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賓士e系怎麼解除p檔
如何解鎖P檔鎖死現象
P檔被鎖定,因為停車時,制動踏板在P檔接合後松開。而路面有坡度(或大或小,不同的車輛對坡度的敏感度不同)時,車輛會因自重而輕微向後(向下)滑動。在此過程中,P檔鎖齒的間隙將自動消除。因此,當再次起動時,換檔手柄不能從P位置移開。在這種情況下,不要用力拉變速桿。正確的解鎖方法是
方法:松開剎車踏板,再踩一下,然後試著換擋。如果以上方法1無法解鎖P文件,可以使用。
方法:輕輕轉動方向盤,然後試著換擋。如果以上方法2還是無法解鎖P檔,可以使用。
方法:重新點火,再次踩剎車,然後試著換擋。如果以上方法3還是無法解鎖P檔,可以使用。
方法:打開機罩,斷開電池,然後再次通電。重新點火,再次踩剎車,然後試著換擋。
另外,要避免P檔抱死(尤其是在斜坡上停車時),正確的步驟是:先換入N檔,拉緊手剎,松開制動踏板,稍後再換入P檔(這是為了讓手剎左右向上,防止車輛向後/向下滑動)。
以上是如何解鎖P擋抱死現象的介紹。下面我們來看看自動擋汽車的排擋是怎麼用的。
自動變速器汽車各檔位的使用方法
1.正常行駛時使用D檔。
d檔叫前進檔,也叫驅動檔。自動擋汽車在D檔行駛時,變速箱會根據車速和油門自動切換,所以D檔用於一般道路行駛。這也是私家車友使用最頻繁的檔位,而且比較熟練。
2.使用S檔快速超車。
S- gear 也叫運動裝備。在自動擋汽車轉向S擋的運動模式下,變速箱會自由換擋,讓發動機長時間停留在高速,汽車低速高速行駛,可以獲得較大的加速度。所以爬坡的時候一般用S檔。
3.手動樂趣用M擋。
如果私家車朋友覺得自動擋的感覺已經耗盡,可以換成享受手動擋的快感,換成M擋。m擋是手動模式,也是自動擋車型獨有的。
在M擋,私家車友可以享受手動換擋的樂趣。開車時,主要操作變速桿附近的「」和「-」兩個符號;「」號代表升檔,而「-」號代表降檔。
4.紅燈前用n檔。
在城市道路紅綠燈前等待時,注意將自動擋汽車掛到n檔;因為N擋是空擋,所以在臨時停車時使用(比如等紅燈)。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N擋表示為空擋,但你還是要踩剎車,防止車輛在斜坡上打滑。
5.停車時使用P檔。
私家車友開自動擋車要停車時,要及時把擋位掛到P擋。因為P檔是用機械裝置鎖住車的轉動部分,讓車不能動。同時,拉緊手剎,完全防止汽車移動。
注意:使用P檔前一定要完全停車,否則會損壞自動變速器的機械部分。
6.倒車時,換到R檔。
R擋就是倒車擋,倒車的時候用(這個和手動擋車一樣)。和主要手動擋車的區別在於,不能用半聯動。倒車時要特別注意控制油門踏板,注意使用時間。車還沒有完全停穩,切記不要強行掛到「R」檔,否則會嚴重損壞變速器。
@2019
Ⅱ 11111公里的真實體驗,告訴你BMW 320Li值不值得買
2017年初,媳婦產假結束後繼續投身工作。這時候出現一個小問題,媳婦需要兼顧工作和母乳喂養。雖然家裡已經有一輛車,但由於我的工作性質,也確實無法做到每天都能按時接送媳婦回家。鑒於她公司中午有長達兩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並且交通狀況良好的情況,再購買一輛車的想法也隨之而生了。
由於第一輛車是越野,所以第二輛的購買目標,首先定位在轎車上。
其實在確定好價格、定位之後,車輛的選擇空間其實並不大,就拿30萬左右的B級車來說,無非就是追求運動的就買3系、喜歡奧迪就買A4L 、追求內飾和整車的豪華感就買C級、追求方向盤靈敏輕便的就買英菲尼迪Q50L、考慮低調內斂毛病少的就選雷克薩斯ES200、喜歡凱迪拉克外觀的就買ATS L,其他的無非還有大眾cc、沃爾沃S60L、林肯MKZ之類的可選 。
這個價位的車型,幾乎是一個廠家一個特點,還是非常好選擇的。
不過我購買3系倒不是有運動情節,畢竟飆車漂移啥的已經不適合我這種快30歲(購車時,現在己經超了)的中年男人了,最終敲定320Li有以下原因:
1、保有量
這一點是我個人非常看重的一方面。因為不比一線城市, 汽車 的保有量會直接影響車輛後期維護、維修的價格和方便程度。
2、車輛外觀和空間
其實當時ATS L是極具性價比的,優惠完後裸車價格大概在不到23萬,但我實在是不喜歡這個外觀,所以還是作罷了。而之前的城市越野,後排空間也有點緊張。所以考慮到內部空間,320Li還是非常理想的。
3、價格
經過上面兩條,其實很多車型已經被排除了,剩下基本只剩BBA了。
2017年初,奧迪A4L剛出新款,雖然配置不錯,但很多配置(如B&O音響、換擋撥片之類的)在我看來意義並不大,價格有一點虛高。而賓士c200,我特別喜歡它的內飾,但其他方面的不足和最後算下來要36萬左右的價格還是讓我望而卻步了。
4、試乘試駕
試乘試駕是購車最重要的一環,建議大家購車前一定要多乘多試多感覺。
就我個人來看,這三款車試乘的感覺區別並不大,因為後排空間都有一定保障,所以乘坐的舒適感也差不多。不會很難受,但也達不到天籟「移動沙發」的感覺。另外奧迪4s店試駕的小姑娘太瘋狂了,把我媳婦都甩暈車了。
但試駕的區別還是有的,就2017年時這三款車來看,320Li給我的試駕感覺是最好的,變速箱響應靈敏,動力和操控都最好。而c200整體偏軟,並且非常意外的,避震和噪音控制的很一般。A4L的試駕車是一輛頂配的四驅,動力當然相對強一些,但整體來說只算是中規中矩。
綜合這些原因,最後選擇了性價比較高的320Li。後期看了一個38號車評中心對於320Li和C200的對比分析,感覺自己還是選對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搜來看看。
拍照留念
品牌文化:
徵文居然需要寫品牌文化 。其實我對於BMW的品牌倒沒有什麼執念,畢竟也不是賓利、勞斯萊斯,離真正的豪華品牌還是有很大距離的。近年來X1價格的下調,多款相對低價車型的發布,也說明BMW走的一樣是更加親民化的路線。或許再過幾年,BMW也會和豐田本田之類的合資品牌一樣,落入更多像我一般的尋常百姓家吧 。
廢話說了好多,來,正式看看這款車到底怎麼樣吧 另外,本身我不太喜歡車也不愛研究車,所以有說錯說漏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多包涵。
一、外觀
▼我選則的是最常見的礦石白(這名字起得),銀色我覺得有些老氣。和普通車漆的白色有些不同,BMW的白湊上去細看會有一點珠光,和賓士的白色類似。車身尺寸為4753*1811*1455,直觀的看上去,還是比較「長」的。
▼「臉」也比較長
▼家族式的前臉和進氣格柵
▼採用了B48B20C的發動機,排量2.0T,最大馬力184,倆排氣筒 。
▼大燈,還是非常帥的,看眉毛有點英氣勃勃的感覺
▼前後標配LED大燈,這個大燈,嗯比較貴,後面再說我為啥會知道 。
▼亮度還是非常高的,用來懟遠光狗效果不錯
▼PP,華晨寶馬沒摳掉 電動後備箱也沒選裝,咱力大無「窮」不需要電動 。
▼另一個方向,話說不同年的同款車尾燈有區別嗎 ?
▼2017款沒有16寸以下的輪胎了,起步就是17寸。
▼輪胎還是倍耐力 Cinturato P7防爆胎,沒有備胎的配置,防爆胎在漏氣的情況下還可以在80KM/h以下行駛。
▼這里我吐槽一下,提車回來不到一周,四個軲轆的氣門芯蓋一次性被小區里的人全擰走了(瞅瞅這點出息)
後來我從淘寶買了8個,計劃備著還夠他們再擰一次,結果用到現在沒丟。本來是黑色的,後來漆全掉沒了,成了黃銅色 。
▼後視鏡,帶電動折疊、後視鏡加熱、記憶什麼的,倒車時候會向下稍微轉一點,還是挺人性化的。
▼隱藏式的行車記錄儀。
二、車內電控設備
▼先看多功能方向盤,說是多功能,其實還真沒啥功能,比起大賓士「手無需離開方向盤即可操控車輛」的理念,這個方向盤還是比較原始的。有城市限速(不是定速巡航)、接聽電話、音量控制之類的按鍵。和常規的車一樣,兩個控制桿,左側是燈光,右側是雨刷器,別的啥也沒有。
方向盤本身是真皮包的,但有點偏細,我嫌手感不好所以又買了一個方向盤套,吸汗又防滑,9.9包郵喲 。
▼再看一下廣受好評的經典設計,媒體控制面板。實際確實很好用,可以在開車時輕松盲操作,高配還可以在中間的圓圈上手寫,相當方便。
▼「雞腿」電子排擋,這個評價也很好,不過我實際用起來好像沒發現有什麼特別過人之處 。
▼這里的按鍵有一點3系運動血統的體現,最上面的按鍵是可以關閉ABS系統的,中間兩個用於切換模式,下方的用於開關雷達。
320Li共有3個模式,運動、平衡、經濟。顧名思義,就是不同模式有著不同動力表現。
我個人一般都使用平衡模式,運動模式太瘋、經濟模式偏軟,平衡模式下剛好適合我的開車習慣。
▼手剎
沒看錯,就是物理手剎。BBA中,只有3系使用的是物理手剎,還是為了延續運動血統,畢竟電子手剎怎麼漂移?
▼中控台、出風口、自動空調等等,北方地區,我裝了座椅加熱 。中間的1-8的數字可以存儲電台啊聯系人之類的,反正我從來沒用過。
▼屏幕,車出廠不帶導航,所以屏幕是6.5英寸的小屏。我對這個毫無要求,開車就是開車,想 娛樂 不如回家看投影 。
▼內置的功能也非常簡單,沒有什麼花哨的東西。
▼自動燈光控制。
▼駕駛位常規的對所有車窗和電動後視鏡進行控制
▼一鍵點火,不過我的版本並沒有一鍵進入,加裝一套好幾千 上面的 (A)OFF,是用於開關自動啟動的。
自動啟停剛開始還是非常不習慣的,尤其是有時候剛停下就綠燈的情況,剛熄火又打著,既損耗發動機又費油。後來習慣了還行,在不想它熄火的時候就先減速把方向盤打180°再把剎車踩死就行了。
▼副駕位置
▼因為有後空調,所以扶手箱很淺,打開之後基本什麼也放不下。
▼AUX 介面和 USB介面都隱藏在扶手箱內,USB介面可以和iphone連接,好像用起來會舒適很多,平時也不用,就插個U盤放點歌曲聽。
▼後空調和點煙器
▼老闆座的位置(後排右側)有調節前排座椅的按鈕,我家的老闆目前還在坐安全座椅的階段,暫時還用不上哈
▼後排車門童鎖的開關,為啥說這個呢,因為我前幾天剛翻說明書才找到 。
三、內飾
3系內飾一向是讓大家詬病的點 ,經過我這一年多的實際體驗,我告訴大家,如果再有人說3系的內飾不行,你可以......嗯,默默忍受,不要反駁,不要說話 。3系內飾之粗糙,真是令人發指,讓我一樣樣的說。
▼先說說這個鋼琴烤漆,這個漆面,極、其、不、耐、劃!
看看,就一年的工夫,媒體控制這邊的漆面都劃成啥樣了。並且劃傷這個漆面不需要任何高硬度的東西,即便是洗車小哥拿布子擦擦都能擦出劃痕
▼再說說儀表盤......廠家你是認真的嗎
▼晚上會變成這樣...
(不知道說啥好)
▼車門、中控台都採用了這種仿皮的材質進行包裹,扶手的位置還可以,相對來說比較軟,中控台包得很硬,看起來有點的廉價感。
▼其他的還可以接受,排擋前是煙灰缸、水杯架、點煙器
▼上面的蓋子可以開合,合上就是這樣。塑料的質感還可以
▼後排車門上也有個盒子,理論上應該是放垃圾的,但是實用性基本為0。我一般常年在車內備一把雨傘 。
▼車頂顏色官方叫「威尼托米色」 反正大概就是這么一個sai,後排的燈光可以調節照射角度。
▼前排的頂燈不能調,上面還有SOS按鍵、電動天窗調節的按鈕。
▼每個位置都有化妝鏡,燈光和鏡子聯動,打開鏡子燈亮,關了燈就滅了。
▼車內還有一些氛圍燈,比如說後排腳下。
▼開門之後,車門下也有燈光,有人會改成帶標志的投影燈,我懶得弄 。
▼打開車門的位置是這樣,怕踩可以買不銹鋼的迎賓踏板什麼的
▼買車送了一套腳墊,容易臟,不過湊合就這么用了
四、座椅
▼先說駕駛位的座椅吧。說實話我懷疑是不是廠家故意把座椅設計得這么不舒服的 。頸部沒支撐、腰部沒支撐,開長途基本只能靠頭枕和腰枕。
▼電動座椅,可以存儲兩組位置的數據,方便切換不同的司機,這個還是很方便的。
▼後排老闆座留給家裡最大的領導 。
▼標配 ISOFIX介面
▼以及LATCH介面
▼後排座椅也不是太舒服,座椅本體偏短,腰部支撐也不好。
另外還有一個照片拍不出來的問題,就是座椅的氣味。標配是超纖皮,也不知道是車內飾還是座椅還是都有,總之我2月份出廠的車,在我晾了差不多一年才基本聞不到味兒了,一年中除非冷或是熱的受不了了才開空調,其他情況全部開窗晾味 ,這也有點太誇張了。
五、空間
▼得益於 4753*1811*1455的尺寸,並且由於設計不同的原因,320Li是BBA中車內空間最大的。坐在後排座椅看前面,會有一種比較遠的感覺,整體空間還是非常滿意的。
▼由於320Li是前置後驅,後排中間的位置因為傳動軸的存在,會凸起一塊。坐三個人的時候,中間的人會有一些不舒服。
▼還是這張圖,在前後乘坐人員都在1米75左右身高的情況下,坐後排的人誇張一點說甚至能翹個二郎腿
並且橫向的距離也比較寬,3個稍胖的人坐一排也不會覺得擠。不過座椅稍短,坐著的舒適度不算高。
▼不過雖然是防爆胎,沒有備胎的情況下後備箱的空間依然不是很大,感覺比A4L要小,放不了多少東西。
六、關於4S店及售後
這里我又要吐槽了 4S店的部分員工,實在是太不專業了 ,主要體現在這么幾點:
1、銷售搞不清楚標配帶不帶抬頭顯示,開始的時候告訴我是帶的,後期又說不帶,加一套要將近1萬;
2、安裝配件的師傅完全是在瞎裝,說是因為怕燒保險,將行車記錄儀接在了車輛的常供電上。直接體現在車輛經常提示電瓶漏電故障不說,有一次我三個星期沒有開車,電瓶的電耗的一干二凈,後來打客服報了道路救援;
3、道路救援慢的要死,在市區和4S相距大概10公里的位置,用了3個多小時才到。
我覺得我個人的駕駛習慣還是不錯的,在實際4年多的駕駛時間里,沒有剮蹭過別的車一次,也沒有任何違章情況。但是開這輛車時, 在2017年8月左右被一輛出租剮蹭了一下,右前方有輕微的劃傷,看著不太嚴重,但是去了4S店後拆開定損,發現LED大燈被擠裂了一點點,然後更換大燈、噴漆,在對計程車的定損費用有折扣的情況下,定了18000多元的損 ,修起來是真的貴啊。
▼還有是停在路邊的停車位上,被人蹭完之後他跑了 ,附近也沒有監控,因為買車時辦理的大客戶套餐里有一次免費的噴漆,所以到現在還沒修,打算到年底再沒人蹭就去噴上 。虧得有這個,大概了解了一下,鈑金噴漆一件的費用在3000左右。
大客戶中帶有一次保養,以我一年一萬多的開車里程,一年保養一次足矣,4S店正常小保養大概1000多元吧。
七、操控及總體感受
玄學的部分來咯 。說說開這款車一年多來的感覺吧(寶馬你現在充值還來得及 )。
1、 2.0T的發動機、184匹的馬力、調校完善的8檔變速箱、7.9s的百公里加速,這樣的水平已經超過我平時對車輛動力的需求 。實際情況來看,在日常的起步、高低速情況下超車的能力,都非常強,這款車在我開的過程中,無論是什麼情況都沒有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甚至日常平路開車中轉速連3000都踩不上去動力就已經足夠了。作為一輛車最核心的因素,320Li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駕駛的感覺(除了座椅舒適度)還是很棒的。
2、這輛車開起來的感覺比較穩健,在通過減速帶時感覺車輛的避震效果很好,並且給人一種車輛非常結實完整的穩定感,不像有些車感覺很鬆散。
3、綜合油耗不錯,開啟自動啟停,加95#夏天油耗在9個左右,冬天在9.5左右,上高速在7個左右。
4、在我一年多的駕駛中,320Li情理之中的沒有出現過一次大小故障,看後續的表現怎麼樣吧。
5、底盤較普通的轎車還要低一些,一年來我不慎磕了N次底盤,尤其是從越野剛換過來的時候 。
6、前後雷達都不是非常靈敏,經常快撞住了才出長「嘀」的聲音 ,導致我倒車必須非常小心才行。
總之,BMW 320Li就是一款優點、缺點都很明顯的車,有著出色的動力和操控性能,有著不錯的空間和穩定性,但同時也有著糟糕的內飾和難受的座椅。畢竟這個價位的車,還不足以面面俱到,在中國 汽車 市場普遍價格偏高的情況中,這個價位和這輛車整體的表現,我覺得品牌所起到的增值部分並不算太高,在市場的大環境下,算是一輛性能與價格能相匹配的車型。但至於具體的推薦,我還是建議各位確定意向後,去將所有符合的車型都試乘試駕之後再考慮購買 ,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嘛。
Ⅲ 記人生中的第一輛車,賓士C級改款 C 260 L
前言提車已經8個月了,前前後後一直在處理各種瑣事,沒辦法靜下心來把心中一些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直到一位志同道合老哥提了2020款325Li,三周後就寫了篇質量很高的用車感受,並發給我看的時候,我才覺得自己也該寫點文字來記錄一下。畢竟自己也是極度愛車的人,恰逢C260L又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輛車,算是研究生畢業之際老爹送的一份大禮,歡喜之情溢於言表,於是遲到這么久寫下了這篇流水賬。選車經歷選車的過程整整持續了半年(由於依然在上學,所以遲遲沒有下手),而真正意義上的的抉擇時間是畢業後的一個月,預算35w左右,所以選擇的面也不是很廣,加之自己對德系車比較感興趣(當然像Lexus這樣外形極具吸引力的車就不提了,不過要入的話肯定加價到沒朋友,看看錢包。。。),進入視野的當然是德系三甲BBA。[A4L]初中的時候看到A4L可以說是我的夢想之車,鬼魅的頭燈,修長的車身線條,高於同級競品科技感的營造,可以說對我這個顏值控+科技粉的殺傷力是極大的。但這么些年的改款,霸氣是霸氣了,但總覺得少了些優雅的味道。而且真正坐進去感受一下內飾的話,現在並不能打動我了,所以就直接pass了。[325Li]每個男人都繞不過一台三系,正值換代G28,怎麼可能少的了考慮這台新的巴伐利亞發動機。自己也是學車輛工程的,F35的操控誰能不愛,但前面說了自己是個顏值控,那代的內飾真的實力勸退,看到新三系的內飾可以說立馬動了心,一直等著。但是遲遲不發售,而且一公布售價,曜夜版的價格又沒有一分優惠,辦下地都得40w了,告辭告辭。[C260L]重點來了,考慮一大堆之後,就把目光鎖定到賓士身上了。從設計層面來說,賓士的造型一直是最符合我審美的車款,加之內飾完勝同級別轎車,讓我也是十分動心,就是改款後的這1.5T+48V輕混……這回不打算在家當鍵盤車神了,直接往4s店裡殺。看車一天的時間,約了個兄弟,帶上媳婦,一口氣跑了4家4s。一大早就到了恆信馳星,上來就直奔C260,當時展廳放的一輛白色標軸和紅色長軸。看到實車才發現,原來這代的設計語言,放在長軸版上顯得更和諧,於是乎就還是決定上長軸了(雖然標軸的方向盤更好看)。說實話,我個人更喜歡立標版的C,可能更符合賓士在我心中的調性,而且顯得更加沉穩一些,不過媳婦說那車我這年紀來開顯得太老成,而且自己的氣場也壓不住(其實是感覺C壓不住立標,至少得到E……)。紅色並不是我喜歡的顏色,所以當時還沒有很驚艷的感覺,於是跟銷售說我喜歡深色系的,而且不喜歡那種大眾化的顏色。銷售立馬帶我到車庫,說有輛水硅釩鈣石藍的現車,在裝氛圍燈,於是屁顛屁顛的去瞅瞅。一到工作間看到實車之後,就感覺被擊中了一樣,沒有寶石藍那種亮眼,偏普蘭的色澤在燈光下顯得特別深邃又大氣,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顏色。
以狗子幸福的表情先暫結個尾吧!
Ⅳ 怎樣拆裝賓士V3暖風電機
一、暖風裝置的拆卸與安裝 (適用190種款型汽車)(1)放掉冷卻系統中的冷卻液。(2)拆下控制板。(3)分離暖風裝置左側的電纜固定件,並拆下導線接線柱上的螺釘。(4)撥開鼓風電機後面的導線連接器。(5)拆開真空管和暖風控制裝置後面的照明燈導線。(6)在發動機的下面、缸蓋後面的暖風裝置供水管的下方放置一個容器。(7)拆開缸蓋後面的暖風裝置供水管。(8)拆開節溫器殼上的暖風裝置回水軟管,把腳踏泵軟管插進暖風裝置的回水管中,把供水管的冷卻液壓進容器中,並把暖風裝置中殘留冷卻液吹出。(9)拆下兩個連接螺栓,然後分離開迴流管。(10)拔出暖風裝置上的迴流管下面的右空氣管。(11)拆下另一側的兩個螺栓並分離開法蘭接頭上的供水管。(12)拔出暖風裝置左側的供水管下面的空氣管。(13)拆出防火牆左側的供水管固定架。(14)松開供水管支架下面安裝支架螺母。(15)松開迴流管下面的右安裝支架螺母。(16)按圖16-1所示,卸下暖風裝置頂部的兩個安裝螺母。(17)拆開鼓風機電機開關的控制導線。(18)拆開暖風裝置側面的主風門片上的控制導線。(19)從安裝螺柱上分離開暖風裝置,然後向上提起並從車上拆出暖風裝置。(20)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但要注意,在連接鼓風機控制導線時,要先把導線接到開關上,再把開關移到「MAX」位置,把控制線頭接到主風門片臂上,打開主風門片並達到頂部,然後使外拉線定位;一切工作結束後,按規定加入冷卻液。[TOP]二、暖風水箱的拆卸與安裝(190款型)(1)按上述要求和步驟拆出暖風裝置。(2)拆下暖風裝置空氣入口上的螺燈。(3)小心地撬開暖風裝置的全部固定夾。(4)壓出左、右除水氣風門片臂聯動機構。(5)後推左除水氣風門片鎖。(6)抽出左、有除水氣噴口接頭墊。(7)按離左、右臂上混合氣體風門片連桿。(8)從球窩中撬出左、右混合氣風門片連桿球頭。(9)把暖風裝置分離成兩半,拆下混合氣體風門片。(10)拆下暖風水箱框固定螺釘,拆下框架並取出水箱。(11)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TOP]三、暖風鼓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190款型暖風鼓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拆下氣壓室上方的空氣進口罩。(2)拆下水箱閥上的真空軟管。(3)拆下鼓風機電機罩上箭頭所指的兩個螺釘。(4)把橡膠密封條提離內防火牆,然後拆下兩個固定螺釘。(5)向上向前移動防火牆,然後拆下鼓風機電機罩。(6)拆下導線連接件,然後拆開電機導線連接器。(7)拆下鼓風機電機的固定螺栓,然後從殼體中取出電機。(8)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2.240D、230、280、280C和300D暖風鼓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拆下暖風裝置箱。(2)卸下三個固定螺釘。(3)稍微拉出鼓風機,然後拆開導線插頭,並拆出鼓風機。(4)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為了防止漏氣,在安裝時要使用三個新螺釘和新墊圈。3.280E、280CE、300CD和300TD款型暖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從儀錶板的下右側拆下蓋板。(2)從鼓風機電機上拆下導線插頭。(3)拆下觸點板螺釘,提起觸點板,然後拆開與串聯電阻相接的導線。(4)卸下鼓風機電機法蘭固定螺栓,然後提離鼓風機電機。(5)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4.280S、280SE、300SD、450SE、450SEL和6.9款型鼓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拆開防火牆上的串聯電阻插頭。(2)拆下固定螺栓,然後拆下串聯電阻。(3)拆下空氣入口格柵,再把手套箱拆卸下來。(4)從儀錶板的下右側拆下蓋板。(5)拆下中央空氣管道與右側環狀噴口間的軟管。(6)拆下線夾,然後拆開搖臂上控制線。(7)卸下兩個螺母,然後拆下鼓風機電機。(8)通過防火牆上的空氣管道把連接線導進水箱中。(9)把鼓風機電機插入殼體中,再把固定螺母擰上,然後把電機推向左方。(10)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5.380SL、380SLC、450SL和450SLC款型鼓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拆下外蓋板的八個固定螺釘,然後拆下蓋在電機上的板件。(2)從防火牆上的串聯電阻拔下導線插頭。(3)拆下固定螺栓,然後卸下串聯電阻。(4)擰下鼓風機電機的四個固定螺母,然後提出電機。(5)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需要注意的是,橡膠密封條不能損壞,否則必須更換。6.300SD、380SE、380SEL、380SEC、500SEL和500SEC款型鼓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拆下儀錶板右下側的蓋板。(2)從鼓風機電機上拆下蓋板,然後拆開兩針腳插頭。(3)拆下鼓風機電機法蘭的固定螺栓,然後拆出電機。(4)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7.190D和190E款型鼓風機電機的拆卸與安裝(1)把發動機機蓋打開90°,然後拆下雨刮臂。(2)拆下防火壁上的空氣進口罩的固定夾。(3)從罩上取下橡膠密封條,然後拆下固定螺釘;從下風擋調整條滑出進口罩並把它拆下。(4)從暖風水箱拆開真空軟管。(5)卸下暖風水箱蓋固定螺釘。(6)從除霜器強迫通風的發動機側抽出橡膠然後拆下固定螺釘,並抽出鼓風機電機罩。(7)解開連接導線的連接帶,然後拆開插頭。(8)拆下安裝螺栓,然後拆下鼓風機電機。(9)按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
Ⅳ 全新一代賓士S級:外觀有爭議,科技感無敵
有可能,這是賓士史上最具爭議的一代S級。自其諜照以及渲染圖一亮相,就引起了全世界網友的巨大議論。主要觀點基本都是:新車外觀失去了賓士S級應有的氣質。的確,那時我也是有種很別扭的感覺,不過當看到真正的實車照片時,我的觀點倒是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嗯,這車看起來還不錯嘛!
無論喜歡與否,全新一代賓士S級都再次為豪華大型車豎立了新的標桿。外觀的改變或許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這樣的爭議必定會越來越低,甚至還能成為經典。至於車內的科技配置,未來寶馬7系和奧迪A8也有得追趕了。
還有一點我很好奇,那些對全新S級嗤之以鼻的人有多少能買得起這款車?而S級的潛在客戶對這款車又是什麼看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