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中國造不出高檔車
1:為什麼國產車只造廉價車型,不造高級轎車?
2:為什麼紅旗L5要賣600萬?
以前大街上是進口車和合資車的天下,國產車少的可憐,現在街頭的國產車越來越多,證明國產車崛起了,很多人不解,為什麼中國只生產廉價車型?為什麼不批量生產D級豪車呢?是缺少技術,還是另有原因?
中國現在能造出來航母,難道造不出來豪車?中國能造出來大排量,紅旗L5就是證明,但是在「國際友人」的眼中,大排量不等豪車,貴的不等於好的。
其實中國不缺少技術,缺少生產鏈。國外汽車工業起步較早,汽車生產鏈比較成熟,國內起步較晚,加上國人的偏見,生產出來也沒人買,所以只能生產一些廉價的車。其實豪華車的格局已經形成了,很難打破,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韓國高端車、紅旗L5、大眾輝騰、邁巴赫57和62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是說光有技術就行的。
說到技術,大眾缺技術嗎?蘭博基尼、保時捷、布加迪、奧迪、賓利等都是大眾的,輝騰沒做起來是技術問題嗎?輝騰的透明工廠投資好多好多億,最後連本錢都沒賺回來,邁巴赫57和62也一樣,賓士把看家本領都拿出來了,一樣虧錢,為什麼虧錢?因為買的人少,如果銷量好,怎麼可能停產呢?有技術不代表有銷量,造豪車不是光有技術就行的,何況我們造大排量的技術還不如人家。
中國能造出來自主豪車,關鍵是沒辦法批量生產。紅旗L5不也造出來了嗎,就是價格比較貴,很多人不解,賓利和勞斯萊斯進口到國內和紅旗L5的售價差不多,紅旗L5是國產車,為什麼賣那麼貴呢?
L5銷售量小,分攤成本高,所以貴。上圖是2018年「大型轎車」在國內的銷售排行榜,就不說國際市場了,就說國內吧,紅旗L5和韓系高端車根本進不了前10名,第十名古斯特2018年在國內賣370輛,賓利慕尚和勞斯萊斯幻影10名開外,假如一條豪華車生產線投入100億,這100億包括研發和各種費用,假如是100億,一年賣2萬輛和賣200輛分攤的成本是不一樣的,賣的多每輛車分攤的成本就低,賺的錢繼續開發下一代車型,這是良性循環,賣200輛的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怎麼開發下一代車型?如果要持續開發,就必須解決生存問題,虧錢就要靠賺錢的車來輸血,而且還要有輸血的價值。
國外有成熟的產品線,人家的產品線投資100億,早就賺回來了,生存的好才能發展好。早年賓利和勞斯萊斯的銷量太小,自己不能養活自己,最後被人收購,現在的賓利也是虧錢的,每賣一輛就虧2萬歐元,背靠大樹好乘涼,即便是虧錢也不怕,大眾可以用家用轎車和B級轎車給賓利輸血,投資研發的費用可以分攤到家用車上,然後技術共享,同平台開發,把損失降到最小。
國產車要想挑戰高端車,必須先把低端車型變成暢銷車,把中級車變成暢銷車,才有機會挑戰中高級和高級車。
② 為什麼中國造不出像德國那麼好的汽車難道中國的汽車業那麼查
又是個山寨流.
這種不知其所以然的仿製就是所謂山寨.
其實人類對很多東西的掌握還不是那麼精準和定量化的.
尤其反應在製造業上.
很多產品很好沒問題,
有一種固定的工藝方法.這種不斷累積起來的工藝方法就是技術.
這是一種經驗的沉澱,
很多隻是一些統計.
技術不同於科學,
科學有時很難,但夠聰明的人,
用公式還是能解決和攻克的.
技術不是那麼高深,
其中道理很多都沒法用有公式化的總結,
所以時間積累很關鍵.
而且即便掌握工藝方法,
但換一個產地,
用同級別的材料替換了下,
例如:
同種鋼號,不同鋼廠的了,
就有可能有新的問題了.
所以,
汽車工業是需要很多相關的行業相互配合一起提升的.
國內很多企業就是象你說的那樣在造車,
但就算克隆了一輛寶馬或賓士也賣不到他們的價,
反而成本也不見得低,
更別說某些關鍵部件根本連克隆的能力都還沒.
③ 賓士寶馬這類好車,為何中國造不出來發動機是關鍵嗎
一是中國人從技術積貧的中國企業發展之初,就沒有給予過支持,中國企業從一開始就缺乏研發資金投入。是人都知道,研發資金是非常巨大的,並且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往往要多方投入,才會實現一些突破。突破是在積少成多地積累的,所以投入最忌憚就是資金不以為繼,一兩年是不行的,甚至有些關鍵技術十年都不行。長期的投入需要多大的資金!再說,中國起步之初,因為技術粗糙,企業產品的利潤是相當低的,積累研發資金是多麼的艱難!但就這么個稀少的利潤,中國人都不給自己人,中國人的支持幾乎都給了倭奴車系,而倭奴車系因為各種原因,利潤是相當高的,所以它們的研發資金從來不缺。這方面來看,買倭系車的中國人貢獻了天大的力量。所以買倭系車的中國人沒有資格拿中國車的質量說事,你沒有過一分錢的支持。你們應該質疑的是,你對倭系車貢獻這么大,為什麼它們不將你當人看,倭系車召回不就是不將你當人?
二為,中國近百年因倭奴等外強侵之故,全面倒退,國力還比不上清光緒,國家何談發展?何談技術和經濟?近百年的國之不國,民不聊生,怎樣發展技術?而倭奴,所有有些歷史知識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它們的技術積累己經多少年?中國真正可享受到的太平發展才多少年?忽視這些的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再加上中國技術受封鎖,崇洋媚外等因素,要進步更難。
所以,買倭系車的中國人,選擇性失明的吹倭中國人,你們的罪孽真的深重了,還敢大言不慚,無視事實繼續貶損中國。
中國人的技術雖然只有三十來年的發展,也並不像你們說的那樣差的,雖然沒有你們的支持,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也是不凡的。你不失明的話,可看看中國的軍工技術。中國的軍工技術有很多不僅是世界先進的,還有很多領先世界的。中國的飛機發動機即使在第四代也是將近成熟的(你不要說山寨,在高端技術上,你山寨看看?沒有技術參照下,如何山寨。無知的人才說中國軍工是山寨),何談汽車發動機這樣的,只是因為技術解凍、機密等需要,不可能落在民企民技上面來。再過十年,軍工技術的大批解凍,中國技術將全面開花、超 越。從現在再加上十年時間,中國的技術發展也就四十來年吧,而倭奴技術發展了多少年?積累了多少年?到時你崇倭派再對比下。說你們就是目光短淺之輩,還真高抬了你們。
聲明,我本人開的是德國車.
④ 美國為什麼造不出像賓士這樣的世界頂級汽車品牌
這和美國汽車文化有關,他們喜歡那種大空間大排量的車,不拘小節比較喜歡自由的生活理念有關。而德國人對事物的態度和對製造工藝質量的追求成就了像 大眾奧迪這樣經典的德系車,
而日本小人的細膩對汽車的內飾和工藝,以及亞洲人的勤儉節約給了很好的詮釋,身材小,排量低,內飾新穎。
而韓系車就是一個串種的車系,都找到自個的影子了。那就是日本和歐洲的兒子
而我們的車是有多爛就多爛。能省就省,能蒙就蒙,就是便宜。
其實不是美國產不出來,是他的理念和需求決定的,現有的汽車製造資源都已劃分開了。美國都有頂尖的航天技術了,還造不出一輛汽車嗎?
⑤ 為什麼我們中國自己創造不出賓士,寶馬那樣國際著名汽車品牌
企業宣傳投資了十個億研發一個零件,結果到了研發部門只有兩個億了,研發部門為了返點返利購買了一套價值只有幾千萬的設備,眼巴巴的看著這集幾千萬也幹不成什麼名堂,就乾脆招標給了一個私人企業,這企業的項目負責人本著錢讓自己家人賺的道理,就外包給了親戚家干兒子的XX科技公司,XX科技公司就是包皮公司,沒有研發能力,所以XX公司就以援助當地教育的名義給了某大學幾百萬捐款,然後大學校長就給了幾十萬給一個教授,讓他搞定,教授就拿了其中幾萬塊錢把這個項目交給了幾個大學生團隊小組,做畢業考試任務,完不成不準畢業。眼看著交差的日子到了,這幾個大學生逼急了,就淘寶了某合資或者進口車的部件,改了改就交了上去,後來大街上就是各種「借鑒」的國產車
⑥ 為什麼中國造不出像諸如德國品牌賓士寶馬奧迪等等的汽車
最根本的原因在中國的裝備製造業太落後,造汽車的設備都是依靠進口,而進口的生產設備又是比較落後或者在國外淘汰下來的生產線,高精度和高效率的刀具也基本全是進口的,命脈把握在人家手裡。我們單位也替MAG代工過發動機的機床底座,可是最終產品精度超過設計圖紙的三倍不止(寬2.5米x長6米x高1米的范圍內,平面度0.02,垂直度0.01,幾十個定位銷孔的位置度0.012)。
國內對質量的控制和嚴謹性又不如國外,特別是裝配工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相關甚大,所以嘍,中國的汽車始終造不好。發動機可以說是體現汽車質量重要標志。結構相同的同一款發動機,國內和國外生產比較
主要差別:配件的材料,配件加工精度
次要差別:裝配精度
往往同樣結構的發動機,進口發動機功率大,油耗小,故障率低,可靠性高。
國產的相反。
現在國內合資企業的管理和裝配都抓上來了,但是材料問題和配件加工精度問題是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
⑦ 國產車為什麼沒有賓士寶馬這樣的豪車
賓士汽車已經發展了快120年了,而我國也只不過30多年,技術的積累是在是太少了,但現在能夠開發出二十幾萬的車已經不錯了,雖然比亞迪唐的345戰略結晶可以買到45萬,但品牌價值仍舊與賓士寶馬相距甚遠。就一句話,技術積累不夠。
⑧ 奧迪為什麼造不出賓士 G 級那樣的越野車
賓士G誕生於1973年左右,主要是軍方市場。有市場需求,又有生產能力的賓士,順利出品了小眾的G級;
而在1970年左右,奧迪的前身 剛被大眾重組成為現在四個圈的奧迪,能不能生存下去都還是個問題。等到後來奧迪緩過來後,再想再入這個小眾的市場,那就難了。
⑨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造不出汽車
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首先中國缺少汽車專業的人才,其次國家對自主企業關注不夠,導致自主研發能力不足,過多的依靠外國合資企業,從而促使中國汽車企業發展的停滯。
⑩ 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就不能生產出像賓士寶馬那樣的經典車型出來特別是奇瑞的車型太丑了。
一個汽車品牌必須經過若干年的磨練 才能造就出好品質,但是像國產車謝謝世界車壇中的「小小輩」,剛入行才三四年的都有 他們的技術還不夠成熟 設計理念也不能越上國際前線 由於沒有掌握好技術,像比亞迪 長安之類 做工很差,設計沒有對駕駛者和乘坐者考慮充分 所以乘坐不舒適 一些自主研發的發動機 變速器 技術太差 導致這是不平穩 路況反應差 操縱性差等等 即使搭載了所謂國際著名車廠的發動機 變速器 也處理得不是很好 不能將其的優點發揮充分 至於外觀,我也不知道奇瑞的設計師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