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汗血寶馬是在哪個朝代出現的
西漢,漢武帝時期
② 汗血寶馬是哪個國家的
汗血寶馬,產自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據史料記載,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稱之為「汗血寶馬」。
③ 汗血寶馬是漢朝時期哪個國家進貢的
汗血寶馬多在中亞出現,原產地為土庫曼~
④ 漢血寶馬中國從那個朝代有覡在國家有幾
汗血馬,又名汗血寶馬、大宛馬、天馬,是中國漢朝時,西域大宛出產的一種良駒,山地馬種、抗疲勞,蹄堅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唐太宗時,西域進貢千里馬,據說有「汗血寶馬」。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其中「特勒驃」傳聞就是突厥贈送的「汗血寶馬」。
目前汗血寶馬在中國已經絕跡,馬史學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存於土庫曼的阿哈爾捷金馬,產於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是經過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目前在土庫曼境內也只有3000匹左右,屬於該國國寶,並被繪制在土庫曼國徽中央。
⑤ 汗血寶馬是哪個國家的國寶
被譽為「土庫曼國寶」形象繪制在國徽和貨幣上
當今世界上有三種純種馬:汗血寶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寶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寶馬的血統和基因。
汗血寶馬,產自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據史料記載,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稱之為「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通常體高1.5米左右,一般3歲成熟,5歲生仔,懷胎11個月,一年產一仔。汗血寶馬體型飽滿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步伐輕靈優雅、體形纖細優美,再襯以彎曲高昂的頸部,勾畫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線。
傳說中,汗血寶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雖然經現代科學家考證,這種說法言過其辭,但傳說卻形象地把汗血寶馬速度快、耐力強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經測算,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驚嘆。最讓人驚奇的是它的耐力,或許是因為其先祖為棲息於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的緣故,這種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也只需飲一次水,因此特別適合長途跋涉。在1998年一場賽程為3200公里、賽期60天的比賽中,54匹參賽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據了解,當今世界上最純正的汗血寶馬絕大部分在土庫曼,僅2000匹左右,因此市場上的價格非常昂貴,身價最高達上千萬美元。
汗血寶馬「流血」的秘密
汗血寶馬最讓人好奇之處莫過於其奔跑時為何「流血」。
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葡萄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
清朝人德效騫在《班固所修前漢書》一書中將「汗血」解釋為系「馬病所致」。他認為,有一種寄生蟲特別喜歡寄生於馬的臀部和背部,它能鑽入馬皮內,因而馬皮在兩個小時之內就會出現往外滲血的小包。德效騫的這種觀點得到部分外國專家的認同。但如果是寄生蟲作祟,應可以通過科學儀器觀察到,而目前對這種寄生蟲還一無所知。
另外有學者認為,汗血寶馬在奔跑時體溫上升,使得少量紅色血漿從毛孔中滲出,出現「汗血」現象。反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如果「汗血」真系血漿流出所致,那每一次「日行千里「或」夜行八百「豈不就要讓一匹寶馬血流盡而死?
汗血寶馬發源地的土庫曼的養馬專家對「流血」的解釋頗令人信服。據稱,汗血寶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以「流血」的錯覺。
中國歷史中的汗血寶馬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里,汗血寶馬代表著勇氣和力量,蘊涵著人們的理想和幻想,被人們稱之為「龍之友」和「龍之媒」。
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賦詩填詞,撰寫傳奇故事來描寫汗血寶馬。唐代李白有《天馬歌》:「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嘶青雲,振綠發,蘭筋權奇走滅沒。」宋代司馬光也有《天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網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
中國對汗血寶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漢使開始頻繁來往於西域諸國,他們在貳師城見到了強健的大宛馬,於是奏知漢武帝。嗜好寶馬的漢武帝聞訊後大喜,特意鑄了一匹金馬,命使者送到大宛國,想用金馬換一匹汗血寶馬,結果被大宛國王拒絕,漢使也在歸途中被殺。漢武帝大怒,派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大宛國人難以抵擋,於是殺了國王,與漢軍議和,並同意向漢朝提供良馬。漢軍挑選了3000匹良馬運回中原,但這些馬經過長途跋涉後損失慘重,到達玉門關時僅餘1000多匹。得到汗血寶馬的漢武帝十分高興,大宴群臣,作詩贊美,稱它為「天馬」。曾作《太一之歌》:「太一貢兮天馬下,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唐朝時,唐玄宗曾將義和公主嫁給了寧遠(大宛)國王,寧遠國王大喜之下,向玄宗獻了兩匹「胡種馬」(即「汗血寶馬」),玄宗為兩馬取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它們還被畫進了唐代名畫《照夜白圖》。
因汗血寶馬適合長途行軍,所以在成吉思汗時代,汗血寶馬成為蒙古大軍發動「閃電戰」,橫掃歐亞大陸的重要工具。
汗血寶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來,史料中已很難見到汗血寶馬的名字,汗血寶馬在我國已近絕跡。
⑥ 汗血寶馬的歷史起源
根據中國《史記》中記載,汗血馬並不在土庫曼。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曾經見過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不但能日行千里,更會從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樣的汗液。故稱「汗血寶馬」。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在古代大將騎馬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這也是汗血馬在古代中國消失的原因。費爾干納盆地並不在土庫曼,是天山和吉薩爾-阿賴山的山間盆地,位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交界地區。
根據中國《史記》說法,大宛國是汗血馬原產地,所以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更為接近。
(6)汗血寶馬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張騫早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歸來,曾上稟漢武帝,大宛有一種好馬,出汗殷紅如血,能日行千里,據說是天馬的後代。
漢武帝崇尚武功,特別愛馬,因為寶馬良駒是威武強盛的象徵,是讓騎兵縱橫馳騁的基礎,一旦擁有這種寶馬,漢王朝騎兵與匈奴騎兵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大宛國和汗血寶馬的真實故事於是,漢武帝委派韓不害率使團出使大宛,希望以重金(包括一匹真馬大小的純金駿馬模型)換取大宛的天馬。
但是大宛國王毋寡貪圖漢使帶來的金銀珠寶,居然與大臣商議驅逐漢使,扣其財物,還天真地認為漢朝離大宛國萬里之遙,山水黃沙相隔,不宜用兵。
漢使韓不害聽聞後大怒,砸了金馬,帶著剩下的財物東歸長安,大宛王國也怒了,你既然斷我財路,我就要你的命。
消息一傳到長安,劉徹在廟堂上咆哮:此次不滅大宛,朕無以為君,無以為人!我堂堂大漢,匈奴也被打得趴下,居然被西域小國如此戲弄,這分明是無視大漢的存在。
劉徹毫不猶豫地選擇出兵,命國舅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冬天定議,第二年春就出兵了,後勤准備工作竟十分倉促,結果造成漢軍於行軍途中大量飢渴病死。
等到大宛國西部之屬邑郁成城(今烏孜別克斯坦國烏茲根城)時,數萬士卒竟只剩了數千人,還未開戰就死了十分之九。可以想見,沿途有多少漢家男兒棄屍荒野,慘不忍睹。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李廣利戰敗,只有幾百人逃回玉門關待命,可恨!可恨!漢武帝卻對李廣利這次出兵失利既往不咎。
想當年,飛將軍李廣就是因為迷路延誤戰機而自殺,皇親國戚就是好啊。第二波進攻的命令如期而至,李廣利率十萬大軍浩浩盪盪開入西域。
諸國震動,皆開城相迎,並遣使犒師、謝罪以示臣服,惟小國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玉古爾地)竟閉門不納,李廣利大怒,即率軍猛攻輪台,輪台軍民拚死抵抗,一時竟未能下。
數日後,輪台終被攻陷,李廣利下令屠城。男女老少,一個不留。輪台國從此種族滅絕,不復存在。之後,李廣利大軍兵臨大宛首都貴山城下,攻城四十餘日,又未能攻克。
李廣利焦急之下,便遣工兵部隊切斷了貴山城的水源。終於,大宛城彈盡糧絕,無奈,只得割了他們國王的頭,並獻上三千匹汗血寶馬,投降。
李廣利笑納之,並扶立親漢貴族昧蔡為大宛國王,罷兵東歸。經過這一戰,漢朝的威望獲得空前提高。西域諸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都不敢妄動。
後來班超出使西域,僅帶幾個人、幾匹馬就能降伏一個國家,甚至漢朝的使節可以隨時廢立其國君,調發幾國軍隊攻打敵對國卻沒有一個國家敢不遵從,不能說和汗血寶馬之戰沒有關系。
⑦ 汗血寶馬是哪個國家的馬
被譽為「土庫曼國寶」形象繪制在國徽和貨幣上
當今世界上有三種純種馬:汗血寶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寶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寶馬的血統和基因。
汗血寶馬,產自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據史料記載,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稱之為「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通常體高1.5米左右,一般3歲成熟,5歲生仔,懷胎11個月,一年產一仔。汗血寶馬體型飽滿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步伐輕靈優雅、體形纖細優美,再襯以彎曲高昂的頸部,勾畫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線。
傳說中,汗血寶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雖然經現代科學家考證,這種說法言過其辭,但傳說卻形象地把汗血寶馬速度快、耐力強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經測算,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驚嘆。最讓人驚奇的是它的耐力,或許是因為其先祖為棲息於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的緣故,這種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也只需飲一次水,因此特別適合長途跋涉。在1998年一場賽程為3200公里、賽期60天的比賽中,54匹參賽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據了解,當今世界上最純正的汗血寶馬絕大部分在土庫曼,僅2000匹左右,因此市場上的價格非常昂貴,身價最高達上千萬美元。
⑧ 汗血寶馬起源在哪個朝代
實際上在西域很早就有了,但中原地區是漢武帝時期,為了抗擊匈奴,從北方少數民族哪裡搶來並繁殖的。
⑨ 汗血寶馬在什麼時期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1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2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⑩ 中國古代:汗血寶馬、蒙古馬、天馬,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從漢代開始,一直流傳著西域汗血寶馬的神話,宛如一段傳奇,在無數文學著作中演繹著,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寫有《天馬歌》:「天馬出來月氏窟,背為虎紋龍翼骨,嘶青雲,振綠發,蘭筋權奇走滅沒。」宋代司馬光的《天馬歌》則寫道:「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網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那麼,汗血寶馬是傳說還是真有其事?
傳言中,汗血寶馬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故得名。在古時,先人曾將汗血寶馬稱為天馬、大宛馬(大宛為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史記》曾經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而據《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
汗血寶馬在我國古代具有尊崇地位,傳言為了爭奪汗血馬種,在漢代甚至曾經為之引發了兩次戰爭。據說漢武帝曾派遣一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黃金做的馬模型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一行人經過4000多公里的陸地行軍,方才到達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誰料大宛國王因為愛馬心切,不願意用大宛馬換取漢朝的金馬。更意外的是,漢朝使臣在歸國途中遭遇劫匪,不但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使臣也被殺害。漢武帝聞知消息怒發沖冠,遂派遣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最終迫使大宛國同意向漢朝提供良馬。
經過血戰得勝而歸的漢朝軍隊一共挑選了3000匹良馬運回中原,但經跋涉之後,抵達玉門關時僅餘1000多匹。終於得到汗血寶馬的漢武帝賜名汗血寶馬為「天馬」,並讓汗血寶馬等西域良馬與蒙古馬雜交,培育出山丹軍馬。從此,中原的馬種得到改良,漢代的生產力和軍隊的裝備也因此大幅增強。
由此,進入中原的汗血寶馬名聲大振,在許多朝代與許多歷史事件中都有聲名傳播。例如在唐朝,唐玄宗與寧遠(大宛)國王和親,寧遠國王則向玄宗獻了兩匹汗血寶馬,玄宗為兩馬取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它們還被畫進了唐代名畫《照夜白圖》。
汗血寶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來,史料中已很難見到汗血寶馬的名字,汗血寶馬在我國幾近絕跡。不過,據專家介紹,汗血寶馬並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的。土庫曼和俄羅斯現在還有上千匹汗血寶馬,只不過在當地汗血馬被稱為阿哈馬。
關於汗血寶馬流汗如血的傳言,專家分析,馬在高速奔跑時體內血液溫度可以達到45℃到46℃,但它頭部溫度卻恆定在與平時一樣的40℃左右。據此,有關動物專家猜測:汗血馬毛細而密,這表明它的毛細血管非常發達,在高速奔跑之後,隨著血液增加5℃左右,少量紅色血漿從細小的毛孔中滲出也是極有可能的。也有人認為,「汗血」現象是受到寄生蟲的影響。清朝人德效騫也在《班固所修前漢書》中表示,汗血現象為馬病所致,即一種鑽入馬皮內的寄生蟲,這種寄生蟲尤其喜歡寄生於馬的臀部和背部,馬皮在兩個小時之內就會出現往外滲血的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