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汽集團目前有哪些合作公司,他們都是合資的嗎
樓上的明顯不對題嘛.
合資企業一般指中外合資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外國合營者可以是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中國合營者目前只限於企業、其他經濟組織,不包括個人和個體企業。經審查機關批准,合營企業是中國法人,受中國法律的管轄和保護。它的組織形式是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合營企業還不能發行股票,而採用股權形式,按合營各方的投資比例分擔盈虧。
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是指企業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而並非兩人或以上投資,主要是國家撥款,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非公司制的經濟組織。不包括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國有獨資公司。
資產的投入主體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就是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雖然是一個組織體,但它只有或主要為國家一個出資人。這不同於合夥、合作企業和一般的公司,也不同於私人獨資企業。國家作為企業出資人,一般並不由最高國家機關(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或中央政府)直接進行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而是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分別由各級有關國家機關或其授權部門,代表國家所有權人負責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
這幾天,我把國內外的汽車集團(主要是轎車和SUV)的資料整理了一下,主要是各個品牌之間的關系,請樓主看看。
首先是國內的:
1)東風汽車集團:
東風標志 東風雪鐵龍 (東風汽車50%,標志雪鐵龍50%)
東風悅達起亞 (東風汽車25%,江蘇悅達25%,起亞汽車 50%)
東風本田 (東風汽車50%,本田汽車50%)
東風有限 (東風汽車50%,日產汽車50%)
東風日產 (東風汽車51%,鄭州輕型19%,日產汽車 30%)
2)第一汽車集團:
一汽轎車 一汽馬自達 (第一汽車25%,一汽轎車50%,馬自達 25%)
一汽大眾 (第一汽車60%,大眾中國10%,德國大眾 20%,奧迪10%)
一汽海馬 (第一汽車49%,海南汽車49%,海南省政 府2%)
一汽夏利 (第一汽車50.98%,天津汽車33.99%)
天津一汽豐田 (第一汽車20%,一汽夏利30%,豐田汽車 40%,豐田投資10%)
一汽豐田銷售 (第一汽車36%,天津一汽豐田25%,豐田 汽車32%,四川豐田5%,長春一汽豐越2%)
四川豐田 (成都一汽50%,豐田汽車45%,豐田通商 5% )
成都一汽
3)廣州汽車集團:
廣州本田 (廣汽集團50%,本田汽車50%)
廣州豐田 (廣汽集團50%,豐田汽車50%)
4)上海汽車集團:
上海大眾 (上汽集團50%,大眾集團50%)
上汽雙龍 (上汽集團51.92%)
上海通用 (上汽集團50%,通用集團50%)
上海通用北盛 (上汽集團25%,上海通用50%,通用中國 15%,通用投資10%)
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集團50.1%,柳州五菱15.9%,通用 中國34%)
上汽製造
5)通用中國集團:
上海通用東岳 (上汽集團25%,上海通用50%,通用中國 25%)
6)北京汽車集團:
北京賓士 (北汽控股50%,戴克集團50%)
北京現代 (北汽集團50%,現代集團50%)
7)南京汽車集團:
南京菲亞特 (南汽集團50%,菲亞特50%)
MG ROVER
8)長安汽車集團:
長安福特 (長安汽車50%,福特汽車50%)
江鈴控股 (長安汽車50%,江鈴集團50%)
長安鈴木 (長安汽車50%,鈴木50%)
9)華晨汽車集團:
華晨寶馬 (華晨金杯40.5%,沈陽市政府9.5%,寶 馬50%)
華晨金杯
10)江鈴汽車集團:
江鈴汽車 (江鈴集團41.03%,福特汽車30%)
11)中航二集團:
昌河汽車集團:昌河鈴木 (昌河集團51%,鈴木汽車39%,岡谷精機 10%)
哈航集團 (三菱技術合作)
12)福建汽車集團:
東南汽車 (福建汽車50%,台灣中華50%,三菱技術 合作)
13)長豐汽車集團:
長豐汽車 (三菱19.5%)
14)台灣裕隆集團:
中華汽車 (裕隆80%,三菱20%)
15)吉利汽車集團:
華普汽車
單獨產業(國有企業):華泰汽車,奇瑞,長城,力帆,中興,比亞迪,江淮,雙環
除單獨產業外全是合資企業!
合資企業前五位: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廣汽。
以上的兩種說法都不對。中國重汽的股份是重汽佔58.55%,沃爾沃佔41.45%。當然是合資企業了。
B. 賓士不跟北汽玩了這只是賓士敲山震虎之計!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博弈繼續,北汽與戴姆勒的「功守道」
好一出「你來我往」的商業大戲。
趕在戴姆勒增持北京賓士股份前,北汽開始行動了。
9月9日,據消息人士稱,北汽計劃通過收購二級市場股票的方式增持戴姆勒集團4.99%的股份,這樣一來其總持股比例將達到9.99%,超越吉利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
雖然,北汽最終收購戴姆勒股份的比例以及公布時間還要等待官方最終確認,但該消息人士表示,收購戴姆勒股份一事已經在進行中了。
對此,北汽相關人士表示「尚不知情」,賓士相關人士則表示「暫未接到此通知」。
明爭暗鬥的局中人
北汽擬增持戴姆勒,戴姆勒欲控股北京賓士?
事實上,早在半個月前,坊間正流傳著一則「戴姆勒欲將北京賓士股比從49%提升至65%」消息。
而戴姆勒對於「動」北京賓士的心思,在業界已是心照不宣,只待官宣。
而吉利的「野心」事實上也是北汽未來的方向。
據悉,北汽將在2025年停售旗下自主品牌燃油車,旗下燃油車的主力品牌紳寶也在逐漸淡出市場,這意味著新能源車型將成為北汽自主品牌未來的增長引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北汽與戴姆勒算是老相識,但15年來除了合資主體北京賓士之外,雙方在其他領域的延展都較為有限。
如今,吉利與戴姆勒在新能源領域頻頻出手,這令北汽危機滿滿。
「事實上,北汽此次搶先一步增持股份,不僅為了北京賓士帶來的利潤,實則也是擔心吉利和戴姆勒合作關系越發加深,丟失了原有的『優有權』。」有業內人士指出。
這是一場簡單的捆綁合作,亦是一場復雜的利益博弈。而股權之爭的背後,只是游戲者們的「各得所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戴姆勒欲重啟增持談判:賓士是我的,北汽請讓一讓
倔強的北汽,貪心的戴姆勒,這對相愛相殺的組合,又將掀起一番明爭暗鬥。
8月26日,有消息稱,戴姆勒准備重新啟動與北汽關於增持北京賓士股權的談判,計劃將其在北京賓士的股比從49%提升至65%。
上述消息顯示,受疫情導致的收入下滑及虧損影響,戴姆勒欲通過增持北京賓士股權,扭轉營收下滑及虧損帶來的雙重壓力。
但這樣躺贏的日子,終究不會長久。隨著對外股權的放開,戴姆勒絕對不會放棄增持北京賓士,唯一不確定的只是時間和增持比例。
「開放股比是一件好事,會倒逼自主品牌自主前進,我們不能躺在合資品牌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前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的話語雖帶著一絲無奈,但卻直擊靶心。
事實上,自主品牌若想在開放的環境下走的更遠,必須學會獨自成長。
這是一場資本間的游戲,也是一次成長的告別,北京賓士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華晨寶馬」,目前還不好說,但為適應新的發展,固有舊格局終將被打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E. 歷史進程中的北京賓士
北京汽車2020年半年報顯示,自主品牌上半年收入不足30億元人民幣,虧損18.35億,而北京賓士的收入高達749億元,毛利潤接近200億人民幣。
因此,北汽不會輕易讓出股權。
同時,姜德義也是一個強勢的管理者。接觸過這位北汽新任一把手的人士對HD汽車商業周刊透露,姜德義注重資本市場,在這方面的處理有其獨到的思路。
另一方面,戴姆勒和北汽集團的交叉持股可能成為新的突破口。
不過,即使北京賓士的股比變動談判真的啟動,戴姆勒和北汽之間也將會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
-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F. 北京汽車說和北京現代和北京賓士是一個公司,是套近乎,抬身價啊還是確有其事啊!
北京現代,北京大奔,北京汽車全都都屬於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
我國國家最新標准《汽車和掛車類型的術語和定義》(GB/T 3730.1—2001)中對汽車有如下定義: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主要用於: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牽引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的車輛;特殊用途。
2018年7月1日起,中國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
G. 北汽集團超越吉利成戴姆勒第一大股東,北汽占的股份比是多少
吉利斥資90億美元收購了梅賽德斯-賓士戴姆勒公司9.7%的股份,成為戴姆勒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戴姆勒股份公司的長期股東和中方合作夥伴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BAIC)12月13日宣布,自2019年起將其在戴姆勒股份公司的股份增至9.98%。從持股份額上已經超過了吉利,成為戴姆勒集團最大的單一股東。Baic在戴姆勒的持股強調了旨在維持梅賽德斯-賓士在中國長期增長的富有成效的夥伴關系。
更大的汽車股份意味著未來將與戴姆勒合作推出全新的車型。如今,戴姆勒ag公司旗下有賓士、精靈、賓士AMG和邁巴赫等車型品牌,旗下有吉利和精靈,北汽已經與賓士建立了合作關系,前期在進一步供股的條件下,北京汽車集團或將在未來推出更多的合作車型,具體有哪些車相信很快會出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H. 北汽官宣德奔棄股「無礙大局」,外資增持股比或現新模式
不可否認的是,北汽在這場合資股比戰中,會全力爭取更多的股權,這也讓外界產生更多的好奇,如果北汽不走華晨和江準的「老路」,是否會打造出一種股比放寬後中外合資的新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未來雙方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一場關於合資股比之爭的暴風雨只會更加猛烈。
文/趙嘉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