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朝皇帝姓什麼
西里爾:Боржигин
元代譯為孛兒只斤氏
穆麟德:Borjigit
鮑培轉寫:Borǰigin
孛兒只斤、博爾濟錦、博爾濟吉特,讀音作bó ér jì jǐn(ㄅㄛˊ ㄦˊ ㄐㄧˋ ㄐㄧㄣˇ)。孛兒只斤,博爾濟吉特、博爾濟吉忒、博爾濟錦、孛兒只斤、孛兒吉德、孛兒吉根、孛兒吉濟錦、博羅特、布兒赤金、孛爾吉,包爾積金,包侕赤金等。
清代譯為博爾濟吉特氏,此即成吉思汗的後裔。博爾濟吉特源於突厥語,意謂灰眼睛的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規定只有本家的嫡系後裔,才有繼承蒙古大汗及留在蒙古本部的資格,後世便稱作黃金血胤或者黃金氏族。博爾濟吉特氏於蒙古科爾沁一脈源於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
在清朝時期,因後宮中有許多後妃皆出自此家族,使得博爾濟吉特氏成為一個很顯赫的家族,尤其是在清朝初年的崇德五宮,皆出自此家族。
下表謹列出所有姓博爾濟吉特氏的後妃:
清太祖:壽康太妃。
清太宗:孝端文皇後、孝庄文皇後、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太宗側妃。
清世祖:世祖廢後、孝惠章皇後、淑惠妃、恭靖妃、端順妃。
清高宗:多貴人。
清宣宗:孝靜成皇後。
蒙兀國由蒙古人合不勒所建。五代十國及北宋時期,中國北方由契丹人的遼朝統治,蒙古各部落(原名室韋)也受其控制。1125年,金朝滅遼,並大舉南下,攻克宋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參見靖康之恥);然後繼續揮兵南下,直搗臨安。南方戰事緊急,金軍雖然捷報頻傳,卻也無暇北顧。於是蒙古草原上的孛兒只斤部落酋長合不勒趁機脫離遼朝自立,拓土開疆,威勢日盛,附近各族於是在1127年推舉他為蒙古部長,遂稱「合不勒汗」。
不久,金太宗完顏晟宣召他入朝,席間合不勒汗酒醉失態,冒犯龍顏,自此便與金廷構隙。合不勒汗回國後,金使前來誘他投降,他一怒殺死來使,整兵抗金。金廷先遣胡沙虎往討,大敗而還。適逢金太宗逝世,熙宗即位。合不勒汗起兵連寇金邊,陸續攻取了金朝的西平、河北等二十七團寨。金朝既而又遣名將兀術出征蒙古,兩年未分勝負,於1148年與合不勒汗議和,割二十七團寨,歲給衣食,並冊封合不勒為「蒙兀國王」。
合不勒死後,王位傳於堂弟俺巴孩。金廷由於內部虛弱,急切地想要削弱蒙古人的力量,遂決定在蒙古與塔塔兒兩部落之間構隙。時塔塔兒部落的一個巫醫療死蒙兀部落一親眷,被俺巴孩族人斬首。塔塔兒人興兵復仇,戰敗,遂佯裝乞和,借機擄走了俺巴孩父子數人。為發泄怨氣,塔塔兒人竟將俺巴孩釘在木驢上遊街,最後俺巴孩慘死。兩族從此結下恩怨。
爾後,王位由合不勒的另一個兒子忽圖剌繼承。其後是也速該,他在1170年或1171年赴塔塔兒的一次宴會中中毒身亡,他的兒子鐵木真逃亡,蒙兀國滅亡。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乞顏部族,一說源於姬姓軒轅氏,出自蒙古族尼倫奇雅特·古孛爾只斤·乞顏部(亦稱乞彥、奇渥溫),屬於以部落、部族名稱為氏。關於乞顏氏的遠源,一說為白狄,一說為拓跋氏,而拓跋氏即為黃帝軒轅氏的北支後裔。遠古蒙古族人的圖騰為「孛兒貼赤那」,形象示為蒼狼,亦可能為孛兒只斤氏的姓氏起源,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孛兒只斤氏的始祖是蒙古族孛端察爾,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概被稱為「尼倫」(黃金家族)。發展到合布勒汗的孫子耶速該巴特爾時,起用孛兒只斤,他自稱孛兒只斤·奇雅特(藍眼睛的奇雅特人)。依照血統,成吉思汗應該是奇雅特氏人,其祖輩是該氏族的族長。所以自成吉思汗始,奇雅特就以高貴和偉大而聞名於世,並且凌駕於其他各部之上。史籍《元史》上稱為:「奇渥溫氏」,也是正確的。
孛兒只斤氏在古突厥語中意為「棕色眼睛的人」,即現代蒙古語中棕色有兩種說法:東部方言叫boro字面上翻譯的話就是棕色;而西部方言上把棕色說成huhe,字面上翻譯的話是藍,但實際上還是指棕色;而不懂西部方言的人翻譯孛兒只斤氏的時候出現了藍眼睛的錯誤。實際上孛兒只斤氏即是棕色眼睛的意思。非傳說中的藍眼睛。所謂鐵木真藍眼睛是翻譯錯誤;漢姓為鮑、寶、包、孛、鐵、余、博、奇、羅、波等諸氏。孛,一字二音。《新華字典》中僅有書面讀音為bèi。因為「孛兒只斤」在姓氏用語中之「孛」是音譯,故只用口頭讀音為bó。在漢語中,文白異讀現象在方言中較普遍,現代漢語中也有,但不是很多。《新華字典》中只注了文字讀音bèi,卻未能指出口語讀音bó,是不全面的。如「孛兒只斤」的另一譯音為「博爾濟錦」,在清朝時期從滿語漢譯音為「博爾濟吉特」。分布在全國各地,有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皆世代相傳至今,其漢化姓氏多為鮑氏、寶氏、包氏、孛氏、鐵氏、余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等諸氏。
孛兒只斤氏族人皆尊奉孛端察爾、也速該巴特爾為得姓始祖。
奇渥溫·孛端察爾、奇渥溫·也速該巴特爾。孛端察爾是成吉思汗的上十代先祖。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了札兒兀惕部落的一名女俘札兒赤兀惕·阿當罕·兀良合真氏,從此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因各有名號,概被稱為「尼倫」。 到屯必乃的兒子合布勒汗時,才復用古老的奇雅特稱號,其子孫被稱為奇雅特氏。發展到合布勒汗的孫子也速該巴特爾時,起用孛兒只斤,他自稱孛兒只斤·奇雅特。奇雅特氏是蒙古部的古老姓氏,孛兒只斤·奇雅特是其分支。孛兒只斤氏後裔皆尊孛端察爾為得姓始祖。
蒙古族有一個始祖母阿蘭,據記載阿蘭與丈夫生了兩個兒子,在丈夫死後又生了三個兒子。阿蘭說三個小兒子是她與一個黃白色的神人的後代,是上天的兒子。從此之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屬於其中的一支孛兒只斤氏,除此之外,還有主兒乞氏、泰赤烏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於這個家族,所以被稱為「黃金家族」。
乞顏部落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古東胡,出自古代蒙古部落先民東胡乞顏部,屬於以歷史事件仿生為氏。
乞顏是蒙古姓氏中最古老姓氏,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乞顏氏,也作奇顏氏、怯特氏、奇渥溫氏、乞雅惕氏、其莫額德氏、其木德氏等,都是由乞顏氏部族分衍的氏族名稱。
乞顏部落,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源出古東胡族,屬於蒙古族始祖。隨著部落人口的不斷增加,乞顏部逐漸分衍出多個分支氏族。新增加的氏族名稱又成為其氏族成員的血緣標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核心族人仍保持以「乞顏」為姓氏,蒙古乞顏部落世代居住在罕難河和不兒罕山地區。
乞顏,有時也稱做「乞雅惕」。在蒙古語中,「惕」是詞尾復數附加成分,表示眾多的意思,在蒙古語詞彙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為復數。
有的乞顏部落人還自稱為其莫額德氏,
乞顏部落,是蒙古族最原始的部落,其後產生了號稱「黃金家族」的孛兒只斤氏。
歷史上的蒙古乞顏部有許多分支家族,而真正屬於「黃金家族」的只有幾個姓氏,即主兒乞氏、泰赤烏氏、孛兒只斤氏等等。自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後,始稱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蒙古秘史》中有段記載:「孛端察兒為孛兒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又放在「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以後,才單用孛兒只斤為單獨的姓氏,以顯尊貴。
孛兒只斤氏,亦稱為博爾濟吉特氏,漢姓多為 鮑氏 、包氏、寶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吉氏等。
泰赤烏氏,漢姓多為戴氏、泰氏、赤氏、池氏、烏氏等。
主兒乞氏,漢姓多為朱氏、周氏、康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等。
在蒙古語中,「其莫額」是聲音或信息之意,後專門被這些東胡族人指作天鵝的鳴叫聲。因此,有的人在承認自己是「乞雅惕」的同時,又自稱為「其莫額德」,以示天鵝之聲拯救了自己。「其莫額德」一稱,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或「其木德」,皆為蒙古族姓氏。乞顏氏族人的漢姓多是以諧音漢字所改的單字漢姓,主要有齊氏、祁氏、陳氏、秦氏、顏氏、吳氏、烏氏、鄔氏等。乞顏部族,是蒙古族最原始的部族,其後產生了號稱「黃金家族」的孛兒只斤氏。歷史上的蒙古乞顏部有許多分支家族,而真正屬於「黃金家族」的只有三個姓氏,即主兒乞氏、泰赤烏氏、孛兒只斤氏。自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後,始稱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蒙古秘史》中有段記載:「孛端察兒為孛兒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又放在「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以後,才單用孛兒只斤為單獨的姓氏,以顯尊貴。孛兒只斤氏,亦稱為博爾濟吉特氏,漢姓多為鮑氏、包氏、寶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吉氏等。泰赤烏氏,漢姓多為戴氏、泰氏、赤氏、池氏、烏氏等。主兒乞氏,漢姓多為朱氏、周氏、康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等。而更加古老的乞顏氏,其族人的漢姓多是以諧音漢字所改的單字漢姓,主要有顏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吳氏、烏氏、鄔氏等。
到了金、元時期,多有黨項族、女真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稱乞顏氏,或稱恰特氏、怯特氏,滿語為Kiyat Hala或Ciyat Hala,即乞顏氏的異讀,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武威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奇氏。
遼國及北宋時期,在蒙古高原上分布著幾個強大的游牧部落,如蒙古、塔塔兒、篾兒乞等,其中最強盛的、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部落集團,是漠北中部的克烈部和西部的乃蠻部。蒙古各部貴族為了搶奪草原、財產和奴隸,相互間展開了長期的、激烈的部落戰爭。
在金國及南宋初期,在蒙古諸部戰爭中,蒙古乞顏氏貴族組成了貴族聯盟。據《蒙古秘史》記載:乞顏氏貴族第五世祖、第四世叔祖曾為遼國屬部官令穩、詳穩,曾祖合不勒汗及其弟咸補海汗、伯祖父忽圖刺汗都做過蒙古部主。合不勒汗被乞顏氏貴族推舉為第一位汗,「統轄丁全部蒙古」。合不勒汗及其繼任者俺巴孩汗、忽圖剌汗,都曾與東面的塔塔兒部、北面的篾兒乞部以及金朝進行過多年的戰爭。忽圖剌汗死後,蒙古部落聯盟分裂為泰亦赤兀惕部和乞顏部兩大部族。當時蒙古乞顏部的孛兒只斤氏族貴族首領是也速該。也速該,有巴阿禿兒的稱號,是一個有實力的蒙古貴族。
宋乾道五年,也速該·把阿禿兒帶著九歲的孛兒只斤·鐵木真到弘吉刺部求婚。弘吉刺貴族特薛禪把女兒孛兒帖許給了孛兒只斤鐵木真。當也速該·把阿禿兒返回時,在途中被塔塔兒部族人用毒酒害死。之後,其子孛兒只斤·鐵木真在克烈部首領王罕·脫里和札只剌惕部(扎答蘭氏)首領札木合的援助下,打敗了前來襲擊的篾兒乞人,奪回了眾多部眾,力量逐漸壯大。
宋淳熙十六年,孛兒只斤·鐵木真二十八歲,被乞顏氏貴族推舉為可汗,成為蒙古乞顏部的首領。孛兒只斤·鐵木真從部落屬民及奴僕中選拔出自己的親信,組成「那可兒」(蒙語意為護衛軍),這支以「那可兒」為核心的隊伍,成為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軍事力量的核心基礎。孛兒只斤·鐵木真部族的逐漸強大,危及到了扎答蘭·札木合的霸主地位,於是他聯合泰赤烏等部,合兵三萬人,以扎答蘭·札木合部族人劫掠孛兒只斤·鐵木真馬群時被射死為導火線,向孛兒只斤·鐵木真發起了進攻。孛兒只斤·鐵木真將自己的部眾三萬人組成十三翼,應戰於答蘭版朱思之野。結果,由於力量懸殊,孛兒只斤·鐵木真戰敗,為保存實力退至斡難河的哲列捏山峽,扼險而守。此戰史稱「十三翼之戰」。扎答蘭·札木合雖然取得勝利,但其所屬部落首領益惡札木合橫暴,而孛兒只斤·鐵木真對部眾多施仁義,關懷籠絡,故歸心於孛兒只斤·鐵木真。於是術赤台、畏答兒、晃豁壇、速勒都思等族人紛紛來附。此後,孛兒只斤·鐵木真力量進一步壯大。
宋慶元二年,從屬於金國的塔塔兒部叛金,金國遣丞相完顏襄率軍征討。孛兒只斤·鐵木真借機聯合克烈部王汗,以「為父親報仇」的名義,率軍在斡里匝河上游擊潰了塔塔兒部,使塔塔兒部從此一蹶不振。此戰之後,金國政權授孛兒只斤·鐵木真糾軍統領之職,使他可以用金王朝屬官名義號令蒙古部眾。宋慶元六年,孛兒只斤·鐵木真與王汗會合,於薩里川大敗泰赤烏與蔑兒乞聯軍,首領塔兒忽台等被殺,沆忽阿忽等遁入巴兒忽真隘。
宋嘉泰元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又在呼倫貝爾海剌爾河支流帖尼河之野,擊敗以扎答蘭·札木合為首的塔塔兒、弘吉剌、合答斤等十一部聯軍,史稱「帖尼河之戰」。
宋嘉泰二年,孛兒只斤·鐵木真與王汗聯軍又在闊亦田最終擊敗了扎答蘭·札木合同乃蠻、泰赤烏、塔塔兒、蔑兒乞等聯軍,取得了闊亦田之戰的勝利。接著招降了呼倫貝爾一帶的弘吉剌惕等部。至此,西起斡難河上流,東至大興安嶺以西的蒙古高原,都被鐵木真控制了。從此,孛兒只斤·鐵木真在爭奪汗權之戰中,他的領袖地位已成定局,少數不服從他的人如扎答蘭·札木合,根本就不能立足,只好帶著少數部屬,離開駐牧地,往依王汗。在第一階段中,扎答蘭·札木合勢力的衰敗,孛兒只斤·鐵木真汗權地位的鞏固,在蒙古草原上形成了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鐵木真、克烈部王汗、乃蠻部太陽汗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來克烈部首領王汗在扎答蘭·札木合的挑撥下,與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矛盾日益加深。
宋嘉泰三年,王汗率大軍與鐵木真戰於合蘭真,孛兒只斤·鐵木真因寡不敵眾而敗,但敗而不餒,不久,又重整軍馬,乘敵不備突襲包圍了王汗的窩魯朵城營地。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終於攻滅了強大的克烈部。接著,孛兒只斤·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次年,大會於帖蔑延客額兒商議伐乃蠻部。王汗的覆滅,使太陽汗大為震恐,他急忙糾集被孛兒只斤·鐵木真擊潰的札木合殘部及泰赤烏、蔑兒乞等部殘余勢力,共同進攻孛兒只斤·鐵木真。
宋嘉泰四年春季,孛兒只斤·鐵木真親率大軍西進,太陽汗亦領兵東進,兩軍決戰於蒙古中部的杭海嶺察乞兒馬兀惕,戰爭的結果是太陽罕受傷被擒,不久死去,乃蠻聯軍大敗。孛兒只斤·鐵木真攻滅乃蠻南部太陽罕部後,乘勝追擊太陽罕之子屈出律、札木合、蔑兒乞惕。殘余的蒙古部貴族的勢力和蔑兒乞三部之餘眾相繼被征服,一直與孛兒只斤·鐵木真為敵的扎答蘭·札木合亦被俘,隨從縛送其至孛兒只斤·鐵木真面前,被賜以自盡;很快,漠南汪古部首領遣使獻降,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也向孛兒只斤·鐵木真投降。此後,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戰進入第二階段。其主要戰役有:宋嘉泰三年的合蘭真沙陀、折折運都山之戰,宋嘉泰四年的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等。
宋開禧二年春,孛兒只斤·鐵木真又率蒙古鐵騎越過阿勒台山,進入乃蠻北部的兀魯黑塔黑地區。其部不欲魯汗正獵於豁黑兀孫河上,不意孛兒只斤·鐵木真率大軍突至,被擒,乃蠻北部亦亡。屈出律無所依,與脫黑脫阿西逃入額爾的失河。至此,孛兒只斤·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之後,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蒙古貴族官長大會,蒙古四十八部、七十二姓全部統一在大蒙古汗國的旗下,孛兒只斤·鐵木真被蒙古各部推舉為成吉思汗。源於蒙古乞顏部族第十三代首領的成吉思汗在宋淳熙六年~宋嘉泰二年所發動的統一蒙古各部之戰,在中國戰爭史乃至世界戰爭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戰爭中充分顯示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成吉思汗在戰略上藐視一切敵人,注重分清敵友,近交遠攻,力避樹敵過多;並重視掌握敵情,以作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時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敵人,達到各個殲滅;在戰術上機動靈活,慣於實施遠程奇襲,速戰速決,或者佯退誘殲,在運動戰中殲滅敵軍;這一時期所創建的「魚鱗戰術」,成為戰爭指揮藝術的優秀遺產。成吉思汗的卓越軍事才能,還表現在超凡的軍事組織能力,統御天才,知人善任,恩威並濟等諸方面。最終創建了疆界遼闊的大元帝國的孛兒只斤·忽必烈,尊孛兒只斤·鐵木真為元太祖。
Ⅱ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出自哪裡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出自宋代釋志璇的《偈五首》,全詩如下:
詩名《偈五首》
作者:宋代釋志璇
聲色頭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禪。
荊棘林內翻身,雪刃叢中游戲。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釋義:
在聲色犬馬的場合里睡覺,在虎狼群里靜坐念經;
在布滿尖刺的荊棘叢里翻身打滾,在冰天雪地里游戲;
竹影照在石階上,風輕輕吹動,酷似竹影在掃階上之塵,而灰塵依然故我,是不會動的。
月亮被映到了潭底或苕水之中,卻不在水面留下痕跡。一幅無心禪畫就這樣靜靜展示在眼前。
(2)雪地賓士嘉泰在哪裡擴展閱讀:
《偈五首》共有五首,這是其中之一,都是宋代釋志璇所作,講述禪意,另外四首分別為:
(一)
休去,歇去,
一切萬年去,寒灰枯木去,
古廟里香爐去,一條白練去。
釋義:
停止一切動作行為,也停止一切思考
持守一念而萬年不動,不存絲毫之情感。
去除執著,一如散盡古廟之香灰,一切皆能分明瞭然,而無任何疑滯塵垢,猶如一匹純凈無染之白絹。
(二)
不休去,不歇去,
業識忙忙去,七顛八倒去,
十字街頭鬧浩浩地聲色里坐卧去,
三家村裡盈衢寒路荊棘里游戲去,
刀山劍樹劈腹剜心鑊湯爐炭皮穿骨爛去。
釋義:
不舍棄世俗之心,不捨得放下功名利祿,
日日為功名利祿忙忙碌碌,東奔西走,
沉迷於聲色犬馬的熱鬧里,
在荊棘叢里游戲,
最終落得個身心俱損的下場。
(三)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衲僧失卻鼻孔。
是風動,是幡動,分明是個漆桶。
兩段不同,眼暗耳聾。
澗水如藍碧,山花似火紅。
釋義:
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已經領悟了道理,
是風在動,是幡在動,還蒙蔽在黑暗中,
這是不同的,眼暗耳聾身心衰朽
看不到碧藍的澗水和火紅的山花。
(四)
瘦竹長松滴翠香,流風疏月度炎涼。
不知誰住原西寺,每日鍾聲送夕陽。
釋義:
勁瘦的竹子翠綠翠綠的,散發清香,月明星稀,晚風送來清涼,
不知道是哪個人住在原西寺,每天在夕陽西下時敲響鍾聲。
Ⅲ 長春中石化加油站都在哪個位置
北航加油站 北航加油站 部油城加油站
部油城加油站 長白加油站 長白加油站
長城加油站 長城加油站 長春石油經銷中心二道加油站
長春石油經銷中心二道加油站 長春市凱旋路加油站 長春市凱旋路加油站
長春市凱旋路眾城連鎖加油站 長春市凱旋路眾城連鎖加油站 長春市小城子街中國石油加油站
長春市小城子街中國石油加油站 長春輸油站 長春輸油站
長春一汽四環平安加油站 長春一汽四環平安加油站 長大加油站
長大加油站 長江石油加油站 長江石油加油站
大經路中國石油加油站 大經路中國石油加油站 電力加油站
電力加油站 東環城路東環加油站 東環城路東環加油站
東環城路加氣站 東環城路加氣站 東環城路加油站
東環城路加油站 東新路中國石油加油站 東新路中國石油加油站
航空加油站 航空加油站 鴻榮加油站
鴻榮加油站 紅馬加油站 紅馬加油站
華興加油站 華興加油站 華興加油站(長沈路)
華興加油站(長沈路) 惠工石油加油站 惠工石油加油站
霍林河加油站 霍林河加油站 吉財加油站
吉財加油站 吉財加油站皓月大路站 吉財加油站皓月大路站
吉長南線,長吉加油站 吉長南線,長吉加油站 吉達加油站
吉達加油站 吉達加油站(長沈路) 吉達加油站(長沈路)
吉林省石油公司加油站 吉林省石油公司加油站 吉林油吉龍加油站
吉林油吉龍加油站 吉林油田吉龍加油站 吉林油田吉龍加油站
吉龍加油站 吉龍加油站 吉興加油站
吉興加油站 嘉泰加油站 嘉泰加油站
加油站 加油站 加油站
加油站(長吉高速) 加油站(長吉高速) 加油站(東環城路)
加油站(東環城路) 加油站(東山路) 加油站(東山路)
加油站(繁榮路) 加油站(繁榮路) 加油站(和平大街)
加油站(和平大街) 加油站(和平大街與景陽大街交匯處) 加油站(和平大街與景陽大街交匯處)
加油站(吉長南線) 加油站(吉長南線) 加油站(凱旋路)
加油站(凱旋路) 加油站(啟工胡同) 加油站(啟工胡同)
加油站(青年路) 加油站(青年路) 加油站(信陽街)
加油站(信陽街) 加油站(洋浦大街) 加油站(洋浦大街)
加油站(遠達大街) 加油站(遠達大街) 加油站(遼寧路加油站)
加油站(遼寧路加油站) 加油站(幸福二路與人民大街交匯) 加油站(幸福二路與人民大街交匯)
交運加油站 交運加油站 軍廠加油站
軍廠加油站 軍車加油站 軍車加油站
開運街加油站 開運街加油站 凱旋加油站
凱旋加油站 凱旋路中國石油加油站 凱旋路中國石油加油站
寬城區亞泰北大街上台加油站 寬城區亞泰北大街上台加油站 寬城區一匡街沈聯加油站
寬城區一匡街沈聯加油站 寬平加油站 寬平加油站
黎明加油站 黎明加油站 臨河街吉盛加油站
臨河街吉盛加油站 嶺東油氣站 嶺東油氣站
綠鑫加油站 綠鑫加油站 孟家加油站
孟家加油站 南嶺油氣站 南嶺油氣站
普陽街加油站 普陽街加油站 前進廣場加油站
前進廣場加油站 青年路加油站 青年路加油站
青年路加油站 熱電加油站 熱電加油站
人民大街加油站 人民大街加油站 榮達加油站
榮達加油站 商儲加油站 商儲加油站
沈後遠征加油站 沈後遠征加油站 石油公司加油站
石油公司加油站 石油管道長春輸油分公司垂楊輸油站 石油管道長春輸油分公司垂楊輸油站
台北大街中國石化加油站 台北大街中國石化加油站 泰來街加油站
泰來街加油站 太空加油站 太空加油站
天守加油站 天守加油站 西安大路加油站
西安大路加油站 西廣場加油站 西廣場加油站
西環加油站 西環加油站 西環石油加油站
西環石油加油站 欣珊環加油站 欣珊環加油站
信陽街加油站 信陽街加油站 興業加油站
興業加油站 亞泰北大街加油站 亞泰北大街加油站
亞泰加油站 亞泰加油站 延安加油站
延安加油站 陽光石油加油站 陽光石油加油站
一汽加油站(賓士路) 一汽加油站(賓士路) 一汽貿易總公司加油站
一汽貿易總公司加油站 伊通河加油站 伊通河加油站
迎賓加油站 迎賓加油站 園林加油站
園林加油站 遠達加油站 遠達加油站
運輸加油站 運輸加油站 正陽加油站
正陽加油站 中國石化(金川街加油站) 中國石化(金川街加油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東環路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東環路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遠達街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遠達街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正陽街分站 中國石化加油站正陽街分站 中國石化衛星加油站
中國石化衛星加油站 中國石油 中國石油
中國石油(長春大街分店) 中國石油(長春大街分店) 中國石油(深圳街加油站)
中國石油(深圳街加油站) 中國石油長沈路加油站 中國石油長沈路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 中國石油加油站(東環城路)
中國石油加油站(東環城路) 中國石油加油站(和平大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和平大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開運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開運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臨河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臨河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浦東路) 中國石油加油站(浦東路)
中國石油加油站(衛星路) 中國石油加油站(衛星路) 中國石油加油站(祥浦大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祥浦大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亞泰大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亞泰大街)
中國石油加油站(開運街與撫松路交匯處) 中國石油加油站(開運街與撫松路交匯處) 中國石油加油站(寬城區青年路)
中國石油加油站(寬城區青年路) 中國石油一汽加油站 中國石油一汽加油站
中國石油月壇加油站 中國石油月壇加油站 中國西化加油站
中國西化加油站 中潤連鎖宏源加油站 中潤連鎖宏源加油站
眾誠連鎖衛星加油站 眾誠連鎖衛星加油站 皓月加油站
皓月加油站
Ⅳ 書憤 全文翻譯
《書憤》全文翻譯
年輕時哪裡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里長城來自我期許,到如今鬢發已漸漸變白,盼恢復都城已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原文
書憤
陸游〔宋代〕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注釋
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樓船,指採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邗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發。斑:指黑發中夾雜了白發。
名世:名傳後世。
堪:能夠。
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賞析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陸游。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
Ⅳ 辛棄疾的永遇樂賞析
《永遇樂》寫於開禧元年(1205),這之前,辛棄疾在福建安撫使任上,因政敵的彈劾而被罷官。他先居上饒,後徙鉛山,先後被閑置達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師,並派他出任鎮江知府,這首詞便是在鎮江任上所作。這時宰相韓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來籠絡時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擴大自己的權勢。辛棄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65歲的高齡來到鎮江任職的。鎮江是一個地勢險要的軍事重鎮,他本以為到這里能有所作為,可以積極備戰練兵,積蓄軍事實力,准備北伐。但很快他便發覺了韓侂胄是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則毫無北伐復國之意。於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氣憤!他登上了北固亭時,聯想起歷史上這里的人和事,再回憶自己的經歷,並對照自己的現實處境,更加感到悲憤不平!便以懷古為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盡情地在這首詞中發泄了出來。 詞的上片是緬懷兩位古代英雄。一是寫孫權,作者感慨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侵蝕之後,鎮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這里建都的吳國君主孫權,卻已無處尋得了。當年亭台殿閣之間的流風余韻也都已被歲月洗滌凈盡。二是寫劉裕,傳說當年劉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東晉時,劉裕就是從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亂,又率軍北伐,戰勝鮮卑等軍事力量,掃平中原,建立於南朝劉宋王朝。作者對孫權和劉裕這兩個歷史人物的仰慕,對他們所創立的赫赫戰功的贊揚,其情感是那麼熾熱、強烈,這正說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舊壯心不已的精神、氣概。 下片先是對南朝元嘉年間一段歷史的評議: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出兵北伐,結果是倉皇敗陣,落得個無功而返。有人認為作者寫這段歷史是以古喻今,是針對韓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發的,他主張要有備而戰,反對草率出兵。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一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緊接著,作者的筆鋒開始轉向了自己,他登高遠望時,竟引出了對43年前一段經歷的回憶:在他21歲時,曾經穿越過那戰火紛飛的揚州古道,賓士南下。長江北岸在歷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佔領後建造行宮的地方,後來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廟。那裡也記錄著北宋末年統治者紛紛南逃的恥辱與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卻是祭神賽社,煙火不斷!在這里,作者又是以古諷今,批評人們居然舍棄了被金人佔領的國土,忘記了國恨家仇。這番議論正氣凜然、言語犀利,正是作者愛國真情的體現。寫到這里,作者不禁義憤填膺,他覺得自己來當這個鎮江知府簡直是被捉弄了,當權者哪裡有一星半點要重用自己的誠意!他很羨慕戰國時趙國的老將廉頗,廉頗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國,後來秦軍攻打趙國,趙王想起老將廉頗,曾派人前去探視,看他能否再帶兵出征。而自己呢?雖然雄心不減當年,仍然切望為國效力,但到如今卻連個前來問訊的人都沒有,所以說自己的運氣還不如廉頗。這個結句是作者在嘆息,在呼喊,這是極富個性的、英雄氣十足的嘆息和呼喊!是全詞蒼勁、悲壯的最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