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寶馬是誰的發明的
寶馬 BMW的前身是一家飛機工廠,成立於1916年3月7日,最初以製造流線型的雙翼偵察機聞名於世,這家公司的名字叫BFW(Bayerische FlugZeug-Worke),「巴伐尼亞飛機製造廠」,公司始創人名吉斯坦·奧托(Gustan Otto),其父是鼎鼎大名的四沖程內燃機的發明家。 吉斯坦在航空的高度成就,使他懷著很大的野心製造汽車,他這一決定,為汽車歷史寫下了光榮的一頁,那就是受到今天萬千車迷愛戴的德國BMW車廠了。 BMW的創始人卡爾·斐德利希·拉普(Karl Friedrich Rapp)在1913年時,利用一慕尼黑近郊原本是製造腳踏車的工廠廠房,設立了拉普引擎製造廠(Rapp-Motorenwerke),從事航空用引擎之製造。在同年,古斯塔夫·奧圖(Gustav Otto)也在附近創立了古斯塔夫奧圖航空機械製造廠(Gustav Otto Flugmaschinenfabrik),古斯塔夫事實上就是著名的尼可勞斯·奧古斯特·奧圖(Nikolaus August Otto)、四行程汽油引擎(奧圖循環引擎)發明者的兒子。 古斯塔夫·奧圖稍後與人合資,在1916年3月7日創立了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Bayerische Flugzeugwerke, BFW),並且將自己創立了三年的工廠並入這家新廠。同年,拉普也獲得銀行家卡米羅·卡斯提李奧尼(Camillo Castiglioni)與馬克思·弗利茲(Max Friz)的資助大幅擴張規模,但卻因為評估錯誤過度擴張導致營運不善,致使拉普在1917年時黯然離開。他的合夥人找到奧地利的金融家佛朗茲-約瑟夫·帕普(Franz-Josef Popp)合作接下了引擎廠的業務,在1917年7月20日將工廠改名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GmbH,縮寫為BMW),由帕普擔任首任的總裁。當時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身為軍需供應廠商的BMW特別在慕尼黑市郊的歐伯維森菲爾德(Oberwiesenfeld)軍機場附近設置了大型的工廠,持續地替軍方製造軍機引擎直到1918年為止。1918年8月13日BMW改制為股票公開上市的股份公司型態(BMW AG),確立了之後蒸蒸日上的公司規模。 1922年時BMW合並了BFW,成為今日我們所熟悉的BMW。但在追溯該公司歷史時,公司的官方說法是以BFW的創廠時間為准,也就是1916年3月7日作為BMW的創廠日。 BMW的第一具航空引擎作品是1917年時投產的Type IIIa,這是一具水冷設計的直列六缸引擎,使用了公司合夥人之一的弗利茲所開發的高空用化油器,縱使在高海拔環境中也能發揮引擎的最大輸出。1919年時,BMW將一具該廠生產的Type IV直列六缸引擎安裝到一架DFW雙翼飛機上,由佛朗茲·契諾·迪默(Franz Zeno Diemer)駕駛,在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Olympiapark)(今日BMW總部所在地)上空創下9,760公尺高的飛行高度紀錄。 寶馬公司是世界上以生產豪華汽車、摩托車和高性能發動機聞名的汽車公司,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bmw是德文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巴伐利亞發動機廠)的縮寫。公司始創於1916年,創始人是卡爾·拉普和馬克斯·弗里茨。公司原名寶馬飛機股份公司,1918年8月正式命名為寶馬汽車股份公司。該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大批的製造航空發動機的軍事合同,因而興旺發達。(右圖:早期的寶馬工廠) 在至今90餘年的歷史中,寶馬經歷了二次「軍轉民」。50年代未,其經濟狀況曾一度走下坡路,1959年政府投資1千萬馬克,此外還得到曼(man)公司2千萬馬克的貸款,情況有所好轉。到1963年末,寶馬在經營上有了利潤。1966年銷售量上升較大,70年代寶馬在經營上很成功,即使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對其影響也不大。1975年世界轎車生產下降16%,而原西德卻上升5%,bmw上升23%。從60年代初寶馬陸續推出新車型。此後30多年就沒有虧損過,還相繼收購了英國的陸虎和勞斯萊斯,成為一個後起的跨國大公司。但近兩年公司增長乏力,並於2000年3月將麾下的陸虎分拆出售。 寶馬汽車公司是以生產航空發動機開始創業的,因此標志上的藍色為天空,白色為螺旋槳。藍白標記對稱圖形,同時也是公司所在地巴伐利亞州的州徽。 寶馬轎車車身造型具有鮮明的特色,園形燈具配以雙腎形水箱通風柵架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同是生產高級轎車的公司,和賓士相比,寶馬的產品以其更小巧、動力性更好、具有跑車特色以及更具駕駛樂趣,受到有購買力的知識階層和年輕人的青睞。車壇上向有「開寶馬,坐賓士」之說,主要吸引中、青年買家。當然,寶馬也著力解決「坐」的問題,早在1986年開發出「電子阻尼控制系統」,可在瞬間對路面狀況做出反應自動調整懸掛軟硬程度,令乘客更加舒適。(左圖:位於慕尼黑的寶馬總部及博物館) 寶馬公司目前在13個國家設有子公司和生產廠,德國國內有10家子公司。產品系列有新3、新5、新7和新8系列豪華小轎車,此外還有z3、z8跑車和x5多功能車。寶馬的摩托車在國際市場上最為昂貴,甚至超過了豪華汽車。
『貳』 在BMW,未來已經開始——德企工業4.0系列
在國內買車時,BBA(寶馬、賓士、奧迪)是B級車入門首選。寶馬CEO哈拉爾德·克魯格詳細的介紹了在工業4.0中,由人和機械未來關系的改變帶來的價值鏈移動。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在即,至少這就是德國政府在提出工業4.0所堅信的,工業4.0不僅僅指增加的工業自動化,還包括網路物聯系統,物聯網(IoT)以及製造業中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互聯。寶馬集團通過參與德國政府在該領域的一系列研究項目,並且在促進工業4.0方面發揮了非常正面的作用。其中包括通過整合工廠智能系統提高生產力和靈活性的Cyber-Physical生產系統,以及推廣靈活的基於機器人的自動化解決方案的ReApp。
不管是寶馬在2005於萊比錫新建的數字化工廠,還是2017年於沈陽落成的新大同工廠,從原材料到成品的整個汽車產業價值鏈中還有無限可以被開發的潛力。在寶馬開發i3和i8的過程中,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對炭纖維材料的使用中不斷提升著生產的流程。在工業生產中,產品的創新往往伴隨著生產流程的創新。工業4.0對流程的革新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縮短新產品從開發到上市周期。
寶馬解釋了OEM在工業4.0方面的戰略:隨著數字和現實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新的機會正在使人們能夠更多地合作。 寶馬認識到工業4.0可以提前實現這些機會,這也是寶馬為什麼參與政府研究項目的原因。
為確保公司能夠在這一領域迅速開展研究,寶馬已在德國和美國的多家工廠建立了一系列內部技術項目。 最近的和未來的例子之一是在其位於南卡羅來納州Spartanburg工廠的分析中心使用Google Glass設備。AR設備的運用是為了能夠在原型車的研發中盡早發現設備缺陷。
在生產中,GoogleGlass的攝像頭可以允許他們的質量監督人員拍攝相關的視頻報告,這樣比單純的手寫報告更加准確。同時這些報告會上傳到寶馬的伺服器上供工程師們進行查詢。通過這種記錄性的設備可以幫助測試人員節省大量的時間並且提升效率。目前寶馬正在完善這項技術的使用,讓其能夠在正式生產的車中投入使用。
GoogleGlass並不是寶馬唯一的工業4.0內容,最主要還是對於質量控制中使用視頻拍攝設備。比如寶馬投入了一個跟相機相關的監測系統的試點,使得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有效可靠的方式檢查油漆車間和裝配車間的質量,並且保證達到生產要求。寶馬說,這項內容減少了工作人員在不同站點以及電腦之間移動所帶來的時間消耗。引入AR技體現了工業4.0中的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導入的問題。Windows開發的Hololens更是能夠直接將3D的建模通過AR設備直接投影到現實世界。這也是為什麼AR的概念去年一直這么火熱的原因之一。
寶馬還與Fraunhofer Institute in Karlsruhe合作開發了一套手勢識別系統,比如當質量人員做出擦拭的手勢時,意味著這個設備或者零部件沒有問題可以進行組裝。手勢的操控系統非常的直觀和方便,培訓和上手的時間非常得短,進一步提升效率。而這一技術在寶馬新的7系車上也有實現,在開車時7系可以識別出手勢進行對音樂音量、切歌等等簡單的操作。讓駕駛者可以不用將視線離開道路的情況下實現一系列的操作。
上文中提到的質量管理和控制都任何汽車製造商來說都是至關重呀的內容,但是工業4.0中還有另外的內容。比如寶馬以大數據作為依託,對萊比錫工廠的能選使用效率以及如何通過移動通信的技術更好的支持生產工人。他們也把例如用改善工作環境的人體工程學來減輕工廠工人的負擔。
寶馬計劃用「大數據」來改善能耗的方法是通過引入智能能源管理數據系統(iEMDS)來實現的,該系統現在用於生產BMW X車型。這個系統是基於智能電表,可不斷測量生產設備和機器人的能耗,並且與公司中央的「大數據」網路保持一致,並且通過數據分析改善能耗的問題。斯巴達堡現在已經在80多台生產設備和機器人中安裝了智能感測器。
該系統還在德國的萊比錫,雷根斯堡,慕尼黑和蘭茨胡特工廠推出,並計劃在寶馬全球生產網路的更多工廠實施該系統。項目目前正在14個國家的30個地點進行。寶馬預計,基於iEMDS的實施,未來十年將節省2500萬歐元(約3000萬美元)的能源成本。該公司表示,該系統已啟動並運行的一年已經節省了超過100,000kWh的能源。
例如,寶馬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斯帕坦堡工廠的試點項目中,就部署了可以與人類協作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的動作與員工的動作進行了很好的協調,從而使得產出的產品穩定性更高並且不會互相碰撞。在內飾裝配的工序中,會發現人員和機器人在一個團隊中並排工作,沒有安全圍欄,四款協作機器人為寶馬X3車型的車門提供隔音和隔音。慕尼黑寶馬研究與創新中心的創新管理生產團隊為這種未來主義的協作機器人應用做了前期工作,該技術是與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合作的一項技術。類似這樣通過機器投入而提高生產質量和穩定性方式是寶馬認為工業4.0發展的方向。寶馬認為工業4.0與自動化並不是一個概念,很多工作目前的機械是無法取代人類的,所以如何利用技術輔助工作人員能夠穩定質量和效率才是重點。
在寶馬內部,工業4.0除了數據分析,還有智能物流系統等方面的運用。寶馬正在利用數字化和創新技術影響它的整個價值鏈,從車身沖壓成形到最後的上色噴漆,從組裝到物流,生產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將受益於工業4.0的布局。對於寶馬來說未來已經開始了。
『叄』 寶馬是誰發明的
BMW的創始人卡爾·斐德利希·拉普(Karl Friedrich Rapp)在1913年時,利用一慕尼黑近郊原本是製造腳踏車的工廠廠房,設立了拉普引擎製造廠(Rapp-Motorenwerke),從事航空用引擎之製造。在同年,古斯塔夫·奧圖(Gustav Otto)也在附近創立了古斯塔夫奧圖航空機械製造廠(Gustav Otto Flugmaschinenfabrik),古斯塔夫事實上就是著名的尼可勞斯·奧古斯特·奧圖(Nikolaus August Otto)、四行程汽油引擎(奧圖循環引擎)發明者的兒子。 古斯塔夫·奧圖稍後與人合資,在1916年3月7日創立了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Bayerische Flugzeugwerke, BFW),並且將自己創立了三年的工廠並入這家新廠。同年,拉普也獲得銀行家卡米羅·卡斯提李奧尼(Camillo Castiglioni)與馬克思·弗利茲(Max Friz)的資助大幅擴張規模,但卻因為評估錯誤過度擴張導致營運不善,致使拉普在1917年時黯然離開。他的合夥人找到奧地利的金融家佛朗茲-約瑟夫·帕普(Franz-Josef Popp)合作接下了引擎廠的業務,在1917年7月20日將工廠改名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GmbH,縮寫為BMW),由帕普擔任首任的總裁。當時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身為軍需供應廠商的BMW特別在慕尼黑市郊的歐伯維森菲爾德(Oberwiesenfeld)軍機場附近設置了大型的工廠,持續地替軍方製造軍機引擎直到1918年為止。1918年8月13日BMW改制為股票公開上市的股份公司型態(BMW AG),確立了之後蒸蒸日上的公司規模。 1922年時BMW合並了BFW,成為今日我們所熟悉的BMW。但在追溯該公司歷史時,公司的官方說法是以BFW的創廠時間為准,也就是1916年3月7日作為BMW的創廠日。 BMW的第一具航空引擎作品是1917年時投產的Type IIIa,這是一具水冷設計的直列六缸引擎,使用了公司合夥人之一的弗利茲所開發的高空用化油器,縱使在高海拔環境中也能發揮引擎的最大輸出。1919年時,BMW將一具該廠生產的Type IV直列六缸引擎安裝到一架DFW雙翼飛機上,由佛朗茲·契諾·迪默(Franz Zeno Diemer)駕駛,在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Olympiapark)(今日BMW總部所在地)上空創下9,760公尺高的飛行高度紀錄。 寶馬公司是世界上以生產豪華汽車、摩托車和高性能發動機聞名的汽車公司,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bmw是德文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巴伐利亞發動機廠)的縮寫。公司始創於1916年,創始人是卡爾·拉普和馬克斯·弗里茨。公司原名寶馬飛機股份公司,1918年8月正式命名為寶馬汽車股份公司。該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大批的製造航空發動機的軍事合同,因而興旺發達。(右圖:早期的寶馬工廠) 在至今90餘年的歷史中,寶馬經歷了二次「軍轉民」。50年代未,其經濟狀況曾一度走下坡路,1959年政府投資1千萬馬克,此外還得到曼(man)公司2千萬馬克的貸款,情況有所好轉。到1963年末,寶馬在經營上有了利潤。1966年銷售量上升較大,70年代寶馬在經營上很成功,即使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對其影響也不大。1975年世界轎車生產下降16%,而原西德卻上升5%,bmw上升23%。從60年代初寶馬陸續推出新車型。此後30多年就沒有虧損過,還相繼收購了英國的陸虎和勞斯萊斯,成為一個後起的跨國大公司。但近兩年公司增長乏力,並於2000年3月將麾下的陸虎分拆出售。 寶馬汽車公司是以生產航空發動機開始創業的,因此標志上的藍色為天空,白色為螺旋槳。藍白標記對稱圖形,同時也是公司所在地巴伐利亞州的州徽。 寶馬轎車車身造型具有鮮明的特色,園形燈具配以雙腎形水箱通風柵架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同是生產高級轎車的公司,和賓士相比,寶馬的產品以其更小巧、動力性更好、具有跑車特色以及更具駕駛樂趣,受到有購買力的知識階層和年輕人的青睞。車壇上向有「開寶馬,坐賓士」之說,主要吸引中、青年買家。當然,寶馬也著力解決「坐」的問題,早在1986年開發出「電子阻尼控制系統」,可在瞬間對路面狀況做出反應自動調整懸掛軟硬程度,令乘客更加舒適。(左圖:位於慕尼黑的寶馬總部及博物館) 寶馬公司目前在13個國家設有子公司和生產廠,德國國內有10家子公司。產品系列有新3、新5、新7和新8系列豪華小轎車,此外還有z3、z8跑車和x5多功能車。寶馬的摩托車在國際市場上最為昂貴,甚至超過了豪華汽車。 回答者:ylxyhz - 高級經理 七級 5-8 21:14 寶馬 BMW的前身是一家飛機工廠,成立於1916年3月7日,最初以製造流線型的雙翼偵察機聞名於世,這家公司的名字叫BFW(Bayerische FlugZeug-Worke),「巴伐尼亞飛機製造廠」,公司始創人名吉斯坦·奧托(Gustan Otto),其父是鼎鼎大名的四沖程內燃機的發明家。 吉斯坦在航空的高度成就,使他懷著很大的野心製造汽車,他這一決定,為汽車歷史寫下了光榮的一頁,那就是受到今天萬千車迷愛戴的德國BMW車廠了。
『肆』 關於寶馬汽車
標准引擎: 六缸 指發動機有六個缸
標准變速箱: 手動 指手動變速器
排量(cc): 2494 指排量為2.5 (4舍5入)
油耗: 9 指百公里或八十公里勻速油耗
排放:
燃油系統: 電子燃油噴射式 指點噴車
氣門數: 24 指每缸4氣門共計6*4=24
最大功率: 141/6000 指發動機在每分鍾6000轉可輸出141的功率
最大扭矩: 245/3500 指發動機在每分鍾3500轉可輸出245的功率
最高時速: 240 指車輛最快跑每小時240公里
『伍』 汽車工業史上最牛V12之一:從M1到M8,寶馬鮮為人知的秘密!
談起汽車工業史上最牛的V12發動機,你第一時間會想到哪個?有多少人會和小編一樣想到邁凱輪F1上的那台?這也就必不可少地會讓人想到寶馬,想到8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BMWSKY寶馬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陸』 寶馬工廠在哪裡
寶馬工廠地點:國內寶馬工廠位於沈陽。2003年3月,寶馬集團與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簽訂合資合同,7月,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工廠設在沈陽。目前,寶馬集團在全球擁有31個生產基地,其中歐洲17個,亞洲7個,北美3個,非洲和南
寶馬工廠在哪裡
寶馬工廠地點:國內寶馬工廠位於沈陽。2003年3月,寶馬集團與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簽訂合資合同,7月,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工廠設在沈陽。目前,寶馬集團在全球擁有31個生產基地,其中歐洲17個,亞洲7個,北美3個,非洲和南美2個。
寶馬在國外的工廠如下:
1.德國丁戈芬工廠是寶馬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這就是每一代寶馬7系豪華車的生產地。同時,鼎格芬還生產四款4系GC車型,分別是寶馬5系、前6系、M5、M6以及最新的寶馬8系。
2.慕尼黑工廠是寶馬最古老的工廠。目前主要生產寶馬3系轎車和旅行車、4系轎跑車、4缸、6缸、8缸和12缸汽油發動機和8缸柴油發動機,以及M3、M5和M6使用的高性能發動機。
3.德國萊比錫於2005年建成並投入運營。這是寶馬新建的工廠。主要負責寶馬3系轎車、1系轎車、2系旅行車、2系轎跑車、M2、i3、i8等車型的總裝任務。
4.位於德國雷根斯堡的工廠主要生產系列1三門和五門轎車、系列3旅行車、系列4敞篷車、M3和M4敞篷車以及寶馬四輪驅動系統。為其他生產寶馬3系的工廠提供3系底盤零件。
5.德國的艾森納赫工廠於1992年竣工。它不生產汽車,主要生產寶馬工具,用於加工汽車的大型金屬零件。
6.德國的蘭德舒特·赫頓工廠於1967年並入寶馬集團。為幾乎所有寶馬汽車生產發動機,從摩托車到汽車再到F1賽車。同時還將投產懸架件、輕金屬鑄造發動機及底盤件和車身塑料件。
7.德國瓦克斯多夫工廠主要負責生產3系和寶馬敞篷車的車身零件。
8.德國柏林工廠位於德國首都柏林。也是寶馬最早的遺址之一。以前主要生產aero 空發動機,現在主要生產寶馬品牌摩托車。從1979年開始生產寶馬汽車,也是剎車片的主要生產基地。
9.美國斯帕坦的工廠位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目前生產寶馬X3、X4、X5、X6、X7車型,是寶馬SUV車型的主產區。
10.哈姆斯霍爾工廠位於英國。眾多搭載在i8上的屢獲殊榮的B38渦輪增壓發動機誕生於此。同時,它還生產1.6t和2.0t四缸汽油發動機,採用寶馬獨有的微型車型可變氣門正時技術。
1.英國牛津工廠位於英國。MINI品牌汽車是MINI在英國的總裝廠。
12.斯溫登工廠位於英格蘭南部。主要生產MINI汽車的車身件、儀表盤、關閉件。
13.奧地利格拉茨的斯太爾工廠,是寶馬在歐洲最大的發動機生產基地。主要負責生產6缸汽油機和4缸柴油機,也是寶馬柴油機的研發基地。
寶馬工具包里有什麼
寶馬車載工具的配件有哪些?
寶馬車載工具的配件具體有什麼需求,就看你問的是哪個寶馬品牌了。現在寶馬品牌的車型都使用防爆 輪胎 ,但是沒有必要更換備胎工具,正常情況下應該有醫療急救箱。
寶馬車上有哪些工具?
寶馬320的輪胎是防爆輪胎(RSC防爆輪胎,即使在途中爆胎,也能以80 km/h的速度跑250公里),所以沒有配備輪胎,所以沒有千斤頂等安裝工具。
寶馬520有哪些進口配件和工具?
寶馬沒有備胎,所以只有防盜螺絲套和三角警示牌【如果車出了問題,問車師傅。4店S專業技師,10分鍾解決。】
拆下輪胎套、千斤頂、急救包和防盜螺絲!【如果車出了問題,問車長。4店S專業技師,10分鍾解決。】
千斤頂和輪胎套【如果車有問題,問車長。4店S專業技師,10分鍾解決。】
寶馬x1有多少工具?套件中有四個位置,但只有三種類型:拖車鉤、螺絲起子和防盜螺母。有一個不見了嗎?
下面有個千斤頂。
2006款寶馬x5車載套件中有哪些工具?
應有備胎、兩用螺絲刀、齒輪箱釋放空齒輪工具、防盜螺套。希望收養 寶馬工廠在哪裡 寶馬工具包里有什麼 @2019
『柒』 寶馬汽車公司歷史
寶馬的全稱是巴伐利亞汽車製造廠。它是由一個製造飛機引擎的公司於1916年3月注冊的。這家公司第一個成功的產品是由費茲設計的直列六缸發動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裝配在德國戰斗機上。德國王牌飛行員恩斯特·烏德特把他們成功的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寶馬的引擎。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成為戰敗國,他們的飛機被「凡爾塞條約」列為「戰爭武器」禁止生產,於是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重組,並且購入希利奧士廠的製造權,但後來發覺helios的摩托車一無是處,差點把BMW拖垮。
1922年,BMW自己研製了第一台摩托車發動機,雖然不被採納,但已為車廠定下了重要的方向,之後在nuremberg的victoria-worke廠房重新製造了一台由麥克斯·費茲設計的500ml風冷水平對置的兩汽缸摩托車發動機,裝配在革命性的r-32摩托車上,它的動力是通過傳動軸而不是鏈條傳遞到後輪,r-32為經典的寶馬摩托車定下了樣本。1924年,BMW把r-32投入市場,並很快就獲得了成功。
1992年以前,BMW在中國並不叫寶馬,而被譯為「巴依爾」。這是因為BMW的全稱是 「BayerischeMotorenwerkeAG」。那時的寶馬雖然在國外已經聲名遠揚,可中國人對這個汽車品牌卻還十分陌生。中文名改為寶馬之後,受到消費者關注,銷量也逐步擴大。「寶馬這個名字突出了與BMW車系高貴豪華的氣質,又與中國傳統稱謂渾然一體,同時發音也與BMW相差不大。」寶馬的中國高層曾經這樣解釋「寶馬」名字的由來。
那是想要製造自己的轎車,但它不想挑戰那時大型的戴姆勒賓士汽車,所以決定嘗試一些小型車。那時一家名為艾遜力運輸工業的工廠擁有一個名字叫華特堡(wartburg)、後改名為迪西(dixi)的汽車品牌。當時迪西汽車銷售欠佳,所以向英國奧斯丁(austin)車廠申請在德國製造7型車的權利,1927年正式投入生產,改名為dixi315 dai(da即德國版),這款受到德國顧客歡迎的英德混血兒,令車廠重新煥發生機。在寶馬的股東眼裡,艾遜力和BMW合並是一次提高品牌競爭力的最佳良機,終於在1928年兩家合並了。1929年7月,BMW推出首輛汽車315,是將年初生產的dixi315轉名來的,但專家不同意dixi 315
寶馬公司
是BMW第一輛汽車,無論如何,BMW的315一直生產至1932年末,歷時近6年。迪西是非常基本的交通工具,但它使寶馬走進了四輪世界。它看上去怎麼也不像一輛賽車,然而迪西的擁有者卻迫不及待地在賽道上開始了試車,令人驚奇的是一輛迪西車居然在1929年的阿爾派拉力賽中取得了成功。
1932年3月,廠方從315改良而成的320誕生了,它配備一台782ml發動機,新車開始有自己的個性和方向,功率由11千瓦增至15千瓦。1933年,在德國的柏林車展上,BMW展示了他們最新的303型,是從320演變過來,配用一台並列6汽缸、雙化油器、氣缸容積1173ml、功率為22千瓦的高性能雙門四座位轎車,車頭蓋佔了車身的一半,兩邊通風隔設計相同,以中線分開,車廂空間充足且舒適。303型之後再延伸至315、319、320及321型,BMW的創作源泉正在長流不息。另外,似乎BMW對跑車情有獨鍾,1935年寶馬的第一輛跑車315-1問世,它是315的改良版,裝有三個索利克斯化油器的六缸發動機功率增至29千瓦,極速達130公里,此車還以耗油量低、安全和容易操控而馳名於世。它的典雅設計,突出了寶馬對性能的嚴格要求。315-1雙座車在1935年和1936年製造,總共只生產了242輛,但它為以後成功的寶馬車設定了遵循的樣本。1936年,外型和舊款一樣,增大了汽缸容積至1911ml的319型面世,功率提高至40千瓦,極速也增加至140公里,壓縮比為5.6:1。這時BMW也開始涉及製造touring car市場,也就是今天統稱的三廂式四門房車,這就是漂亮的326型車,它經典的車身設計使它成為1936年柏林汽車大展上引人注目的亮點。它的對象是中上階層的家庭,用來吸引賓士車顧客的,同時它也代表著寶馬正在朝高端市場邁進。這是30年代最成功的寶馬車,在1936到1941年間共售出了16000輛,326為購車者提供了液壓剎車、扭力桿後懸掛系統、新設計的獨立前懸掛系統以及用來替代以前寶馬轎車底盤的堅固車身,它有敞篷和硬頂兩種車型,最高時速可達112公里。同年,BMW的4汽缸發動機設計全線改為6汽缸發動機設計,而採用4汽缸發動機的309型也同時間停產。326型不久成為BMW6汽缸房車的主力,那裡還包括銷量不佳的320型(1937—1938)及321系(1939—1941)。正當寶馬以它的家用系列和豪華系列轎車獲得成功之時,它已研製出了即將成為三十年代最偉大車型的經典車型。1936年寶馬推出的328型車對跑車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改進了315-1型跑車的設計,裝配具有高性能鋁制汽缸頭的寶馬2公升發動機,可以選裝比賽專用變速箱和快拆式車輪,328型車的最高時速接近150公里,輕型的管壯底盤使懸掛系統相對更軟,但是操作極為舒適。在30年代的餘下幾年中,寶馬328成了跑車設計中的一個標志產品,在戰後的歲月中它更成了一個經典,為收藏家和老爺車賽手爭相收集。對於許多寶馬愛好者而言它仍是公司歷史上的最高點!
到1939年,寶馬作為一個汽車製造商已經發展了十多年,但二次大戰的爆發宣告了這一時期的結束。寶馬仍在繼續生產,但公司的設計和資源已經轉向了戰爭用途,寶馬使用的勞動力大幅增加,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自監獄和集中營。公司對於飛機引擎生產的精通是德國空軍獲得技術優勢的主要因素。著名的福克沃爾夫190戰斗機的引擎就是由寶馬生產的。寶馬的成功引起了盟軍的注意,它在慕尼黑的工廠遭到了連續轟炸。1944年7月的一天,將近12000枚炸彈襲擊了寶馬的工廠。
1945年,二戰結束,德國無條件投降,分裂成東西德兩國,挨森納赫成為東德的一部份,而慕尼黑工廠的所有設施都被盟軍炸得支離破碎,這次重創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復原,第二度經歷過戰爭的BMW,要長達7年之久方能再次投入生產,這時的BMW生命力顯得很脆弱。
全面復興前,BMW於1945—1947年期間為一家美國公司做了三年飛機發動機的研究和開發工作。而遭到破壞的慕尼黑工廠則從頭做起,開始用鋁生產各種容器。1948年,BMW籌集了足夠的資金,開始重建一間摩托車工廠,它已准備推出戰後生產的第一輛交通工具r-24摩托車。並同時著手開發和研製r-51摩托車的工作,寶馬又回到了老本行摩托車製造,他們可以再一次開始向汽車之夢狂奔了。德意志銀行為寶馬的重振雄風提供了必要的財政支持,盡管沒有重新推出汽車的跡象,但r-24摩托車被證明是市場的勝利者,它們在公路和賽道上都取得了成功。r-51在r-24之後推出,像r-24一樣,它是原來寶馬摩托車的直系繼任者,它們都有寶馬的基本特徵——水平對置雙缸發動機以及軸傳動系統。
1952年10月,BMW終於再投產汽車,製造的汽車是戰前的501系四門房車,那台戰前的6汽缸2升發動機,單化油器,只能提供48千瓦的動力。由於其他設備是全新設計的,新的豪華轎車將會重達3000磅,雖然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35公里,可是加速到96km/h則需要半分鍾還多。寶馬只把老式發動機看作短期的解決方案,工程師們正在設計3.2升v8發動機,它的輸出馬力遠遠超過了老式六缸發動機。對新的廠房、設備和人力的主要投資是一項冒險的行動,如果生產豪華轎車的決策是錯誤的話,公司將面臨財政崩潰的可能。但事實證明寶馬的顧客仍然喜歡501,汽車源源不斷地駛出工廠,到1955年被502取代時總共製造了5692輛501型車。
在生產501的歲月里,它的發動機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進。裝上了12v的電子系統、一個雙腔索利克斯化油器、一個新的凸輪軸以及新的zf變速箱。但直到1954年v8發動機問世後才開始了真正的革命。501被502所取代,這部讓人望眼欲穿的新發動機是德國第一部用合金製成的大排量v8發動機。最初它能產生95馬力的動力,但以後不斷得到加強。502型豪華車做工精良,最高時速接近160公里,而且有不錯的加速能力。它的銷售開始增長。
1955年寶馬又推出了兩款新車,足以使公司恢復到戰前的地位。運動型的503標志著寶馬回歸到了以315和328為代表的生產高性能汽車的傳統,它的最高時速達到了190公里,但銷量不大。507也是如此,但卻是三十年代後寶馬車中最受歡迎的一款。
五十年代後期,當德國經濟奇跡不斷繼續,人們可支配的收入有所增長以後,買車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夢想。但對大多數購車者來說擁有一輛便宜的小型車才是現實的,盡管它可能並不舒服。於是1955年寶馬從它豪華的v8系列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為顧客提供一款最小的汽車,人們再也不用為了找不到停車的空間而煩惱,也不用費心修理那些小得可憐的損壞。這款新車被稱為伊塞塔,屬於五十年代所謂的「泡泡車」。它是由一個義大利冰箱製造商倫佐·里沃爾塔設計的。寶馬是獲得許可能夠生產的幾家公司之一。它確實可以直接駛入極小的停車空間。許多隻能遠觀豪華v8系列的人們終於可以買一輛伊塞塔了。寶馬售出了16萬輛伊塞塔,後來的車型中還裝上了600cc的寶馬摩托車發動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輛奇怪的小車幫助寶馬生存了下來,它的銷量足以使公司有能力生產新的700運動系列車。
700系列在1959年推出,它的700cc摩托車發動機只比600系列的泡泡車大一點,但它看上去卻像一輛真正的轎車,從而使它擁有了一批穩定的顧客。700標准車型的發動機可產生30馬力的動力,運動型則可多加10馬力,在它小而輕的車身中表現極佳。在700系列的各款車型中還包括了一些裝有中型發動機的比賽用敞篷車,它們在一系列的賽事中取得了成功。它的不同版本一直生產到1965,是寶馬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一款汽車,盡管沒有為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富,它卻使公司償還了所有的債務。
在700系列推出的同時,開發人員發現需要一款稍大的車來彌補小型的700系列和大型豪華車之間的空缺。但公司的決策者對應該生產哪種類型的車仍然爭執不休。就在這時,公司幾乎瀕臨倒閉。1959年,寶馬的大股東們逼迫公司接受戴姆勒—賓士的低價收購要求,寶馬的銷售商和小股東們抵制了這一要求,金融家赫伯特和哈拉德·昆特收購了寶馬的大量股票,他們要求生產出一款針對德國不斷增加的中產階級的轎車。700系列的成功給公司贏得時間來生產這款轎車。它就是在1961年秋天的法蘭克福汽車展上推出的新型1500轎車。它還沒有正式投入生產,但寶馬覺得它應該被展出,以吸引潛在的顧客。在1500轎車的外觀開發上公司請來了義大利設計家米切洛蒂,將寶馬的傳統雙腎格柵裝在了新車上。底盤、車身和機械裝置都匆忙地開發出來,1500終於趕上了最後期限,這款車在車展上獲得了巨大地成功,數千輛車被訂購出去,然而立即進行大規模生產還有不少問題。
初步試生產在1962年2月開始,但完全投入生產卻要到10月才開始。盡管到1961年底已有2萬輛車被訂購,當年卻只有2000輛車出廠。對寶馬來說1500是一個新的開始,在公司它們被稱為新系列車,是天生的賽道高手,在公路上也能提供賽車般的表現。1500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它把寶馬從那時和賓士的正面競爭中解放出來。1500的發動機為現代的寶馬車設定了樣本。它是為高速駕駛而設計的,可以在高速公路上以近100英里的時速飛馳,油耗量卻只有502 v8系列的一半。它漂亮的外觀設計、優異的駕駛表現正適合中產階級的需求,在二次大戰結束十七年後,這輛車終於救活了公司。
隨著1500系列的不斷成功,寶馬開始放棄它那些不怎麼贏利的老車型。小型的伊塞塔在1962年停產,501和502v8系列則在1963年停止生產。四缸的1500發動機可以接受更高性能的調試,它同樣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容量。1.8升版的新車取名1800型,於1963年推出,在外觀上只有一條鍍鉻橫條紋和一個徽章才能看出區別。寶馬的工程師們以運動為設計理念,還有更多的高性能發動機有待推出。就在同一時期他們還為國際巡迴賽開發了高性能的t1發動機,它壓縮比高,還有一個額外的化油器以及不同的性能選項。
好戲還在後頭,在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下一個十年中,以這一設計為基礎的不同車型陸續推出,以滿足新的寶馬市場的各種需求。基本款最重要的一個改進型是雙門系列車1802型,雙門車要比同級的四門車輕得多,對性能有要求更高的購車者十分喜歡。產品開發仍在繼續,裝有2升四缸發動機的2000系列在1966年推向市場,新的寶馬改變對跑車的傳統定義,他們的表現超過了大多數六十年代的雙座賽車然而看上去卻更像一輛普通轎車。200系列最終在1969年推出了燃油噴射車型tii ,它的最高時速可達185公里。雙門的2002型在1968年推出,公路試車手們為之瘋狂,很快它就成了一種時尚。同時它在美國市場的表現也十分搶眼,但美國版的2002型車卻少了不那麼規范的歐洲車的沖擊力。
盡管四缸的系列汽車挽救了寶馬,但公司也沒有忘記可追溯到30年代的傳統六缸發動機。2500系列是寶馬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推出的又一款新產品。四缸汽車開始時裝有1500cc發動機,可以方便地擴大到更大地容量,六缸車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不斷增長的需求引起了一個變化和擴張的時期,新的工廠被收購重建,摩托車生產廠被移到了柏林。十年前還瀕臨破產的公司正在飛速壯大。六缸轎車有四門和雙門兩種車型。2.8升和3升的雙門車是寶馬七十年代最漂亮的產品之一。六缸的四門和雙門轎車的推出使寶馬又一次和老對手賓士開始了競爭。隨著德國中產階級財富的增加,寶馬把自己的產品打入了更廣闊的經濟階層。1971年3升的csi推出後,公司再次開始吸引高端市場的注意。csi 有六汽缸發動機,性能優異價格也很高。典雅的3升csi 再一次把寶馬定位在了三十年代327型車將它帶到的位置上,二次大戰後的寶馬經歷了整整一個輪回,公司從戰後的巨痛中站了起來,經歷了不穩定的磨難期,成功使它有機會重新回到原來優異和高性能的理念。
3.0csi七十年代早期,寶馬開始在慕尼黑建造辦公大樓,這代表著它重新回到了德國汽車工業的主導地位。這座大樓充分利用高技術的建設方法建成了四汽缸的外型,1972年當寶馬正在開發戰後第三代汽車的時候,大樓完工了。
80年代中期,BMW收購了位於慕尼黑北郊的廢舊兵營,並著手將其改建成BMW研究工程中心(fiz)。該中心具有設計以及測試裝備,是BMW又一處生產中心的雛形和試點。1985年在這里開展了第一次團隊合作項目。1990年該中心正式成立,並一直留心擴大其活動范疇。
為了拓展市場以順應集團的日益增長,BMW於1994年收購了英國的羅孚(rover)集團,包括名下的羅孚、陸虎、mini以及mg。BMW需要將其產品和廠房現代化,這一點使得收購別的工廠費用相對較低一些。BMW在收購上支出的費用為8億英磅。
BMW收購羅孚不久,英鎊的價值就猛漲50%,這導致了對該廠的現代化發行的費用更高。於是2000年,BMW決定將不再可行的羅孚和mg兩家工廠以10英磅的象徵性價格出售給英國鳳凰集團。陸虎不久也被出售給美國福特公司,但BMW卻決定保留mini品牌,並開始研發新一代的mini車型。
2002年BMW從勞斯萊斯原來的東家大眾汽車那裡買到了'勞斯萊斯'這個商標品牌,准備同大眾掌握的賓利品牌爭奪高端市場,盡管BMW同意在2003年之前不使用這個品牌,但也開始籌劃它在西索塞克斯的古德伍德為新款勞斯萊斯所建立的新工廠。2003年1月,屬於寶馬的勞斯萊斯推出了第七代的幻影轎車。
站在當代豪華轎車品牌的頂峰,寶馬可以回頭看到那些拯救公司的出色轎車、那些受到誤導幾乎毀掉公司的「敗家車」。透過戰爭的廢墟還可以更遠地看到制定出三十年代優質標準的典雅賽車和雙門車。從寶馬的第一輛跑車315,甚至更久以前以迪西為基礎的小型奧斯丁7型車開始,寶馬走過了一條漫漫長路,它們在給人們帶來愉悅和享受的同時,也給世界留下了永遠抹不掉的美好記憶。
『捌』 寶馬LOGO換新,竟讓我發現了這個秘密
近日,寶馬通過虛擬新聞發布會,推出第6代LOGO,相對之前的LOGO,只是去掉底部黑色,更簡潔高端。據官方消息,早在2017年,寶馬就在高端豪華車型上使用類似LOGO,只是還沒普及。
古董車不僅是珍貴的收藏,更是呼嘯而過的時光的載體,乘游一番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上海汽車博物館古董車乘游項目將擇日恢復開放,請大家及時關注官方動態,屆時便更近距離目睹和接觸可愛小巧的寶馬「小三輪」,感受一番古董車的獨特魅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