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3T的賓士,一個月能賣5200輛,這是為什麼
平行進口車型由於銷量比較難統計,而且銷量較少,所以暫時並沒有納入統計范疇。幾家歡樂幾家愁,汽車銷量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雖然在售的車型有很多,但是月銷量能夠突破萬台的僅有21款,很多車型且看且珍惜吧,也許明年此時就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買低配吧,豪車板懸,真挺奇葩的,20多萬也就為了沖門面買罪受。買高配吧,有那錢換個別的都不比它差。所以呢,我覺得僅從這兩點來看就不推薦。
汽車這種東西人們最看重的是它的品牌力,第二才是真正的動力表現,能不能解決出行的根本,賓士的品牌做給不差錢的一線購買人群,但是由於這幾年的汽車發展瓶頸顯現,量價齊跌,不得不退出小排量獲取更高的市場表現。
B. 賓士的商務車銷量為什麼一直很慘淡
但與服務普通大眾的乘用車相比,商務車的對象基本都是老闆等更上一層的人物,所以需求就驟然減少。與此同時,在這個領域,還有個更受人歡迎的別克GL8,賓士商務車的市場份額自然被擠壓了。
賓士商務車經銷商們認為這種單向開放開放的模式不公平,市場銷售受到了擠壓,甚至還有倒閉的風險,一家賓士商務車經銷商說到:"商務車本身是小眾車,轎車經銷商拿到經營權是加成,不需要建店成本就可以賣車,可以打價格戰。而不允許我們賣轎車,本身就只有兩款車在賣,虧損的狀態讓我們沒法應對價格戰,這不是要逼死我們嗎?"
C. 賓士GLC跌至32萬起,銷量暴增,為何還要降價7萬
降價主要原因是,清倉國五的車型,外加給改款車型讓路。
這款跨界轎車SUV完美滿足了運動和商務的需求,非常受中國人的歡迎。至於GLC降價的原因,除了市場競爭加劇之外,主要與GLC本身有關。今年8月,GLC迎來了中期改款——2020款賓士GLC加長版。
D. 賓士GLB降至不到23萬仍愁賣,網友:正在為它的\"傲慢\"買單!
寫在最後:
從賓士GLB低迷的銷量中可反映出了一個道理,即便是賓士,如果沒有拿出誠意一味的賺"智商稅",消費者也不會買單。只有在產品力對等的情況下,車企的品牌價值才能體現出來,而賓士GLB搞個偽七座,註定會失敗。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E. 賓士為什麼降價這么多
由於是增值稅下調導致的降價,那麼實際上的價格波動特別小。先說賓士,其中梅賽德斯-AMG車型最高降幅達6.4萬元,梅賽德斯-邁巴赫車型最高降幅為6萬元,梅賽德斯-賓士車型最高降幅4萬元,smart車型最高降幅7000元。
當初特斯拉的降價可謂是突然而至,重點是很多車主才買車幾天就賠了幾十萬,哪怕有錢人也受不了,這完全是有種被愚弄的感覺,所以才造成巨大的反應。而在這方面,傳統車企,尤其是像賓士、寶馬這樣的車企早就有了應對價格波動的套路,不論如何不至於說因為這種情況而對品牌產生影響。
賓士汽車的特點
身為賓士品牌的產品就是GLC的最大優點,賓士品牌的產品都有優秀的豪華性,符合產品定位的性能特點。GLC這款產品突出的是城市使用性能,動力總成提供了高低兩種動力調校,可以滿足消費者對動力性的不同需要。
在懸架調校方面仍然是突出賓士一貫的韌性懸架質感,將城市使用的舒適性能力和彎道控制能力極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安全和舒適配置齊全,乘坐和儲物空間充足,即便是最低配也能實現很高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F. 為什麼賓士寶馬打折越來越狠了
賓士寶馬降價其實也就是打價格戰吧,因為現在汽車行業其實並不好做,所以說必須需要一些方法策略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豪車降價雖然那麼多,但是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可能它的出廠價就是挺低。可能是一種營銷策略吧,你看他降價那麼多可能感覺自己賺了,如果你不打價格戰,那麼汽車會越來越難賣,也就沒有後續的保養維修之類的。降價幅度大,但是其實它的利潤也還是有的。他可以在產品方面做一些手腳,但是其實車子的話一定要買安全的,其實降價的話也和普通車子差不多,所以在買球方面一定要考慮清楚再買。
G. 賓士E為什麼賣不過寶馬5
因為寶馬優惠太大,賓士很少優惠。兩者差價10萬。寶馬品牌價值沒法跟賓士比只能壓低價格沖銷量!
H. 為什麼賓士E2601.5t的48v不好賣
簡單說價高性能低。
賓士E2601.5T48V輕混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啊,但是每個人的感官不一樣,建議自己去實際感受下。
德國人早用這油電系統了。
I. 賓士為什麼賣不過寶馬
最大的原因在於價格問題,賓士旗下車型的售價較寶馬都偏貴一些,而且賓士是出了名的維修保養貴。對於大多消費者來說,買輛寶馬就可以滿足實用及面子上的雙重要求,沒有必要花更多的錢買賓士。
J. 賓士GLS換標產品,少70萬也賣不出,國產車怎麼就高端不起來
而這些需要日積月累的技術底蘊,北汽或者說整個自主品牌都是欠缺的,這也導致了我們抗衡外資品牌沒有那麼深厚的實力做支撐。
寫在最後:
BJ90隻是中國自主品牌的一個縮影,目前咱們還處於一個大而不強的階段,每年的銷量的確很高,但拿得出手的技術還是鳳毛麟角。但高端這條路,一定是要技術底蘊做支撐的,產品力之後才是品牌力,是前者賦能後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