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寶馬後輪移位怎麼調
上下控制臂上調,前輪橫拉桿上調前束。
測出後輪的數值,通過調整內外絲調整螺套的旋入旋出長度來調整所需角度,車輪外傾角不正確對車的影響,會加快對懸掛系統零件的磨損,正外傾角太大會引起輪胎外側單邊磨損,車會向著正外傾角大的一邊跑偏,負外傾角太大會引起內側單邊磨損,車子會向著負外傾角小的一邊跑偏。
⑵ 華晨寶馬x1後輪前束怎麼調
2022-12-13發布
後輪前束調整的方法如下:
1、首先把汽車停在平整的場地上,車輪要處於直線行駛位置;
2、然後頂起後軸,在車輪胎面花紋中間作記號(+),記號與後軸中心同樣高度;
3、在正前方測量記號間數值後,將記號轉到正後方再測量記號間的數值,兩者之差,即為前束值;
4、若前束不符合技術要求,可以擰開橫拉桿上的卡箍螺栓,用管鉗轉動橫拉桿,調整到符合要求,調好後,將卡箍螺栓擰緊就可以了。
這個有的車是調不了,而有的車就有一根拉桿,跟前輪方向拉桿一樣,通過它可以進行調節。
這個最好是到修理店處理,這個前束的調整是有一定難度的,自己是無法完成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有駕立場。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⑶ 汽車的平衡桿有什麼作用呢
平衡桿(前輪避震塔塔頂平衡拉桿,港澳俗稱:頂巴,選裝件)。當左右兩輪行經相同的路面凸起或窟窿時,平衡桿並不會產生作用。但是如果左右輪分別通過不同路面凸起或窟窿時,也就是左右兩輪的水平高度不同時,會造成 桿身的扭轉,產生防傾阻力(Roll Resistance)抑制車身滾動。也就是說當左右兩邊的懸吊上下同步動作時平衡桿就不會發生作用,只有在左右兩邊懸吊因為路面起伏或轉向過彎造成的不 同步動作時平衡桿才產生作用。
平衡桿只有在作用時才會使行路性變硬,不像硬的彈簧會全面的使行路性變硬。如果要完全*彈簧來減少車身 的側傾那可能需要非常硬的彈簧,更要用阻尼系數很高的避震器來抑制彈簧的彈跳,這樣一來我們就必須去承受硬的彈簧和避震器所造成諸如行路性、行經不平路面 時循跡性不良的後遺症。但是如果配合適當的平衡桿不但可以減少側傾,更不必犧牲應有的舒適性和循跡性。因此,平衡桿和彈簧的搭配是達成行路性和{}控性妥協 的最可行方法。
平衡桿的特性
平衡桿和彈簧所提供的的防傾阻力是相輔相成的,而且防傾阻力是成對發生的,也 就是說車頭的防傾阻力是和車尾的防傾阻力伴隨發生,但是由於車身配重比例以及其他外力的作用的關系會使得前後的防傾阻力並不平衡,如此一來便會直接影響車 身重量的轉移和{}控的平衡。假如後輪的防傾阻力太大會造成轉向過度(Oversteer),反之如果前輪的防傾阻力太大會造成轉向不足 (Understeer)。
為了改善{}控我們不但可利用平衡桿來控制車身的滾動更可以用來控制車身防傾阻力的前後比例分配。 平衡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達成{}控的平衡和限制過彎時的車身側傾以改善輪胎的貼地性。過彎時彎內輪的懸吊伸長而彎外輪的懸吊被壓縮,這時平衡桿就會產生扭轉 抑制這種情況。它會對彎外輪的懸吊施一個向下壓的力量,而對彎內輪的懸吊施一個抬起的力量,施予左右懸吊的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牽制的。太軟的平 衡桿在獨立懸吊的車會造成過彎時過多的外傾角,減少輪胎的接地面積,太硬則是會造成輪胎無法緊貼地面,影響{}控性。對彎內輪來說,平衡桿對車輪施的力和彈 簧對車輪施的力是方向相反的,彈簧產生的力可把車輪壓回地面,而平衡桿卻會使它離開地面
假如平衡桿太硬會減少把車輪壓回地面的力,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驅動輪,可能會使得出彎加油時彎內輪的抓地力變小,造成輪胎的空轉。這對擁有大馬力卻沒有LSD的車來說是相當危險的,最理想的狀態是 把平衡桿所提供的防傾阻力控制在占總防傾阻力的20%~50%之間。假如總防傾阻力太強的話可能會造成過彎時彎內輪的離地,如此會造成100%的重量轉 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彎內的非驅動輪。
我們常可看到Porsche 911過彎時前彎內輪離地的情況,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前驅車的後彎內輪。車輪離地並不是好現象,但有時為了整體懸吊設定上的需要卻也無法避免。 車身的滾動會降低循跡性或轉向的靈敏度。一部有最佳懸吊幾何設定的車就是有低的滾動中心、同時由彈簧所提供的防傾阻力可將車身的滾動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彈簧會影響輪胎的貼地性,同樣的彈簧所提供的防傾阻力對輪胎的貼地性也有很大的影響。對一部有既定的懸吊幾何、重心高度和車重的車來說,改變防傾阻力會改 變極限過彎時車身的側傾程度。
平衡桿的設定 :
假如一部車過彎時最極限的車身滾動會導致懸吊系統產生超過2度 以上的外傾角(Camber)變化,那麼表示部車需要較多的防傾阻力。車身滾動時有超過2度的外傾角變化,就表示至少需要增加負2度的外傾角,以便使輪胎 在極限過彎時維持充分的輪胎貼地性。但是超過2度以上的外傾角設定會減少車子直進時輪胎的接地面積(Tire Contact Patch),並且會破壞所謂『瞬間循跡性』(Transient Traction),也就是從車子直線到彎道或從平路到傾斜路面的瞬間的循跡性。這對{}控平衡、過彎速度、進彎和出彎的的轉向靈敏度都會有負面的影響,更會影響彎中的剎車和加速表現。
限制車身滾動的另一個理由是要限制滾動中心(Roll Center)的縱向和側向的位移變化,這對任何型式的懸吊系統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麥花臣支柱氏懸吊系統而言更是如此。滾動中心的位移會導致突然的車 身重量轉移變化,造成車身{}控平衡的破壞。對賽車來說把車身滾動限制在1.5到2度內就可以把滾動中心的位移變化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但是對一般道路用 車來說把車身滾動限制在4度以內就算是非常理想的。 對平衡桿的設定來說調整車身滾動的前後比例分配是很重要的,假如我們要完全*彈簧來抑制車身滾動,那麼必須使用很硬的彈簧,如此一來便會減低行經不平路面 的循跡性(請參閱六月號的養車經濟學),如果使用平衡桿則可輕易的調整車身的{}控平衡而不影響循跡性。因此在賽車所用的前後平衡桿通常都是可調式的,以便 調校出最佳{}控平衡,而一般道路用的往往是不可調的。一般後驅車都將平衡桿裝在前懸吊,如此可增加前懸吊的抗側傾能力,減少過彎 時後懸吊的車身重量轉移,這會延緩或消除過彎時驅動輪(彎內輪)的離地現象並增加轉向彎外輪的負荷,增強轉向不足的趨勢。而加粗後平衡桿會增強轉向過度的 趨勢,對前驅車來說因為驅動輪在前輪所以需要增加後平衡桿的硬度,如此一來可增加驅動輪的循跡性並減少前驅車固有的轉向不足特性。但如果後輪過彎時會離地 或是車身的側傾太嚴重,就應該考慮在前驅車的前輪加粗平衡桿以避免這種現象。但是對一部嚴重轉向不足的車來說,通常只要加粗前平衡桿就可大幅改善轉向不足 的現象。
平衡桿的改裝
平衡桿的硬度是由製作的材質、桿身、桿徑、桿臂的長度以及和桿身所成的角度所決定。 桿身的長度越長則硬度越軟,反之桿臂的長度越長卻會增加其硬度。受限於車寬所以桿身的長度幾乎不太能改變,但桿徑和桿臂的長度卻是比較容易調整。一般來說 平衡桿的材質都大同小異,所以要改變平衡桿的硬度都是由改變桿徑來達成。
此外由於杠桿原理的作用,改變懸吊臂與平衡桿臂的的連接點就 可改變桿臂的力矩,而可調式平衡桿就是由這里著手。此外,把固定平衡桿的橡皮櫬墊換成硬的材質會有您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實際的測試中,使用一支直徑0.8 英吋的平衡桿配上硬質的襯墊和使用直徑1.0英吋的平衡桿配上橡皮襯墊具有同的效果。
平衡桿的效果就表現在過彎時的側傾,要了解 側傾的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照相機拍下極限過彎時的照片,然後在照片上量出側傾角度,更換較硬的平衡桿後在依同樣的方式再拍一次,比較兩次的角度就可判 斷出不同。要去計算所需平衡桿的硬度是很復雜的,不但要考慮自身的硬度更要考慮和彈簧的搭配,因此唯有不斷的測試再測試,這是底盤設定上的不二法門。
平衡桿同時還可以起到安全作用,當汽車意外被側撞時,它將起到支撐作用
⑷ 寶馬x5後輪吃胎怎麼解決
輪胎 壓力過高或不足。
如果輪胎充氣過大,胎體會過緊,胎殼會疲勞,胎殼容易斷裂割傷,輪胎胎面中間磨損加劇,也會增加熱天爆胎的概率。但如果胎壓不足,輪胎外殼將承受大部分重量,導致輪胎過度變形和過熱,最終導致輪胎外殼破裂。
解決方法:可以測量和調整胎壓,將胎壓調整到規定值,按期換位輪胎。
車輛超載行駛
車輛超載時,對輪胎的壓力過大,增加了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造成非正常磨損。
解決方法:載人或載物時,不要超過最大載重量。
前前束太大或太小。
前束過大或前束過大會造成輪胎偏磨,嚴重的前束會發展成「吃娃」。但前束過大,輪胎會磨損前胎外側,前束過小,輪胎內側磨損嚴重。
解決方法:調整前前束。可調拉桿,調整前先松開左右球頭螺栓,夾緊 方向盤 中心位置,然後根據電腦提供的信息同時調整。建議找專業人士調整。
輪胎動平衡差
不平衡的車輪高速旋轉時,個別零件受力較大,輪胎磨損也相應加快。
解決方法:重新做車輪動平衡測試。如果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發現一定速度的車輛有輕微抖動,應立即平衡車輪。
松動軸承
輪轂松動會造成車輪擺振,行駛不穩,嚴重時可將車輪甩出。不僅造成輪胎磨損,還嚴重影響汽車行駛安全。
解決方法:檢查輪轂軸承的緊密度。一旦發現軸承松動,必須立即修復,或者直接換車輪。
後輪軸搖臂滾針軸承松動
解決方法:更換後輪軸搖臂的滾針軸承軸。
變形輪輞
輪輞變形引起輪胎晃動,增加輪胎與地面的滑動摩擦力,加速輪胎磨損。
解決方法:如果輪胎震動不大,可以暫時使用,換輪胎的時候一起換;如果變形明顯,高速時有異常振動,應盡快更換輪輞。
三角臂彈性鉸鏈損壞。
三角臂指的是擺臂,用來平衡和支撐。如果三角臂的彈性鉸鏈損壞,汽車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駛,會影響輪胎的擺動,從而導致非正常磨損。
解決方法:更換三角臂的彈性鉸鏈。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建議去維修店找專業人士更換。
前支架變形
如果車輛底盤前支架變形,會造成輪胎啃胎、跑胎。
解決方法:前支架需要及時更換或校正。
後輪軸漂移了。
多是超載或者急剎車造成的。後輪軸的位移將導致甩尾、沖擊等。行駛過程中,同時會造成後輪胎的不均勻磨損。
解決方法:更換後輪軸管或隨動轉向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