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鼠式超重型坦克的製造歷程是怎樣的
1942年6月8日,德國著名的坦克設計師波爾舍博士在會見希特勒的時候提出發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當日即任命波爾舍為總設計師,研製一種安裝有128毫米或150毫米火炮的超級重型坦克,這就是「鼠」式坦克的來歷。
1943年1月12日,德國陸軍兵器局召集了各有關廠家下達研製任務,參加研製的廠家有:克虜伯公司,西門子公司,戴姆勒-賓士公司,斯可達公司和阿爾凱特公司等,有阿爾凱特公司負責總裝任務。
1943年12月23日,在阿爾凱特公司的試驗跑道上進行了「鼠」1坦克的行駛試驗,獲得成功,不過當時炮塔沒有澆鑄,用的是55噸的混凝土炮塔作為替代品。
1944年1月10日,該樣車被運到斯圖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試驗場,進行了更廣泛的試驗,除了懸掛裝置強度不夠和出現一些其他的小故障外,都還令人滿意。
但是它的最大速度只有22公里/小時,持續速度只有13公里/小時。隨後希特勒命令波爾舍博士在1944年6月之前製造出有炮塔的裝有武器的完整「鼠」式坦克。
1944年3月20日,第二輛樣車「鼠」2式坦克的車體被運到了博普林根,不過其他的部件直到6月9日才全部運到,並開始新的試驗。
1944年10月,「鼠」1坦克和「鼠」2坦克都被運到柏林郊區的庫麥斯道夫試驗場作進一步的試驗,試驗開始不久,「鼠」2式樣車由於發動機和發電機軸匹配不當,發生了柴油機曲軸損壞的嚴重故障,而新製造的發動機直到1945年3月才運到庫麥斯道夫,組裝沒有出現什麼問題,但是隨後不久德國就戰敗了。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產了兩輛樣車,還有9輛正在生產過程中。原計劃生產150輛,但是由於二戰的進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鼠」1坦克裝上了炮塔,炮塔上裝有一門128毫米的火炮和一門並列75毫米火炮,動力裝置是MB509汽油機,車體表面塗三色迷彩。
「鼠」2坦克未裝炮塔,動力裝置為MB517柴油機,表面塗兩色迷彩。這兩輛樣車在德國投降前並沒有參加最後的戰斗,在蘇軍最後攻克柏林前,德軍把這兩輛樣車都炸毀了。蘇軍在戰後將各處繳獲的車體部件拼湊成一輛完整的「鼠」式坦克。
「鼠」式坦克火力強大,防護堅固,但是它極差的機動能力幾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為固定的火力點,而且生產的比較晚,數量也很少,根本無法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
盡管希特勒狂熱地要求,但是「鼠」式和其它計劃中的坦克還是沒能在二戰結束以前投入戰場使用。其開發史可追溯至德國陸軍在戰前對俄國T-35A、B和C型重型坦克的調查報告,另外還有傳聞說俄國人正在發展一種重達100噸的坦克,這種看似威力無比的「陸地戰列艦」深深地吸引住了希特勒。
為了滿足希特勒的這個興趣,克虜伯公司早在1941年就接到了陸軍武器局的命令,發展一種類似俄國人的100噸坦克那樣的戰車。於是克虜伯公司的設計師們做了大量的110、130、150及170噸級坦克的發展研究,但是始終沒有一種走出圖紙階段而變為實車。
因為它們的笨重的大塊頭,所以這些超重型戰車的第一個代號就稱為「猛獁」,後來為了迷惑敵人的情報,又改稱為「鼠」式。
好像對已經超負荷運轉的德國軍工產業熟視無睹似的,希特勒在1942年3月21日亦同樣命令保時捷公司設計一種100噸的戰車,這種大坦克被稱為「保時捷鼠式」。
1942年5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用最高速度進行特大型坦克的開發,同時他認為將重量減至70噸是錯誤的,而增至120噸最佳。在他的觀點中,坦克上後中的裝甲和一門高性能的火炮比機動性更為重要。
1942年12月,保時捷教授和克虜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呈交給希特勒一份關於「鼠」式坦克生產的預備工作狀況報告。產量力爭達到每個月五輛,在克虜伯公司生產。
1943年1月,希特勒把參與與競爭的克虜伯公司和保時捷公司的設計進行了比較之後,決定採用「保時捷鼠式」法案,並贊成使用128毫米KWK主炮。
1943年5月1日,「鼠」式的木製全尺寸模型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最後他同意將其投入生產,並下達了150輛的定單。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來的150輛定貨又被取消了。
第一輛原型車製造出來後,全車重量達到了150噸,由於要滿足希特勒對更厚重裝甲的一再要求,最後裝甲的厚度達到了驚人的240毫米,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裝甲也只有150毫米。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噸。
② M4血饅頭、豹式還有丘吉爾坦克、克倫威爾坦克分別是哪家製造商設計生產的
都有啊,
丘吉爾坦克是由英國沃克斯豪爾汽車公司製造的。
黑豹則是由MAN、MNH、戴姆勒-賓士、亨舍爾和德瑪格公司等公司一起製造,因為德國公司產能有限。
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是由伯明罕鐵路公司設計製造的
謝爾曼則沒有特別提到,應該和美國戰時設計體質有關系吧,由多家公司一起研製,一起生產。因為戰爭期間,所以定型快。
③ 坦克世界 歷史 型號
MAN公司1935年生產的一種輕型坦克,制式編號Sd.Kfz.121。首批生產的25輛稱為A1型,又生產了25輛稱為A2型的改進型車輛,在1936年這一系列最後的A3型共生產了50輛。
二號坦克簡介
1934年,德軍開始發展一種10噸重裝備20mm炮的裝甲車輛。在1935年初,許多德國廠商都提供了他們的原型車設計,如Krupp、MAN(只有底盤)、Henschel(只有底盤)、戴姆勒——賓士(農用拖拉機改進而來)。Krupp第一個拿出設計方案,是放大了的LKA 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動,裝備了新的武器,但該設計被否決。隨後,決定利用MAN的底盤和賓士的外殼。在1935年末,MAN生產了最初的10輛Las 100坦克,後來改名為Ausf a1。它比I 號坦克大,但仍是作為輕型訓練坦克,由於III號和IV號坦克生產的延誤才投入了戰斗。最初的型號Ausf a1/a2/a3/b是早期生產的,主要用於測試,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 a1/a2/a3裝備了Maybach HL 57 TR發動機,而Ausf b是HL 62 TR發動機。從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們共生產了超過110輛。它們的懸掛系統由I號坦克發展而來,由三對負重輪組成,外部有一鋼架聯結。這幾型坦克只是在發動機和冷卻系統上有差別。
1937年3月,新的Ausf c出現了,帶有新的懸掛系統,由五個獨立的負重輪組成,這成為以後的II號坦克的標准。Ausf c生產了約2000輛,主要用於訓練和作戰,它是主要的生產型號。在1938年5月,生產了Ausf 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懸掛系統。1940年,由於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們退出了服役,被改裝為輔助車輛。從1940年到1943年,又發展了Ausf C的新的改進型,即Ausf F/G型。
II號坦克由不同的廠商生產,Ausf a1到b有MAN和賓士生產,Ausf c到C由MAN、賓士、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產,AusF D/E由MAN生產,Ausf F由FAMO生產,Ausf G由MAN 生產。所有的II號坦克都裝備20mm的KwK 30 L/55或新的KwK 38 L/55(都是由原來的Flak 30/38 20mm火炮發展而來)。在北非的II號坦克都對通風和過濾系統做了改進。一些標準的Ausf A/B/C型還加裝了煙幕發射器,並同Flammpazer II在1941/42年的蘇聯參戰。
Ausf a1/a2/a3
同I號坦克一樣,II號坦克首次登場是在西班牙,當時少量的II號坦克參戰,實戰證明,他不是裝備了45mm火炮的蘇聯T-26s的對手。II號坦克隨裝甲部隊大量使用是在波蘭和法國戰役中,後又大量在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中使用,在蘇聯戰場中較少看到它的身影。II號坦克裝甲薄,防護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證明對付其他裝甲車輛效果不佳。它在戰斗中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為指揮官提供了大量的經驗。同其它坦克一樣,以它的底盤發展一系列變形車如Marder II、Wespe等。
從1939年12月起,又開始一系列項目發展專門的戰場偵察坦克,開發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這些項目最終都取消了。作為這些發展的延伸,生產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在1943年,7輛VK 1601(Ausf J)被裝備到東部前線的第12裝甲師,1944年,其中一輛被改裝為搶救車輛。在1944/45年,同樣的車輛裝備到116裝甲師的搶修部隊。這些設計最終導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現。Krupp一直在嘗試用II號坦克的底盤和部件來設計自行火炮,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
部分II號坦克在諾曼底戰役時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 II也在德國的一些盟國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利亞和匈牙利,戰後,還有少量在黎巴嫩軍隊中使用(可能來自羅馬利亞)。
④ 賓士 奧迪 大眾 寶馬公司是不是在二戰時為德國生產過坦克 裝甲車 飛機 火炮
賓士和寶馬的標志上,三棱和白藍四分園都是飛機製造的含義。當然二戰時寶馬也生產摩托
如BMW R75等。賓士曾參與了豹式坦克的設計競標和許多戰車零部件的生產,以及許多米塞斯米特系列戰斗機的引擎。
大眾在戰爭中最多的產品當屬「水桶車」在裝備序列排第一:KFZ 1
邁巴赫則承擔了絕大部分坦克的引擎生產。從二號坦克到虎王。
⑤ 賓士公司造過虎王坦克嗎拜託各位了 3Q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舍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盡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⑥ 二戰期間寶馬、賓士這些汽車公司也負責遭坦克、裝甲車等這類武器嗎
沒錯,德國著名的ME系列戰斗機全稱梅塞施密特,就是梅賽德斯賓士的產品,同時賓士還生產坦克、突擊炮,包括著名的希特勒專用防彈專車賓士770K,以及2號坦克之後的所有坦克底盤設計。寶馬起家就是戰斗機的製造廠,二戰期間主要生產德軍用的摩托車和運輸機發動機,大眾公司在戰爭爆發後,曾經參與製造裝甲車,摩托化師卡車,以及一些早期型號坦克的底盤車體的設計工作,保時捷負責參與3號坦克以後和豹式、虎式的研發製造。德軍的軍用卡車是歐寶主打,也有部分賓士的車型。
⑦ 哪些國家設計或是製造過超重型坦克要具體型號和數據資料的,有圖就最好啦
美國
T-28超重型坦克(重86噸,共建造了5輛)
總重95噸
全長11.1米
寬度4.39米
全高2.84米
操作人數8名(車長一名,炮組5名,駕駛員及副駕駛員各1名)
裝甲厚度、類型300毫米(12英吋)
主要武器105毫米T5E1坦克炮
62發彈葯
次要武器1x.50吋勃朗寧M2機槍
660發彈葯
發動機福特汽車GAFV-8汽油引擎
輸出功率410hp(305kW)
推重比4.0匹/噸
懸掛系統雙履帶
最大行程160公里
最大速度每小時13公里
全長 10米
寬度 3.9米
全高 3.0米
操作人數 7人 (車長、炮手、機槍手、裝填手2人、駕駛員、副駕駛員)
裝甲厚度、類型 178-228毫米(頂部33毫米)
主要武器 QF32磅炮(94毫米)
次要武器 3x7.92毫米貝莎機槍
發動機 勞來勞斯隕石型發動機(Rolls-RoyceMeteor)V12汽油
輸出功率 600匹馬力
推重比 7.7馬力/噸
懸掛系統 扭力桿
最大速度 19公里/小時(道路)
6公里/小時(無鋪裝道路)
TOG-I型坦克(重80噸)
TOG-II型坦克(重80噸)
⑧ 有哪些德國汽車公司製造過二戰德國坦克
克虜伯 生產潛艇 還研製火炮 例如88毫米防空炮 105毫米防空炮等 88名聲很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105裝備比較少
保時捷和賓士公司都在為坦克的研製做貢獻。。。 例如老鼠。。。大傢伙 可惜沒能裝備
不過幾乎所有的工廠都在為坦克生產零件 畢竟虎和豹不是拖拉機 不像斯大林坦克那樣任何拖拉機工廠都能生產 最大的特點就是焊接式拼裝 焊接式的坦克有一個好處就是模塊化 而斯大林坦克雖然生產容易 鑄造式的質量遠遠不如焊接的好 例如炮塔 一次成型 炮塔的質量就不會全部合格 鑄造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殘余的氣泡在鋼材里
⑨ 哪些汽車公司造過坦克
界上第一輛坦克,就是福特公司的人設計的。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研發之初是由保時捷和亨舍爾同時進行的,後來保時捷的原型車有問題,就沒有批量生產,不過仍然有一輛保時捷的虎式原型機投入過實戰。二戰德國「黑豹」坦克,賓士也造了原型車,不過也沒有被選上。美軍的謝爾曼是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