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真的有汗血寶馬嗎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灶畝鏈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隱孫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速耐圓度快、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
❷ 茂陵博物館對聯
茂陵博物館建於霍去病墓之上。館內珍藏了武帝陵中的大量珍寶,但最有名的還是馬踏匈奴等石雕。館門、各座仿古建築、亭台樓閣更掛了許多對聯,以表達對茂陵所含蘊的那種漢初沉雄、博大的時代精神和雄渾氣勢的景仰與追念。例如大門聯:
漢擅威名,遠域賓從,曩日東來多信使
陵臨絲路,駝鈴何在,而今西去盡長車
聯乃今人所撰,聯首暗含「漢陵」二字,聯中更追憶了當年大漢帝國的輝煌景象,雄風依稀可見。架長車擊匈奴,西域稱臣,進獻名駒汗血寶馬,武帝時的煊赫武功在後世已難可再現。霍去病墓旁的大量石雕,記錄著主人的驕人戰功。著名石刻「馬踏匈奴」旁也有一聯:
石陪檔改馬嘶風,猶蠢脊想當年鼙鼓蘆判
將軍靖域,常懷破虜刀弓
讀罷,站在氣勢威猛的石馬前,彷彿當年刀光劍影,鼓密蹄疾,喊殺震天的恢宏場面又浮現在眼前。另有一聯,文字簡練,而盡寫漢威:
一代武功書劍氣
千秋文治柏梁風
漢武帝不但以強大的武力拓展著大漢帝國的疆界,更任用董仲舒獨尊儒術,開了中國封建社會儒術治國之始,文治武功,堪稱古今無二。
❸ 漢武帝茂陵現在還有多少真寶
一件是在陝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鋪首嵌在古墓...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10餘種...
茂陵,從漢武帝病逝入葬到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歷史滄桑歲月中,它不僅有過獨尊和盛境,同時也經歷過凄涼和破落,尤其是經歷過盜墓賊的摧殘,或多或少有損這座大陵的歷史形象。
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自有墓葬便有盜墓賊。所謂「沒有不被盜的墓」,話是誇張了一些,但確實是反映了一種社會不該有而必然會有的現象。至今盜挖古墓的行為,在全國各地仍時有發生。
據史籍記載:茂陵的失盜,如同秦始皇帝陵的遭遇一樣,都是在陵主人葬後不久的年代裡,就蒙受盜挖。特別是茂陵,高大的陵體周圍宮殿密布,館舍林立,在守衛力量不減的情況下,卻發生了盜墓案件,令人不得其解。當時王朝可能沒有破案,所以,發生在西漢中後期的兩起「茂陵失盜案」,史籍上只記述了盜案的後果,沒有斷案的情節、過程和對盜墓人懲處的載錄。
發現茂陵第一次失盜,是在漢武帝病逝入葬茂陵方中(即地宮)以後的第四年,即公元前84年。這一年的某一天,在茂陵以西30公里的扶風(今陝西省扶風縣)市場上,一個商人用青布三十匹、錢九萬買得二件玉器,一件是玉箱,一件是玉杖。當時有人認得此物,指說這正是西胡康渠國王獻給漢武帝的珍寶。隨將這個商人連同兩件玉物送到長安政府有關部門。一查果然是先帝漢武所愛之珍品,當年隨葬到茂陵地宮梓棺中。當朝有司(司法部門)遂將玉箱、玉杖登記「交公」,而對商人未加多問就放他走了。這個案子的處理,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可理喻,何況當朝皇帝就是漢武帝的愛子劉弗陵。
過了20年之後,即公元前64年,又發現了茂陵第二起失盜案。這一年,河東郡(今山西省臨汾地區)有一位官吏名叫李友,到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北)抱犢山葯,在山上岩洞里發現個金箱,內裝雜經等30餘卷。書卷後面有文字記載和姓名、記書月日。此事報告給河東郡太守張純,張太守立即呈奏皇帝(漢宣帝劉詢,漢武帝重孫),並將金箱書卷一齊呈上。宣帝一見十分吃驚,便向當年漢武帝侍臣冉登詢問,這位已經是老臣的冉登,一見到金箱和經卷,痛哭流涕,說這是孝武皇帝的隨葬之物啊!宣帝一聽愴然淚下,遂下旨將金箱書卷,重新裝封,送到茂陵武帝廟中。對這么一個重大盜墓案件,似乎也不了了之。有人竟說,茂陵安完如故,而書籍、玉杖、玉箱卻不翼而飛,現在發現收回也未見破壞,真叫人不可理解。這期間,尚不知已被盜出未被發現的茂陵隨葬品還有多少?
第三次茂悔銀陵失盜案,發生在公元25年9月,正是王莽新朝瓦解,劉秀復漢初年時期。當時漢朝領袖劉玄移都洛陽,他生活腐化,日夜欽宴,引起各路農民起義軍的不滿。當時在濮陽的赤眉軍意欲與劉玄合作,被劉玄拒絕。於是赤眉軍攻入長安,在洛陽的劉玄向赤眉軍投降,並被絞死。以後不久才有劉秀出來收拾殘局,光復漢室,建立東漢王朝。
赤眉軍攻入長安後,到處造反,部隊分住關中各縣邑。進駐茂陵城邑的赤眉軍,對茂陵及其陪葬墓進行盜掘。他們如入不人之地,公開挖墓,搜取葬物。據說,當時赤眉軍有一營官兵,打通地宮羨門,搬運了幾十天地宮葬品。然而,後來東漢王朝派人查看茂陵地宮,說「所失葬物不到一半」。
第四次茂陵失盜,是在公元880年,唐僖宗執政時期。黃巢農民軍起義造反,攻入長安。其中一小部分農民軍到茂陵盜掘葬品,在忙亂中竟把地宮里的金銀玉器搬出地宮之外,忘了拿走,亦或是拿不了,散失至四處,棄之荒草雜亂的地上。可見這一次盜墓的農民軍,還是有所顧忌的碧缺宴,不敢明目張膽地干。
扮掘後至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陝西軍閥曾將黑手伸向秦始皇陵。在茂陵頂端曾挖戰壕,是否盜過茂陵,不得而知。
上述史籍所載的「茂陵失盜案」,為當代一些歷史學家和文物考古者所懷疑。他們的質疑和考證,有兩點很值得探討和研究:其一,茂陵修造工期長達53年,其地宮「藏寶」之處,暗道機關、防護設施當應有盡有,盜墓賊們豈能為所欲為?怎可能在漢武帝入葬不久,就能發生失盜案件?因此,有學者在央視「百家講壇」上演講時,對前兩次「茂陵失盜案」持否定的態度。其二,近幾年來,陝西省考古專家對茂陵進行了大面積的田野考古調查,經探測表明,茂陵及其周圍未發現盜挖的明顯跡象。那麼,包括後來的兩次「茂陵失盜案」,也幾乎成了懸案。
筆者在茂陵工作了40多年,依本人在茂陵的經歷、觀察和發現,可以給出肯定的結論是:第一,茂陵園區地下埋藏的文物(即當年的隨葬品)甚多,數以萬計。僅茂陵從葬坑就達400多處。第二,茂陵在歷史上確實遭到過盜挖,而且在盜挖過程中,多有器物散失在地表之上。
我的這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已經田野考古探測得到證實;第二個結論,在我下面敘述的數字和實例中,將得到證實。
茂陵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4000多件(其中國寶、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近700件)。所有這些文物的來源,都是在茂陵園區內發現,群眾交獻和文物部門徵集得來的。正如一位老文物工作者笑言:「茂陵的館藏文物,大都是茂陵地區老百姓在勞動中挖出來的,他們不私藏,無償地交給國家」。茲舉幾例說明如下:
1、1963年陝西省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生產勞動中於村北土壕內發現了一個金屬器物,交到了茂陵文管所。之後輾轉上交到國家文物局。據說,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一些文物專家看到此物後,十分驚喜,當即鑒定為「西漢錯金銀銅犀尊」。後來,這件國寶一直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錯金銀銅犀尊,是西漢時代用犀牛形狀設計的酒尊,造型逼真生動,體現了犀牛剛強健壯的特點,極具生命力,體態酷似真犀。全身飾有錯金銀流雲紋,背上有蓋可以開合,口側有一管狀短流,用以傾注。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工藝的高度發展水平。高34.1厘米,長58.1厘米,寬20.4厘米,重13.3公斤。
2、1975年夏,茂陵園區內的農民在茂陵東南500米處勞動時,突然發現地下冒出一個閃光的玉器,立即交到茂陵文管所,經鑒定為「四神紋玉雕鋪首」,後來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鑒定為國寶。這件玉器當時送到北京地質博物館鑒定,認為它的礦質成分是蛇紋石化大理石岩,即由「方能石」礦組成,屬於軟玉。玉料的來源,按照成分、色澤、外觀組織、比重、硬度等與現在被稱為「藍田玉」的礦石很相近。因此,推測這件四神紋玉雕鋪首是古代的藍田玉料琢制而成。
玉鋪首形制呈方形扁身,面飾「四神」浮雕,高34.2厘米,寬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公斤。正面雕成獸面紋,張目卷鼻,牙齒外露,形象甚為兇猛,銜環鼻樑,環已殘缺。獸面兩邊四神紋:左青龍、右白虎,龍虎場作昂首、長尾、奔走狀,姿態生動。在白虎之下有玄武,狀作龜咬蛇;在緊靠青龍身軀處,有一回首鉤喙的朱雀,獸面上端龍、虎間飾有線刻流雲紋。鋪首的背面有突起的長方形鈕,上有方孔,可以穿榫,孔內還有原在門扇上鑲嵌的遺跡。
3、1981年5月,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在陽信公主墓南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些金、銀、銅器物,立即報告了茂陵博物館。經文物考古人員進一步發掘和清理,共出土286件珍貴文物。其中有兩件國寶:一是鎏金馬。高62厘米,長76厘米,重26
千克。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態矯健。頭部造型尤為生動,粉鼻亮眼,口微張,露出牙齒六顆,兩耳豎立,耳間、頸上刻有鬃毛。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馬體勻稱適度,形象朴實穩重,堪稱駿馬。其身中空。靜中含動,氣度非凡,有一發千里之勢。它在古籍中被稱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產的汗血馬(又稱天馬)為模特,精製而成。二是鎏金銀竹節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蓋高6厘米。竹節熏爐,銅鑄,通體鎏金銀。高柄竹節豆形,子母口,蓋呈博山形,爐盤和爐身,分鑄鉚合,底座作圈足形,高7厘米,底座上透雕兩條蟠龍,翹首張口,口銜竹節高柄。龍身鎏金,爪鎏銀,線條活潑流暢,形象生動。盤腹下部有10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盤口沿有鎏銀寬頻紋一圈。爐蓋透雕多層山巒,雲霧繚繞,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35字,「內者未央尚卧,金黃塗竹節熏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一周33字,「內者未央尚卧,金黃塗竹節熏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這件文物是中國古代金屬雕塑和鑄造藝術的瑰寶。
以上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說明茂陵老百姓勞動時發現的文物,都埋在土地表層,一經翻動便出土亮相,足見是那些歷史上的盜墓賊慌亂之中散失的器物,或是丟棄的器物。而且完全可以斷定,這類尚未被發現的器物,還會有許多。
❹ 漢武帝的墓葬出土的國寶級文物,你知道究竟是什麼嗎
漢武大帝的茂陵。漢武帝劉徹在位,把大漢王朝推向了巔峰,在所有西漢帝王陵中創造了數個之最。他的陵園規模最大,做它的建設耗資也最大,漢武帝的隨葬品數量也是最多的,龐大的陵墓地宮里邊和多個陪葬坑裡邊堆滿了各種陪葬品,以至於鈴木不復容物。最有名的陪葬品當然是鎏好蠢金馬了。還有錯金銀銅犀尊、四神紋玉雕鋪首等。
漢武帝非常喜歡這種汗血寶馬,它為了改善漢朝的馬種質量,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就想著怎樣才能大量的奪取這種插曲魔法,因此,他不惜與當時西域的大燕國發動了兩場血腥的戰爭,最後打大燕國,只能與漢朝,並允許漢軍在大燕國自由選擇,而且還主動要求每年向漢朝僅限兩匹,精選兩碼。我們從這里往南走,我們看這邊全部都是他的風土,這個風俗特別大,繞著走特別遠,那麼風土的這邊,種了很多的花草,那麼在這個覆斗形封土的。我們看這邊全部都是他的風土,那麼風友備陪土的這邊,種了很多的花草,那麼在這個覆斗形封土的。東邊這個位置就是當時的東闕門遺址,東闕門就在這里。
❺ 茂陵有哪些國寶
茂陵最出名的有睜冊搜三件國寶,馬踏匈奴石刻,四神紋玉雕鋪首,鎏金銅馬。
咸陽興平茂悉歷陵姿激博物館,距離西安40公里,這里既有文物陳列館,也有國寶石刻廊房,是蜚聲海內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博物館進來,能看到蘇武牧羊的雕塑。圖中是蘇武持節牧羊的雕塑。
❻ 茂陵都有誰的墓
「茂陵」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
漢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徹,景帝之子,在位五十四年,開疆拓土,文治武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向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說法。
茂陵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141年)武帝劉徹在此建壽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後葬於此。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採用獎勵農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濟上實行煮鹽、治鐵、運輸和貿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展對外貿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族源漢帝國以統一、繁榮、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築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相傳武帝的金鏤玉衣、玉箱、玉杖等一並埋在墓中。當時在陵園內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於此,人口達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仿穗虧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備神、霍光、金日禪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簡介(圖)
http://www.51766.com/www/channel/intro.jsp?cust_id=xaml
❼ 為何漢武帝偏愛「天馬」呢
一·軍事價值根據對出土馬骨的測量以及對漢代陶塑動物的觀察,在漢代最常用的馬匹跟今天的蒙古馬差不多。今天蒙古馬的特點是什麼呢?頭大、頸短、耐粗飼、耐力好,但是在爆發力和身高方面有所欠缺。
▲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鎏金銅馬
所以,天馬的意義一下子就不限於軍事了,這是對漢武帝的肯定啊。史書記載,因為獲天馬、獲白麟、泰山出黃金,漢武帝很滿意,專門讓人鑄造了馬蹄襲鋒金和麟趾金以示紀念,還把它們頒賜給各地的諸侯王們。
❽ 韓干《照夜白圖》
元代畫家任仁發繪制的《五王醉歸圖卷》畫中共有五個王爺,四個侍從,九騎九乘。其卷首處穿深紅色衣服,由兩個侍從攙扶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所騎的是「照夜白」。
那麼真正的「照夜白」是何許模樣? 唐玄宗與「照夜白」 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一張古畫完美的解答了大家的這尺握段個問題。此畫的名字即為《照夜白圖》,為唐代畫家韓干為唐玄宗所繪。
圖中「照夜白」系一木樁上,昂首嘶鳴,四蹄騰驤。不過你也會看到,這馬雖然俊美矯健,但卻是殘軀,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尾巴。據專家推測,流傳至今的《照夜白圖》已不完全是韓乾的親筆了。畫面的駿馬從脖頸到左側軀幹部分已經有殘破出現,現存的後半部應該只是後人的補筆。雖然美玉微瑕,但此圖神氣猶在,不失唐風。極好地展現了韓乾的筆意。
唐玄宗曾將義和公主遠嫁西域大宛的寧遠國王。為此,寧遠國王特別向玄宗回獻了兩匹「汗血寶馬」。愛馬心切的唐玄宗十分喜愛這兩匹駿馬,分別為之取名「玉花驄」和「照夜白」。其中,這匹「照夜白」不僅在唐朝的輝煌時期伴隨唐玄宗遊山玩水,而且還在「安史之亂」時陪他度過了一生中最為落魄的時期,因此尤為他所深愛。所以授意畫馬名家韓干描繪下此「照夜白」形貌傳之後世。
韓干,唐畫家。相傳年少時曾為酒肆僱工,以送酒為業,在一次為詩人王維送酒的偶然經歷中,展露了其畫畫的才華,後經王維資助,師曹霸學畫十餘年而藝成。擅繪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畫馬,重視對實體的寫生。被召入宮封為「供奉」。此後又專跟宮中畫馬名家陳閎習畫,開始時蕭規曹隨,還停留在對物體形貌上的簡單追求。後來韓干經常到馬廄里去,細心觀察馬的習性,對比找出每一匹馬的性格特徵和動作規律,並把各種各樣的馬記錄在案,追尋馬體的神采。日子久了,人們對韓干經常進入馬廄,甚至搬到馬廄里和飼養人一皮碰起同吃同住感到奇怪。韓干回答說:「我學習畫馬,馬廄里所有的馬都是我的老師。」為了更深入了解馬的習性,他常痴痴地觀察上幾個時辰,把別的畫家不了解的具體細節都弄得清清楚楚,牢記心上。這樣時間久了,馬的各種體貌,作畫之時自然而然就展現在紙上。因為畫出了當時畫工不能畫出的寶馬的內在陵譽精神狀態,所以人們都稱贊韓干筆下的馬是能在畫上跑動的馬,並稱其所畫之馬為「神馬」。
「照夜白」的形象 韓干奉召創作的《照夜白圖》在構圖上直入主題,全畫只在畫面的中部略微偏右的位置描繪了「照夜白」的形象。「照夜白」被拴於身後的一根十棱馬樁之上,但它顯然不甘於束縛,正怒目圓睜、昂首嘶鳴地掙扎著。特別是它那飄逸的鬃毛、聳立的雙耳、擴張的鼻孔和正在抬起的前蹄,都加劇了畫面的緊張氣息。畫家以精細的線描勾勒出馬的輪廓,並在其脖頸和四腿的部分以淡墨略施暈染,充分表現出駿馬體形的健碩和肌肉的質感。纖巧的筆觸配以充滿動感的造型,使人在細細品味此作之後,不覺產生一種駿馬躍然紙上的感受。畫面空白的部分則留給觀眾以想像的空間,彷彿駿馬即將掙脫遠去,消失在無盡的遐想之中。盡管整個畫面的氣氛緊張激烈,但看罷此卷並不會覺得膽戰心驚。看似單薄簡約的畫面,實則充滿了豐富的情節和感受。韓干用筆簡練,用水墨線描完成,線條精細挺勁,勾勒出馬的輪廓,在馬身部分部位用淡墨微加渲染,駿馬的體型和流線感,雄姿的神態表露無遺。這正是畫家通過長期的練習與觀察而得來的形神。也正是晉顧愷之講的傳神盡在阿堵之中。
韓乾的這種畫馬表現方式既不同於之前的漢晉抽象,又不同於後來的宋元白描。漢晉之際馬形多存於骨象,以表現馬的勁骨為能事,如漢武帝茂陵出土的金銅馬,四肢直立,頭小頸長,雙耳挺立如同竹批。以龍形為追求目標,超越現實。宋元之後表現的馬多以線條勾勒微加點染,不重渲染結構,缺少了唐時畫馬的立體質感。並且以蒙古馬種為主要描寫對象,因蒙古馬種體形婑小的原因,畫面缺少了唐馬的雄強與氣勢。唯獨唐代由於早期南北朝時期梁代張僧繇用講求明暗、烘托的「退暈法」畫「凸凹花」,增強了被畫對象的立體感。且受中亞、印度的雕塑造形藝術影響,重視物體的比例關系。加之絲路的繁榮,西域都護府的建立,良馬寶駒直接輸入國境,直達王庭。故阿拉伯、歐洲肥壯的良馬加上剛剛傳入中土的明暗畫技法,使得神駒寶駿生動地呈現在了唐時絢麗的畫卷之上,充分展現出大唐有別於歷代對駿馬的審美傾向與表達方式。韓干由於畫藝通神,也產生了許多應物感神的故事,例如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 祿山之亂,沛艾馬種遂絕,韓君端君亡事,忽有人詣門,稱鬼使,請馬一匹。韓君畫馬焚之。他日見鬼使乘馬來謝。其感神如此。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也有此類傳說: 建中初,有人牽馬訪馬醫,稱馬患腳,以二十鐶求治。其馬毛色骨相,馬醫未常見,笑曰:「君馬大似韓干所畫馬,真馬中固無也。」因請馬主繞市一匝,馬醫隨之。忽值韓干,干亦驚曰:「真是吾設色者。」乃知隨意所匠,必冥會所肖也。遂摩挲,馬若蹶,因損前足。干心異之。至舍,視其所畫馬本,腳有一點墨缺,方知是畫通靈矣。馬醫所獲錢,用歷數主,乃成泥錢。 以上故事有其共通點,即韓干畫馬逼似真馬。更有詩人王令在《賦黃任道韓干馬》詩中言道:「傳聞三馬同日死,死魄到紙氣方就。」 流傳有序的曠世名跡 《照夜白圖》這件作品也是畫史上流傳有序的曠世名跡。圖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為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其著作有《歷代名畫記》詳盡記載唐及唐之前的繪畫。圖上題「韓干畫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後主李煜題字(其字體為金錯刀,與宋代徽宗趙佶瘦金體齊名)。左下有宋代米芾題名,並蓋有「天生真賞」朱文印。北宋李君錫收藏印,南宋賈似道的「秋壑珍玩」和「似道」兩印,還有明代項子京等人收藏印。南宋的向子湮、吳說等人都曾在作品上留下跋文,卷後還有元末明初危素及清代沈德潛等十一人的題跋,此畫歷經項元汴、安岐等人的收藏。入清後歸入內府,《照夜白圖》也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至今卷面還留有他的大量題詩。而到了動盪的晚清,《照夜白圖》從清宮流散出來,畫卷上也多了「恭親王章」和近代著名畫家、清室後裔溥儒的「溥儒鑒定書畫家藏印」兩枚印章。在20世紀三十年代日軍佔領北京後,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文物大肆掠奪,溥心畲擔心所藏書畫可能存在危險,加之皇室衰微,王府生活開支靡費。幾經周折,經過上海古董商人葉叔重的中介,《照夜白圖》最終以一萬銀元的價格落到英國收藏家戴維德手裡,此畫後又從戴維德轉手到了日本人手中,二戰後又輾轉到美國人手中。最後,1977年迪隆基金會(The Dillon Fund)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至今。
❾ 天馬西來: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西漢鎏金銅馬
2019年1月1日,在新年來臨之際,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陝西國寶系列特展」再次更新,繼西周淳化大鼎和秦跪射俑之後,西漢鎏金銅馬被請入「國寶廳」。祝願所有的參觀者:新年「一馬當先」——
展覽以「天馬西來」為主題,在偌大的展廳之中,只陳列著一件文物。但是,通過一件西漢鎏金銅馬,不僅展示了大漢帝國的時代精神,而且見證了絲綢之路的開拓歷史,足以震撼每一名參觀者。
雖然此馬金光閃閃,但是它並不是金馬,通體銅鑄,表面鎏金。1981年5月1日,考古工作者在漢武帝茂陵東側,對一號陪葬墓南側的叢葬坑進行發掘時,出土了這件鎏金銅馬和大量珍貴的文物。後來,它一直收藏在茂陵博物館,成為那裡的「鎮館之寶」。
此馬為站立狀,昂首挺胸,體態雄健,高62厘米,長76厘米,重26千克。馬身光滑,寥襲簡寥數道,勾勒出「天馬」般的氣勢,被認為是鑒別良馬的標准模型。
1、馬頭上的角,有什麼含義?
古時候,挑選良馬被稱為「相馬」,一般都從馬頭開始觀察。這件鎏金銅馬的頭部造型非常生動,鼻樑平直,目光如炬,鼻孔圓大,嘴巴微微張開。在兩耳之間,有一個圓錐形的角,與「大宛馬」的傳說吻合。
據《通典》引用《扶南異物志》中的記載:「大宛馬有肉角數寸,或解人語及知音舞,與節鼓相應者。」由此可見,鎏金銅馬的圓錐形的角,或許象徵大宛馬的「肉角」,為世間所罕見的良種馬?
2、屁股上的洞,誰造成的呢?
在馬屁股的右側,有一個明顯的洞,它是誰造成的呢?相傳,農民在耕地的時候,鋤頭砸到馬的屁股,發現了這座叢葬坑,然後才請來考古工作者。但是,我怎麼感覺不對勁呢?
根據《文物》雜志1982年第9期《陝西茂陵一號無名冢一號從葬坑的發掘》中的記載:這座編號為「一號坑」的叢葬坑,全長4.15米,深3.2米。農民耕地的時候,鋤頭能碰到3米以下的鎏金銅馬嗎?馬屁股上的缺口,怎麼拍行褲感覺像是「洛陽鏟」打的洞?
3、鎏金銅馬的主人是誰?
除了鎏金銅馬之外,這座叢葬坑裡有230多件器物,包括著名的鎏金銀竹節銅薰爐,還有提鏈爐、溫手爐、燈、鍾、甗、甑、盆、匜、鼎、溫酒器、斗、銚、臼、虎鎮等銅器。在很多器物的表面,可以看到「陽信家」的銘文,表明了這些器物的帶中主人。
根據考古工作者的推測,「陽信家」代表著「陽信公主」,這座一號無名冢可能是陽信公主之墓。其實,陽信公主就是著名的平陽公主,她不僅是漢武帝劉徹的姐姐,還是大將軍衛青的妻子。因此,這件鎏金銅馬很可能是漢武帝賞賜給平陽公主之物。
在展廳的後方,通過大量文字、圖片和視頻短片,展現了西漢時期興盛的養馬業和馬文化,包括「天之驕子——大漢天子的天馬情結」「天生騏驥——鑄造成型的天馬法式」和「天馬行空——藝術升華的天馬崇拜」三部分,讓遊客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鎏金銅馬背後的文化內涵。只展出三個月,大家抓緊時間!
❿ 漢武帝是因為汗血寶馬向西域發動戰爭的嗎
汗血寶馬發正虛源地的土庫曼的養馬專家稱,汗血寶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對於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以「流血」的錯覺。
【歷史起源】
當今世界上有3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和基因。馬史專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在還奔跑在土庫曼的阿哈爾捷金馬。資料記載,被稱為「汗血寶馬」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是人工飼養歷史最長的一個馬種,其祖先是生長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據了解,這種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驚嘆(親眼目睹)。阿哈爾捷金馬是土庫曼的國寶,它的形象被繪制在國徽中央。汗血馬皮膚細膩,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稱之為汗血馬。汗血馬從古至今繁衍生息,從未斷過血脈,在土庫曼、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總數量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聽說中國境內純種此馬11匹。汗血寶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馬匹,外表英俊,神武,體型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具有無窮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長距離的騎乘,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在古代大將騎馬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這也是汗血馬在中國消失的原因。同時,古代作戰用的馬匹多數被閹割,使一些優秀的戰馬失去了繁殖後代的能力舉喚燃。自古以來為掠奪此馬經歷過無數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