpasch,並任命他為寶馬M部門負責人。Neerpasch在離開福特時,還帶走了福特的明星車手Hans Joachim Stuck一起加入寶馬。
即使創建了M部門,寶馬也需要像其他賽車隊一樣的贊助商,因此,在將賽車產品真正推上賽道之前,寶馬到處尋找贊助商,最後選定了Texaco公司(當時福特的贊助商)作為主要合作夥伴,為了和Texaco搞好關系,M三原色中的紅色就是Texaco徽標上的顏色。
很可惜的是寶馬與Texaco的談判失敗了,但是寶馬已經設計了這套徽標和塗裝,實際上他們自己也很喜歡這個設計,於是決定將傳奇的///M徽標延續下來。蒂斯伯格(Thiesbürger)也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設計師Seehaus早在1972年就已將紅色納入M徽標中,並得到了寶馬集團其他設計師的支持。
寶馬外觀設計師Manfred Rennen也聲稱參與了徽標顏色的設計,且否認了Texaco公司對紅色條紋的影響,但歷史學家Thiesbürger指出,沒有歷史文獻可以證明這一點。
BMW M三色徽標很快就出現在了賽車上,首次出現應該是1973年的BMW 3.0 CSL。根據賽事總監Neerpasch的說法,外觀設計師Pierre Mendell與內飾設計師Rennen共同完成了這一經典賽車的最終設計,直到今天,寶馬賽事部門依舊採用了大大小小不同尺寸的M三色徽標。
不過很多人會忽略的是,寶馬藍色、紫色和紅色的配色方案的歷史,要遠比這三種和字母「 M」組合起來的時間更長。三原色徽標從1973年開始使用,直到1978年,這三種顏色才和字母「 M」合並到一起,首發車型就是BMW M1,這也是BMW M GmbH研發的第一款公路汽車。
自1978年以來使用的三原色和字母M緊密排列的傳奇徽標,是由工作室Italdesign的設計師Giorgio Giugiaro構思出來的,因此也被稱為「 Giugiaro M」,旨在強調BMW M系列車型的速度與活力。另外根據寶馬賽事總監Jochen Neerpasch的說法,寶馬同心圓的Logo,其設計最初是源自瑞士圖形設計公司Müller。
確實,很少有像BMW M三色條紋這樣的顏色組合能夠產生如此高的品牌價值和知名度。同時寶馬M徽標也經過了幾次更新,如果你對之前的M徽標有印象的話會發現,中間的紫色早已變為深藍色,而最新一次的更新就在今年的3月份,現在它是二維的,從左到右分別是淺藍色、深藍色、紅色和白色「 M」。
你認為寶馬在新能源的後浪時代,
還會延續///M前浪的輝煌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BMWSKY寶馬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