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CPK偏小,CP大怎麼做居中處理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
Cp&Cpk&Pp&Ppk&Cm&Cmk Cp:過程能力,僅適用於統計穩定過程,是過程在受控狀態下的實際加工能力,不考慮過程的偏移,是過程固有變差(僅由於普通原因產生的變差)的6σ范圍,式中σ通常用R-bar/d2或者s-bar/c4來估計。所以過程能力是用過程在受控狀態下短期數據計算的。因此又將過程能力稱為「短期過程能力」,實際中常將短期省略。這個指數只是針對雙邊公差而計算的,對於單邊公差沒有意義。計算公式Cp=(USL-LSL)/6σ.Cpk:過程能力指數,是在過程有偏移情況下的過程能力,前提是要過程穩定且數據是正態分布,而且數據應該在25組以上(建議最少不要低於20組,數據組越少風險越大),只考慮過程受普通原因的影響。因為過程只受到普通原因變差影響是理想狀態下的,從長期來說過程總會受到各種特殊原因的影響,所以又被稱為短期過程能力,也叫潛在過程能力。Cpk通過CPU或CPL的最小值來計算,計算公式CPU=(USL-X-bar)/3σ和CPL=(X-bar-LSL)/3σPp:過程性能,是過程長期運行的實際加工能力,過程總變差(由子組內和子組間二種變差所引起的變化,如果過程處於不受控狀態,過程總變差將包括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的6σ范圍,式中σ通常用樣本的標准差s來估計。此時不考慮過程是否受控。因此過程性能也稱長期過程能力,也叫性能指數。計算公式Pp=(USL-LSL)/6sPpk:過程性能指數,因為計算不需要過程穩定(因為在計算公式中已經考慮了普通和特殊兩種原因的影響),所以在PPAP手冊中要求在產品進行試生產過程不穩定時(此時過程受兩種原因影響)用Ppk衡量過程能力,要求Ppk>=1.67才能進入量產階段,所以又把Ppk稱為初期能力指數。Ppk通過PPU或PPL的最小值來計算,計算公式PPU=(USL-X-bar)/3s和PPL=(X-bar-LSL)/3s很多公司由於對過程能力的一知半解,往往只要求計算Cpk的指數來衡量過程能力是否足夠,事實上進入正常生產後應該通過Cp\Cpk\Ppk三個指數之間的差別來判斷過程是否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是管理上還是技術上有問題,當Cp>1.33表明過程變差比較小,此時還要看Cpk,當Cp和Cpk相差很大時表明過程有較大的偏移,需要做居中處理,再比較Cpk和Ppk,如果兩者相差不大表明受特殊因素的影響小,如果兩者相差很大表明受特殊因素的影響很大,特殊因素的影響往往比較容易找到。如果Cp值本身就很小那說明過程受普通因素的變差影響大,此時若想提升過程能力往往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高的決策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所以即使有時候Cpk值很高( 比如大於2) ,如果其與Cp\Ppk相差較大的話還是需要對過程進行改進。如果Cpk比Ppk 大很多往往一種可能是過程並沒有受控,控制圖上有異常點的出現,計算人員錯用了結論。Cm\Cmk:設備能力指數,單純的用來衡量設備的能力情況,計算公式與Cp\Cpk相同,不同的是在進行樣本採集時要求在穩定的過程下固定除設備外的其他條件(在汽車行業應用較多)。Ⅱ 如何改,才能將cpk數值改到1.0到1.3之間
很簡單的,只要你明白CPK的定義及公式,就很好來調整你的數據使CPK值處於你想要的區間。
像你的上圖中的CPK值為0.70處於C等級,是要對製程加以改善的。由於上面數據的Ca 已達到了A等級故數據的平均值已經很好了。所以必須調整數據組中最大的數據及最小的數據,縮小二者之間的差值。逐步加以調整就可以使CPK值達到1.0到1.3之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