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拍汽車內飾該用什麼相機及鏡頭。
拍汽車內飾按理使用什麼相機都可以,只要是感光元件面積盡可能的大,像素盡可能高一些的全畫幅單反相機或APS畫幅相機,甚至畫幅再小一些的都可以,只要拍出的像素能滿足使用要求即可。
鏡頭則盡可能地使用拍攝角度廣、焦距短、最近對焦距離近一些的鏡頭才可以。因為汽車內部空間有限,要表現汽車的舒適、現代和豪華才有餘地。
具體的機型選擇上,因為只是以網店的網頁上使用為主,所以本著性價比高的原則有很多方案,可根據想要投入的銀子來定:
4000元左右,拍攝性能非常好的,廣角端為24mm等效焦距,感光元件面積為1.5英寸的佳能G1 X Mark II;或者索尼APS畫幅的A6000及配套16~55mm鏡頭。
6000~8000元左右,APS畫幅的佳能750D機身,EF-S 15-85mm f/3.5-5.6 IS USM
或EF-S18~135mm f/3.5-5.6 IS的鏡頭,或者尼康尼康 D3200配AF-S DX VR 18-105mm f/3.5-5.6G ED鏡頭。
10000~12000元,則可配全畫幅的佳能6D機身及EF17~40mm F4L的鏡頭,或EF16~35mmF4L,剛表現車內空間和內飾細節更好。
❷ 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可以帶單反和腳架嗎
親!~您好!~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可以攜帶單反相機!但是三腳架要視演出而定!如果可能請盡量不要給自己製造不必要的負擔!希望麥麥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❸ 拍攝室內場景用什麼相機跟鏡頭好啊
室內場景選擇相機如果想得到高畫質的相片,最好是選擇單反相機,至於鏡頭就要按攝影的需要做選擇了。一般下幾方面:
1、定焦鏡頭
定焦鏡頭擁有更好的色彩還原和景深控制。不僅如此,它們在人像攝影中還有一項變焦鏡頭不具備的優勢——統一的風格。
2、廣角鏡頭
很適合傳統的正式合影。在主要活動或婚禮簽到中使用24mm鏡頭能給觀眾一種進入現場環境中的感覺。這種鏡頭也很適合紀實或新聞攝影。
3、標准鏡頭
50mm定焦鏡頭是很多專業攝影師的工作鏡頭,非常適合肖像和紀實工作。在室內弱光環境下它可以凝固動作,不過過小的景深對快速移動的物體來說可能會有點問題。
4、長焦鏡頭
85mm 是最理想的人像鏡頭。它能提供出色的景深並減少短焦距鏡頭的空間透視效果。焦距在一般使用中有些限制,不過非常適合人像照片。在使用布光拍攝正式人像照片時,這支鏡頭會是使用最多的一支。
5、變焦鏡頭
變焦鏡頭擁有一項定焦鏡頭所沒有的優勢——站在原地構圖。24-70mm非常適合室內近攝使用,比如更衣室或狹小的吧台內。可以悄悄地改變被攝體而不引起注意,有利於捕捉到最自然的畫面。
❹ 相機,拍攝,汽車測評人們,用的什麼相機拍攝的還有固定在車上的拍攝工具
gopro相機,固定在汽車各個位置拍攝。
❺ 為什麼說徠卡是相機中的勞斯萊斯
不是從價格高的方面,而是做工,勞斯萊斯高級的車是全手工打造,包括車身上最小的零件,所以產量少,也相對耐用 ,徠卡產自德國,是世界上戰地記者使用率最高,且存世還能用的相機相對較多的品牌,和勞斯萊斯高級的車一樣,是全手工打造,現顯出德國人嚴謹的性格及高度耐用 的特點。
佳能、尼康、索尼、賓得、奧林巴斯,全部是日本品牌,特別是尼康(1914年始產鏡頭),大部分技術源自於一戰中敗給日本的德國,像尼康當年的技術就是源自於德國的卡爾.蔡司。所以日本的相機技術在於後期的數碼影像,你說的大部分使用索尼1975年開發的CCD元件,而徠卡用的是貴得很的美國柯達(面積也較大)。日本相機相當於市場上的日本車,也就一個雷克薩斯(尼康的單反相機就相當於這個)還可以和德國車比比,成像上有人這樣說,不差錢就上德味。
❻ 最經典,最好用,最實用的佳能單反相機是哪款
1. 徠卡M3
徠卡M3
素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人曾經拍攝了一個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攙扶著走在街頭,一位妙齡少女走過,他嗅了嗅說:「夏奈爾」;路經一輛豪華轎車,車門一響,他隨口說:「賓士!」路邊一位攝影者按下了快門,快門清脆而柔滑地一響,他不假思索地說:「徠卡!」
徠卡?對,就是徠卡,相機中的勞斯萊斯!一個曾經與賓士、萬寶龍並稱為德國工藝三大代表的品牌,一個代表男性沉穩、歷練、勇氣以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等諸多品行的品牌。徠卡擁有令人艷羨的貴族般傳統:目前最流行的135相機最初就出自徠卡的門下,這大大改變了攝影的生態環境,攝影記者們終於扔下了笨重的大畫幅相機,拿起徠卡奔赴火線。
上世紀30年代之後,國際環境日趨惡化,先後爆發了中國「九一八事變」以及西班牙內戰,這成就了以羅伯特·卡帕為代表的戰地攝影記者以及以堅固耐用、成像質量優異、便於維護的徠卡相機。當時很多美國部隊隨軍攝影師都配發了徠卡相機,著名的巴頓將軍就是徠卡用戶中的一員。根據美軍規定,遇到緊急情況(如即將被俘)時必須破壞隨身的裝備,相機也在其列,一般情況下美軍士兵往往用錘子或槍柄砸毀相機,不過這對徠卡相機來說卻並不實用,使用徠卡的隨軍記者往往需要將手榴彈綁在相機上才能炸毀徠卡相機。
M3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中誕生於1954年——當時歐洲剛剛走出了戰爭後的蕭條。徠卡將積累的全部技術儲備都用在了這台相機之上,相機採用了堅固的黃銅製作機身,各項技術指標都首屈一指,他不僅確立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地位,也奠定了戰後測距式相機(俗稱旁軸相機)時代的基本格局,從1954年投產到1966年停產期間,累計產量超過20萬台。
徠卡M3推出以來,不僅在攝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藝界等各個圈子裡,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徵,一些用戶對黑色相機邊緣磨出的黃銅色情有獨衷,而另外一些用戶則對徠卡M3特有的快門聲無法釋懷,攝影界的攝影大師們更是將徠卡M3視為掌上明珠。至於說到M3的用戶則令人咋舌。
除了創造「決定性瞬間」理論的著名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也赫然在列。德國聯邦政府一度曾經將徠卡列為贈送給國際友人的外交禮品,這在其它攝影器材品牌歷史上恐怕也是沒有的。
2. 哈蘇503CW
哈蘇503CW
1939年4月,歐洲戰事正酣,一架德國轟炸機墜毀於瑞典,軍方在清理飛機殘骸時發現了一台摔變形的偵察相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拍相機,瑞典國防部長立即將著有《候鳥的旅程》的鳥類學者、攝影家維克多·哈蘇先生,問他能否為瑞典皇家空軍仿造一部,哈蘇先生語驚四座:「不能!但我能造一部比他更好的相機!」於是,第一台哈蘇相機HK7誕生了。
哈蘇的中畫幅相機採用了一種模塊化的設計,以機身為基礎,可以根據需要搭配不同的鏡頭、後背、取景器等等,亦可使用卡爾·蔡司、施奈德、羅頓斯克等一流鏡頭生產廠商提供的不同鏡頭,這一技術理念在當時堪稱前衛。不過,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哈蘇的相機銷售總是不溫不火,真正讓哈蘇一夜成名的還是上世紀60年代全力以赴發展阿波羅登月工程的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當尼爾·阿姆斯特朗用哈蘇500EL相機為奧爾德林拍攝的登月照片傳遍世界時,哈蘇這個品牌就成為一個釘在太空中的永恆的名字了。
哈蘇最後一代V系統相機中廣為公眾所熟悉的就是503CW了。他繼承了500系列諸多傳統,亦繼承了哈蘇幾乎全部的文化傳統和設計元素,堅守6×6厘米畫幅,因其超高性價比而獲得了圈裡人、圈外人的青睞。不過隨著哈蘇公司易主、換帥,哈蘇的重心轉移到採用6×4.5厘米畫幅的H系列上,2006年初傳來哈蘇推出最後一批捆綁了數碼後背的限量版套機503CWD的消息,一個傳奇般的時代結束了,從此哈蘇的名下只有日本富士為之代工的哈蘇H系列相機了!
3. 祿來2.8FX雙反相機
❼ 為什麼徠卡的相機和鏡頭都那麼貴
可以說,LEICA的貴是貴得有理的,它可不是靠炒作一些稀有材料來賣高價的,它靠的是精湛的工藝。
首先是LEICA的機身,它是靠機身發家的,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機就是LEIC發明的。它的機身,尤其是膠片機身(數碼的由於電子元件的壽命沒辦法)是非常堅固耐用的,像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LEICA經典機M3,到現在大多數都還工作正常,許多稍有保養的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LEICA機身都可以正常工作。昔日戰地記者也非常喜愛LEICA,有這么一個傳說:當在戰場上要毀滅相機以毀滅證據時,不能只用槍托砸,因為砸不壞!要用手榴彈才行!因此,LEICA的機身不但具有高度的使用價值,同時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因為你不用擔心它會壞掉!(除非你把它放在極端環境中)當然,數碼的機身(M8和M9)這一點就差一點了,畢竟電子元件會老化,但也比日系DSLR耐用多了。LEICA M機身還有個傳奇:安靜的快門,可以領被攝者毫不知覺。
然後是LEIC的鏡頭,雖然LEICA是靠機身發家的,光學設計能力不如德國另一光學巨頭卡爾蔡司,但是LEICA後來奮起直追,雖然沒蔡司那麼多令人驚嘆的光學奇跡,但是做一個是一個,LEICA鏡頭素質個個高,沒有哪個低的。像M 35/1.4 ASPH,M 50/0.95,M 28/2,M 90/2.0 ASPH APO,R 50/2,R 180/2.8 APO,R 100/2 MARCO等等數之不盡的牛頭,光學素質簡直嚇人!(價格也挺嚇人)而且LEICA頭還有個特點就是光圈全開成像也好的不得了!不少人買LEICA都是沖著LEICA頭的。
LEICA的做工精緻,也是出名的。LEICA堅持高質的製造,像LEICA的鏡頭,不像日系模具生產,而是用經驗豐富的光學技師手工磨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鏡頭可不像手袋什麼的,機械做得比人好,用手工製造沒什麼好處;鏡頭是非常精密的,機械根本無法達到富有經驗的光學技師的精度,光學技師才能完成這么精密的活。而且LEICA的質檢非常嚴格,有絲毫不達到那嚴苛標準的產品都不能出廠。(通常,日系光學企業的公差標準是萬分之五,而LEICA是萬分之一)還有LEICA的光學玻璃熔化後為了保證質量,需要慢慢降溫,把熱的玻璃降溫到能用需要大約1年的時間!因此它的產量也比較低,這一點有些像一些頂級的手錶,用高價格來保證超高質量。
當然,還有點品牌效應啦。攝影迷的人想買LEICA,就好像車迷想買保時捷,法拉利,蘭博基尼一樣。人人想買而數量有限,能便宜么?
❽ 賓士GLB 200內飾到底香不香,高清夜拍給你答案,漢蘭達VSGLB補充
賓士GLB購買兩個月了,作為城市代步車感覺真的很不錯,而且還滿足了我加入BBA行列的小私心。在市區使用我最關心油耗和安全性。 先說油耗,北京市區基本都是平原,16年前開著0.8L排量的奧拓闖天下,如今1.3T排量賓士更是不在話下。 安全性方面賓士GLB主副側頂氣囊全部配齊,車頂到頭部空間也很充裕。當然我並不想用自己去測試碰撞結果。 現在市面上賓士寶馬奧迪豐田等品牌基本不用擔心安全問題(超速、違規行駛及側面碰撞只能自求多福了)安全設備都是必須品,如果哪些廠商還拿這些作為賣點那就太不成熟了。 這是在北京國貿橋上左後方拍攝行駛中漢蘭達和GLB的照片,車身高度及底盤離地間隙相近,這個角度看兩輛車長也差不多,但從正側面看漢蘭達明顯長出很多。漢蘭達的底盤最後面是備胎,這個位置感覺比GLB低了一些。GLB配備的是防爆胎所以沒有備胎,賓士主打24小時全國應急救援。但如果我去西藏和新疆,我更需要一條備胎[難過]
這是我最喜歡夜拍的地方——水立方北側的慧忠里隧道。
這個隧道特別適合拍攝,可以充分利用虛化的燈光作為背景,地面標識線清晰,我經常作為構圖中的引導線。
近兩年家裡入手的都是城市SUV,從前到後依次是寶駿530、漢蘭達、賓士GLB。從上面看還是漢蘭達的天窗尺寸最大,車頂寬度和長度也最大。而GLB和寶駿都是4650的車長與漢蘭達4850對比還是有差異的。但賓士GLB的天窗設計寬度利用率是最高的,車頂行李架縱梁之間都是天窗玻璃,而漢蘭達天窗左右還有金屬骨架。視覺上全黑玻璃的車頂更顯高檔更有設計感(寶駿是全頂貼黑,可以忽略) 漢蘭達的天窗遮陽簾是單方向開啟和關閉的,行程時間較長,不過遮陽簾走到一半可以實現單獨遮擋後排座椅。而賓士GLB是從中間向兩邊打開
我用的車都安裝了車頂橫梁,就是為了外出露營准備,偶爾還背個行李箱跑個長途。 寶駿和GLB車門最下方都採用的磨砂面設計,就是為了輕度越野時保護漆面,冬天如果有融雪劑也能減少對漆面的腐蝕。我個人還是偏向於漆面的車門,有兩種方法可以保護漆面:1、貼車衣;2、裝飾性貼紙,比如我圖片里漢蘭達裙邊位置就是黑色貼紙,為了呼應下方電動踏板的紅線,順便也能保護裙邊漆面。
正面看三個車尺寸相差不大,寶駿和漢蘭達都讓我把前面處理成大面積黑色格柵,這樣比較運動。漢蘭達的機蓋比較高,可能和發動機艙內部結構設計有關。前面越高越顯得寬大威武,只要風阻不要太大就好[嘻嘻]
如果看原車外觀,漢蘭達和寶駿的車尾設計真的太一般了。漢蘭達到現在還用的半LED尾燈,白色反光片部分看著很廉價,後杠下面禿到爆,假尾喉都不給你裝一個。幸虧市面上產品豐富,我換了LED尾燈總成,加裝了4出排氣尾喉、LED霧燈和野馬領航燈才讓外觀追上潮流。7座車兩年驗一次,一定要聯系好改裝店,提前解決驗車問題。
GLB的大燈也是追隨著這一代的家族設計,上下對角呼應。但是GLB的大燈更方一些,使前臉更有肌肉感[得意]
GLB機蓋是鋁制的,很輕。上面兩條支撐筋特別像以前AMG車型機蓋的設計,可以感覺到雖然GLB是賓士SUV里價格較便宜的車型,但是沒有在設計上縮水。
車身尾部設計總體感覺一般,但是尾燈的樣式還是挺特別的,辨識度很高。後杠下唇大面積高亮電鍍護板成本應該不低,還算對得起車的價位。
我在購車時最低配是沒有行李架的,未上市AMG版本的GLB35則是純黑色行李架,其他配置都是銀色行李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如果後加裝行李架可不是那麼簡單的,要把車頂內襯都扒開,從裡面固定。我考慮到新車大拆台心疼,還會有防水問題,所以咬牙選了中配。真是折騰不起啊,工時費肯定少不了[衰]
賓士GLB全系大燈都是一樣的,但矩陣大燈可以選裝,目前我還沒見過有車裝過,不知道效果如何。 未來GLB180標配鹵素大燈,不知道能否升級。
GLB尾燈遠看挺簡單的,就四個圈,但近看裡面結構也挺復雜的。尾燈雖然是圈圈的設計,可大小比例控制的很協調,我反倒感覺還挺秀氣。
鏡面大標車型自帶模塊,有剎車預警功能,後續還可以加裝ACC智能跟車系統。
特意拍了一張賓士尾標,以前確實夢想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賓士
倒車影像攝像頭是翻蓋的,在賓士尾標下方,掛倒檔的時候打開。還有就是行駛中可以手動打開(有普通視角和廣角兩個選項)觀察後方車輛位置和後杠下方物體。 後面兩個排氣尾喉都是假的,真的在右側杠里藏著。這個都無所謂了,只要設計美觀才是最重要的[大兵]
外觀聊完了,來說說最讓我認可GLB的地方——炫酷前衛的內飾 重要的地方說三遍!!! 很多人看了我車內飾前三句話一定是:「這大屏幕是原車就有的嗎?」「這氛圍燈是原車就有的嗎」「這柏林之聲音響感覺如何」當然第三句話直接把我秒殺了,因為我車不帶柏林之聲,看來以後不加裝對不起大家啊。
可以說內飾里每個開關都很有質感,細節處理非常好。很多車型可以把開關樣子做得很漂亮,但是質感、按鍵彈性耐用度真得能感覺出差異。
中控台簡潔大方,多個控制平台都可以操作大屏菜單,讓副駕駛也可以輕松使用所有功能
儀表有三個自定義區域,藍牙連接車輛可以在左、中、右任意位置顯示歌曲播放菜單
儀表區域可以把主菜單的任何一個選項顯示在左、中、右三個位置。頂配自帶抬頭顯示功能,儀表上都可以不用顯示車速轉速等常用信息。
覺得菜單太亂還可以選擇柔和模式,簡潔不簡單
儀表裡有4種主題設定,標准、經典、前衛、柔和。 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款前衛主題,特別運動。以後肯定還可以刷AMG儀表界面,這都不用著急,先把這個看膩了再說。
液晶儀表區域屏幕不是觸摸的,只有中間大屏部分是。自從賓士使用了整塊液晶屏儀表,內飾的科技感一下爆棚。
氛圍燈設計點到為止,不花不亂。64色氛圍燈可以設定與儀表主題顏色自動搭配,也可以自己手動選擇內置的顏色配置。我覺得,可變顏色數量是一方面,但燈線位置的設計更為重要。
賓士的氛圍燈不是所有位置都一個顏色去變化,是有搭配的。比如有的暖色系就是紅色和橙色搭配,冷色系是藍色和紫色等等,顏色獨立控制更顯得系統智能化。
啟停按鍵就在啟動鍵下方,如果天熱啟停工作,發動機停止運轉導致空調溫度變化可以手動關閉啟停。
賓士的圓形出風口設計的很精緻。旋鈕控制風量、外框和扇葉電鍍工藝,最後還內置可變色氛圍燈,可以想像設計者在開發空調出風口這么小的細節上都非常用心,這就是大品牌的價值體現!
方向盤按鍵第一排中間黑色部分是觸摸控制的,右手的觸摸按鍵用來控制中央屏幕功能。
左手觸摸按鍵用來控制儀表上的功能 這個觸摸功能剛用的時候挺酷的,後來發現如果手上有油或者出汗,控制效果就會很差,經常誤操作。以後開習慣了賓士,讓我養成了勤洗手勤擦手的好習慣[發呆]
GLB滑鼠左側那個電鍍按鍵是用來調整行駛模式的。一共有四種模式:運動、舒適、節能、自定義,我個人感覺運動模式經常會高轉速拖檔不降,那噪音杠杠的。節能模式那個穩啊,倒車踩油都不走。自定義模式還沒弄明白,我就踏踏實實先用著舒適模式吧[調皮]
雨刷控制模式還算簡單,後排雨刷臂控制是顯示在儀表上的,使用完了注意關閉。GLB是帶雨感控制的,北京前兩天下泥的時候,這個雨刷很勤勞的工作著。但是您到是噴點水啊,雨刷膠條在泥點上蹦來蹦去,我彷彿在風擋上看到了攪屎棍子的畫面[壞笑] 還有一點,這個雨刷開關沒有燈啊,晚上下雨開車,我真看不太清楚控制器上的功能。
賓士懷擋,習慣了就好。過渡期間右手肯定會去下面找檔把換擋呢,每次伸手才發現那裡是滑鼠[憨笑]
相近的兩個燈帶有兩種氛圍燈顏色,真的很漂亮
大燈高度可能是自動調節的吧,沒找到控制開關。那個P檔是駐車燈檔位,目前還沒弄明白,如有高手請賜教[抱拳]
後備箱開關為什麼不是一鍵關閉,但可以一鍵打開[疑問]
門把手很像G級的設計,這個挺有個性的,不知道日後能不能換個碳纖維的,應該更運動
哎,這個標對我的殺傷力太大了,小時候剛懂事的時就聽別人說大奔大奔,如今買的這個車雖然不是最大的,但也算是個奔啦[微笑]!
大家要注意哈,副駕駛前面氛圍燈下方那個平面不要放東西,不要粘飾品、因為後面是氣囊。
方向盤中間賓士標上也不要粘飾品,比如鑽啊,碳纖維貼片什麼的。氣囊里都帶火葯,爆破瞬間沖擊力會將裝飾物碎片崩飛到任何方向,人的上半身都在危險范圍內,高速飛行的碎片就像刀片一樣鋒利,眼睛喉嚨都很脆弱,一定切記!
寫了這么多也該休息了,日後繼續研究GLB的各種問題。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把論壇搞得活躍些,有機會還可以一起玩耍呢[可愛]
大疆的運動相機和GOPRO可以通過賓士原廠支架完美安裝在頭枕後方,記錄下你駕駛時的英姿!
轉過來還可以記錄後排孩子和家人的車內活動 等跑山路時裝上這個拍攝,回來給大家分享我的視頻,看看咱們GLB爬山到底慫不慫!!!
感謝大家耐心觀看我的帖子,咱們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