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賓士公司
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創立於1926年,創始人是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它的前身是1886年成立的賓士汽車廠和戴姆勒汽車廠。1926年兩廠合並後,叫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現在,賓士汽車公司除以高質量、高性能豪華汽車聞名外,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客車和重型載重汽車的生產廠家。
它是世界上資格最老的廠家,也是經營風格始終如一的廠家。
1894年賓士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汽油機公共汽車,戴姆勒公司則在1896年製造出第一輛汽油載重汽車。一戰後福特車充斥市場,為了生存,1926年兩家公司合並為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產品統一命名為梅塞德斯-賓士。
從1926年至今,公司不追求汽車產量的擴大,而只追求生產出高質量、高性能的高級別汽車產品。在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中,賓士公司產量最小,不到100萬輛,但它的利潤和銷售額卻名列前五名。賓士的最低級別汽車售價也有1.5萬美元以上,而豪華汽車則在10萬美元以上,中間車型也在4萬美元左右。在香港市場,一輛賓士500SL汽車,售價高達165萬港幣。
賓士的載重汽車、專用汽車、大客車品種繁多,僅載重汽車一種,就有110多種基本型,賓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車生產廠家,其全輪驅動3850AS載重汽車最大功率可達368千瓦,拖載能力達220噸,1984年賓士公司投放市場的6.5噸至11噸新型載重汽車,採用空氣制動、伺服轉向器、電子防剎車抱死裝置,使各大載重汽車公司為這震動。
進入90年代賓士公司生產效率低、價格過於昂貴的弱點日漸顯現,加之賓士最大的海外市場美國認為賓士式樣過於正統、保守,無法吸引追求時髦的人。為重塑形象,1995年推出賓士E 系列車,這是賓士最大膽的一次改動,體現了既勇於創新又保持傳統的一貫風格。同時賓士公司壓縮零部件采購成本、縮短新車型開發周期,有效降低了產品成本,使公司保持了德國最大、世界第4的位置。
賓士公司在國內有6個子公司,國外有23個子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設有聯絡處、銷售點以及裝配廠。本世紀8 0年代,賓士公司和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合作,向中國轉讓賓士重型汽車的生產技術。現在,北方工業公司已經投入批量生產。
賓士公司總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雇員總數為18.5萬人。年產汽車60萬輛。小汽車新產品有賓士W124 、賓士R129、賓士W126四大系列。其中W126系列的560SEC和R129系列的500SL都是十分受歡迎的超豪華汽車。
1998年,與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合並成「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
車系小知識:C級車(中檔轎、跑車);E級車(高檔轎、跑車);S 級(豪華轎、跑車);G 型車(越野車)
② 賓士技術公司「終止」與北汽合資 北汽德奔巨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③ 賓士也深陷「排放門」,母公司戴姆勒將賠償200多億,壓力更大了
此前大眾因「排放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近兩年也頻頻因為巨額的罰單被推上新聞頭條。據悉目前大眾因「排放門」事件損失約2450億人民幣。而這還遠遠未結束,據大眾汽車方面預計,由「排放門」導致的損失將持續至2021年。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新車的品質也在上市之初就遭到質疑。在去年10月份,戴姆勒集團表示,因差速器螺栓可能存在缺陷,將召回新款賓士EQC電動汽車,據統計此次召回計劃所涉及的車輛共計1700輛。另外,由於LG化學公司的電池短缺,也對賓士EQC的產能造成影響,這也就嚴重製約了其後期的市場表現。
盡管,戴姆勒也在加速在中國市場電動化的步伐,在此前發布了48V輕混全新賓士E級和全新的PHEV車型,但是特斯拉等競爭對手也在不斷發力,而留給戴姆勒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
(本文由文武車道新媒體工作室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文武車道,本文作者:和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④ 賓士母公司將裁員3萬人,為求自保這么做可取嗎
今年是尤為特殊的一年,隨著新冠疫情的到來對各行各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進出口業的損失特別嚴重,比如車市、冷鮮食品、服裝等等。
這種全球范圍的大裁員與其說自保,不如說是一種防患於未然。在現在的科技環境下,傳統的燃油車已經慢慢退出市場的舞台,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成了汽車行業的新方向,從傳統汽車到新型汽車的轉變是艱巨的,需要的研發基金更是巨大,特別是像賓士這種著名大車企,還要做出品牌特色,質量上乘,需要的資金更是多,在這種情況下,賓士才會以裁員的形式來節省資金以更好促進新型汽車的發展。
⑤ 賓士退出北汽技術公司,北汽自主的「好日子」到頭了
近日,筆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梅賽德斯-賓士旗下的梅賽德斯-賓士技術集團(MBtechGroup)已正式「退出」與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汽)合資建立的北汽德奔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北汽德奔)。
長期來看,沒了賓士技術的加持,北汽的自主技術又難以被消費者認可,可以斷定其高端產品已經沒有了研發和換殼的基礎,實在難以帶來質的飛躍。那麼「向上」的夢想怎麼辦?或許北汽不得不放一放BEIJING這個高端自主品牌「向上」溢價的機會,也許北汽新能源還能再救北汽一次。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二戰後賓士公司如何復甦
二戰後的艱難復甦
1949年,賓士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戰爭中耗費的元氣,公司開始復甦,並在漢諾威技術出**易會上推出了戰後第一款新車170s。接著沒有過多長時間,賓士公司又一鼓作氣推出了延續車型170d。值得肯定的是,170D是一款成功的車型,自它1949年春季問世以來,其狂熱愛好者的數量一直在不斷增長。
170D車型
1951年,賓士公司在第一屆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上推出了擁有全新引擎(6缸,頂置凸輪軸)的220車型。同時還推出了當時德國最大、時速最高的量產車300。這種車很快便成為了政客和富商們的最愛。這且,這兩款車也為賓士日後旗下最豪華車系S級,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20系列車型
同年6月15日,賓士公司董事會作出一項重大決定:賓士將重返賽車領域。在這項決定的影響下,富有傳奇色彩的SL級雙門跑車系列中的第一款車型——300SL——作為賽車誕生了。
賓士公司的戰後騰飛
1953年8月,賓士公司第一款三廂轎車180(公司內部稱為w-120)正式發布。 作為170型的換代繼任者,180定位於中型尺寸豪華轎車(現今E級車的定位)。與170型相比,它在更加趨向於當時戰後的設計風格的前提下,還採用了當時創新的浮筒狀外形設計,所以大眾根據其流暢的外形,稱之為「Pontoon」(譯為平底船,浮橋,浮筒,浮碼頭),而在德語中它被拼寫為「Ponton」。
1954年,賓士公司相繼推出了N多款新車型,3月份,賓士公司推出了全新220系列,219和220S系列車型,其中裝配6缸發動機的220a出自W 187(內部編號)底盤系列。
從那以後直到1959年的8月份,在這5年半的生產期間內,梅賽德斯-賓士共生產了111035輛採用浮筒型車身的6缸轎車。就嚴格的設計觀點而言,浮筒型車身也是後繼車型以及此後所生產其他梅賽德斯-賓士轎車的特點。然而,在如今的汽車術語中,「浮筒型梅賽德斯」是專指最初一代的車型。
1954年2月,SL系列的兩款概念車:300sl coupe和190sl同時亮相於紐約國際賽車展(迄今為止也是美國最重要的汽車展之一)。正如賓士公司在此之前的意料,300SL及其小兄弟190SL自推出後就受到汽車愛好者的狂熱推崇,而工程師們亦在爭分奪秒地將概念車轉為量產車型。
190SL車型,在現代審美的眼光看,這個車型的外形設計依然堪稱優美至極
值得一提的是,賓士公司在這款帶有傳奇色彩的跑車300SL上率先使用了汽油噴射裝置。從而成為了淘汰傳統化油器的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