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汽車晶元短缺會影響多久
一旦晶元告急,將直接影響汽車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ECO(智能發動機控制系統)兩大模塊無法生產。而這兩個模塊基本上是乘用車領域的標配項目。此外,國內車企搭載的這兩個模塊主要是由大陸和博世公司代工。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晶元問題只會發生電子消費品領域。比如,華為手指於美國,其麒麟高端晶元停產成為絕唱。但是沒想到的是,汽車行業也會「中招兒」。
12月8日,中汽協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表示:汽車行業晶元供應短缺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並沒有部分媒體報道的那麼嚴重。受多重因素疊加的影響,晶元供需矛盾在一段時間內集中顯現。這種情況或將影響部分車企明年第一季度的生產,但對明年整體影響不會太大。同時,李邵華還提醒,由於短期內晶元供應不足,晶元價格極有可能會上漲。
實際上,「缺芯」已經造成了「漲價潮」。
早在11月26日,汽車晶元頭部供應商恩智浦就已經宣布漲價。原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其產品嚴重緊缺和原料成本增加,遂決定全線調漲產品價格。有消息稱,恩智浦未來一年產品漲價幅度或將5%起跳,部分產品還需要客戶簽一年的NC、NR(不許取消,不許退貨)協議。
不光是恩智浦,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瑞薩電子也於日前宣布漲價,理由與恩智浦如出一轍。另外,德國英飛凌也在醞釀漲價,只是目前還沒有正式公布消息。如果漲價潮興起,預計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也會跟進。
那麼晶元為什麼會告急呢?
在汽車製造領域,車企的晶元采購周期一般是提前6-12個月,主要由一級供應商采購,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很多車企都對車市走向做出了不太客觀的判斷,但是下半年,國內車市持續向好發展,從而導致晶元供應出現問題。
實際上,早在2016年,中國車企就已經處於「缺芯」狀態;2018年,時任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就曾提及「車企都在瘋狂搶晶元」,不久前,大眾汽車就由於「缺芯」被曝停產。
晶元供應是一個長鏈條,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一級供應商、整車企業,都涉及在內。而且一顆完整的晶元製造流程也包括晶元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流程復雜,牽涉面廣,疫情「黑天鵝」又讓本就產能有些緊張的晶元製造變得更加雪上加霜。
一旦晶元告急,將直接影響汽車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ECO(智能發動機控制系統)兩大模塊無法生產。而這兩個模塊基本上是乘用車領域的標配項。此外,國內車企搭載的這兩個模塊主要是由大陸和博世公司代工。
如今,汽車晶元已廣泛用於車身、儀表/信息娛樂系統、底盤/安全、動力總成、高級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等各個維度。ESP與ECU產品分別在底盤/安全和動力總成板塊中占據重要位置。不容忽視的是,自2015年以來,乘用車零部件平均半導體含量提升了23.4%,而在「新四化」的趨勢下,車內半導體的含量還會持續增加。
(圖/文/攝: 問答叫獸) @2019
『貳』 汽車晶元短缺會影響多久
行業高管和經濟學家們認為,籠罩全球的晶元短缺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汽車行業已經飽受其害,接下來還會沖擊智能手機生產,更多的電器和工業設備的供應也會面臨不足。
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Iris Pang本周在全球市場論壇上介紹稱,汽車行業今年受到的影響最大,但該行業的供應可能會相對較快地改善,中國大陸將承擔一些台灣省無法滿足的生產需求。
她表示,「由於停電和正在持續的疫情擾亂了台灣省的工廠產出和港口運營,該省的半導體公司已經提高了在大陸的產能」。
「台灣省的半導體公司正在為汽車量身定做製作晶元,所以汽車的晶元短缺問題應該在幾周內得到解決,但是其他電子產品的晶元短缺問題仍然存在。」 Iris Pang補充稱,這可能會推遲一些新型號智能手機的發貨。
全球各行業的公司都警告說,他們正在努力尋找晶元供貨來源。
『叄』 汽車缺晶元要影響多久
汽車晶元短缺會影響一年左右。汽車晶元短缺的影響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2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達150.3萬輛和145.5萬輛,環比下降37.1%和41.9%。結合中國消費電子行業發展和日韓車規級晶元產業鏈建設經驗,未來通過產業扶持政策聚焦解決上述問題。
汽車晶元的組成部分
「全球半導體晶元供應短缺的問題確實存在,目前還是要看半導體供應商的供應情況,我們暫時沒有收到因為半導體晶元供應短缺對生產產生影響的信息。」博世中國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晶元命名方式一般都是:字母+數字+字母。
前面的字母是晶元廠商或是某個晶元系列的縮寫。象MC開始的多半是摩托羅拉的,MAX開始的多半是美信的。
『肆』 汽車晶元替代尚需時日
汽車晶元替代尚需時日
全球絕大多數晶元都在亞洲生產,歐洲僅佔全球半導體產量的一小部分,包括台積電和英特爾在內,晶元巨頭都計劃在未來幾年建立新工廠以提高產量。Kroeger預計晶元短缺的局面將延續到2022年,並希望需求保持穩定。
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表示,隨著全球晶元短缺加劇,汽車行業的半導體供應鏈已經崩潰。
博世董事會成員Harald Kroeger周一接受采訪時稱,由於多個行業對晶元的需求激增,供應鏈在過去一年中已經崩潰。受晶元短缺影響,大眾、寶馬和奧迪等汽車製造商都削減了產量,Kroeger認為,這些車企和半導體供應商應考慮如何改善晶元供應鏈。
Kroeger表示,考慮到有些半導體需要半年時間才能生產出來,供應鏈的某些環節應該增加庫存。Kroeger還補充稱,半導體供應鏈問題在過去都是由汽車行業悄悄處理,但現在是時候改變了。
博世斥資10億歐元在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建造了一座半導體工廠,並於上月開始投產。Kroeger稱:「事實上,我們幾年前就開始建設這個工廠,這表明我們預料到了需要將大幅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台積電和英特爾在內,晶元巨頭都計劃在未來幾年建立新工廠以提高產量。Kroeger預計晶元短缺的局面將延續到2022年,並希望需求保持穩定。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表示,國際市場供應緊張之際,博世選擇在德累斯頓投資是正確的,眼下正值半導體行業的關鍵時刻,目前的形勢將推動德國和歐洲發展半導體產業。
全球絕大多數晶元都在亞洲生產,歐洲僅佔全球半導體產量的一小部分,科技網路公司Silicon Saxony董事長Frank Bosenberg稱,歐洲目前的需求占據半導體市場總量的20%,但產量卻不到10%。
Bosenberg認為歐洲應該增加本土半導體產量,但他也表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沒有國家能實現完全自主。
近期,有著汽車晶元封裝測試「重鎮」之稱的馬來西亞,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再度沖擊。據最新統計顯示,8月23日,馬來西亞新增確診病例1.77萬,雖然較前幾日已有所回落,但仍處於危急狀態。
在疫情影響下,馬來西亞晶元企業基本處於「癱瘓」狀態,被迫停工停產,而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汽車產業的「晶元荒」。
公開信息顯示,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產品第七大出口國,目前有超過50家半導體廠在當地設廠,當地封測產能約佔全球封測產能的13%。馬來西亞疫情的反復,導致豐田、大眾、福特、通用等多家汽車巨頭於近期宣布減產。
有車企內部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汽車晶元供應鏈上游的壓力已持續傳導至中國汽車產業,馬來西亞疫情造成晶元進一步短缺,是值得行業警惕的。希望政府部門和行業機構系統評估這波疫情對於中國汽車產業造成的影響,通過頂層設計的調節和溝通,保障中國汽車企業對晶元的需求。
多家車企宣布減產
「某半導體晶元供應商的馬來西亞Muar工廠因新的疫情,繼數周前關停後,再度被要求關閉生產線。博世ESP/IPB、VCU、TCU等晶元將受到直接影響,預計8月後期基本處於斷供狀態。」日前,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的一條朋友圈,引發了業內熱議,直指馬來西亞疫情對汽車晶元供應鏈造成的重創。
公開資料顯示,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產品的封裝測試重鎮,英特爾、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德州儀器、安森美等國際半導體巨頭均在當地建廠,當地封測產能約佔全球封測產能的13%。
據了解,晶元封裝是晶元生產流程的一部分,具體指將生產出來的合格晶圓進行切割、焊線、塑封,再通過加裝「外殼」為晶元提供物理保護並讓晶元電路與外部器件實現電氣連接。
據業內人士透露,雖然晶元封裝業務的技術含量並不高,但由於晶元生產流程較為復雜,各個企業的分工已經非常細化,使得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馬來西亞在晶元封裝領域優勢較為突出,市佔率也很高。
除此以外,意法半導體等公司所生產的晶元對汽車零部件產業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證券時報記者從一位業內人士了解到,意法半導體的L9369-TR晶元物料,以其為核心的汽車零部件在中國主機廠的整體需求覆蓋率達到7.5% ,它的短缺將造成8月中國近90萬輛整車生產受影響。
上述人士表示,馬來西亞疫情的影響應該引起國內汽車產業的重視,避免缺芯危機被低估。日前,吉利汽車在2021年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也就晶元短缺的問題向投資者進行了回復。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表示,8月份汽車晶元供需情況會很艱難,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目前還難以評估。
對此,記者聯繫到了行業機構的內部人士,對方表示,目前汽車晶元短缺的最新情況尚不明朗,不方便接受采訪。
盡管行業層面的調研並未露出,但已有多家汽車巨頭於近期宣布了減產計劃。8月19日,通用汽車宣布,受全球晶元短缺影響,該公司將延長多座負責生產跨界車和轎車工廠的停工時間。此外,該公司還計劃讓負責生產雪佛蘭Bolt EV和Bolt EUV的工廠停產。值得關注的'是,這是晶元危機爆發以來,通用首次暫停生產電動汽車。
一直強調精益生產的豐田汽車,也在近期宣布將在9月份將其全球產量削減40%。由於晶元短缺,其在日本的幾乎所有工廠都將受到影響,27條生產線中斷。全球業務的生產也將受到影響,北美和中國的工廠都將比預期指定交付少8萬輛的汽車,歐洲的產量將比最初計劃減少4萬輛。
除此以外,福特、大眾、現代等車企也在不久前相繼公布了減產計劃。根據Auto Forecast Solutions的統計顯示,截至8月9日,全球范圍內因晶元短缺導致的汽車產量損失已達585.3萬輛,其中北美和歐洲地區損失最大,分別為187.4萬輛和174.6萬輛,其次是中國,達112.2萬輛。按照該機構的預測,全球全年汽車產量最終損失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到700萬輛。
供需緊張帶來漲價潮
供需緊張的現狀,使得汽車晶元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據悉,自2020年底,國內外半導體公司陸續發布了漲價公告,漲幅最高的約15%。公開信息顯示,目前MCU晶元價格較2019年同期相比已最少上漲了5倍。
國金證券指出,原材料短缺和價格上漲,也是促使晶元價格攀升的原因。據悉,目前汽車晶元在主流渠道的價格漲了5~10倍,而非主流渠道的價格漲幅高達10~20倍。
研究機構Counterpoint預測,供需失衡的持續導致晶元報價還將上漲至少10%~20%,8英寸代工廠的部分產品已比2020年下半年漲價30%~40%。
一位來自整車企業的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馬來西亞疫情的反復,或將進一步提高汽車晶元整體價格。
記者注意到,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經關注到汽車晶元價格上漲的情況,將對涉嫌哄抬價格的汽車晶元經銷商立案調查。同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將持續關注晶元等重要商品市場價格秩序,進一步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
新時代證券指出,部分企業在全面缺芯的情況下哄抬價格從中獲益,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在國家出手加強監管後,預計接下來汽車晶元的價格有望企穩,中間環節也可能會減少,上下游的供應鏈會得到一定改善。
國產替代
至少需要5年時間
盡管馬來西亞的疫情給全球汽車晶元產業帶來沖擊,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並不會對今年國內的汽車產銷產生重大影響。
中汽協根據行業內11家汽車重點企業的旬報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8月上中旬,11家重點企業汽車生產完成70.7萬輛,同比下降34.3%。其中,乘用車生產同比下降28.9%;商用車生產同比下降44.1%。
「目前,從每個月份的統計數據來看,汽車晶元的短缺確實直接影響到了汽車的生產,但從長期來看,汽車產業的排產是具備一定彈性的,並不會對全年的產銷構成較大影響。」中國汽車晶元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董揚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多家券商指出,在汽車晶元供需緊張的情況下,國產晶元或將迎來良好的替代機遇。據悉,目前在晶元封裝測試方面,中國企業已經迎頭趕上,市場份額在全球范圍內也有所提升。但在研發和產品設計上,目前國產晶元企業仍需完善。
據某自主品牌車企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國產汽車晶元可上車使用的僅有5~6種,但一輛整車上涉及到的晶元可能多達50多種,國產汽車晶元的應用佔比仍然非常低。
「晶元是技術壁壘最高、全球集中度最高的產業,全世界的晶元都是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設計、生產,而且汽車晶元從設計到測試、製造、上車,整個環節周期較長,我國在汽車晶元產業的生態建設並不完善,相應的製造體系也不是很完備,因此還不具備規模化替代的條件。」董揚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上述車企人士透露的情況並不誇張,實際的應用比例確實很低。
記者注意到,自去年以來汽車晶元的短缺問題已引起了整個行業的高度重視,不少車企聯合晶元企業共同研發,以加速國產晶元的替代。除此以外,中國汽車晶元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也應運而生。
董揚介紹,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汽車晶元聯盟共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組織編制了汽車晶元的供需手冊,加強供需兩端的信息對接;二、針對不同的晶元建立了相應的組群,以促進國內汽車晶元生態的形成;三、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建立了汽車晶元應用的保險制度,讓更多的整車企業敢於應用國產汽車晶元;四、聯盟也在推動產業各界的交流和培訓,建立聚焦於中國汽車晶元的標准體系。
董揚表示,目前上述工作均在推進中,已有超20家汽車晶元企業參與了汽車晶元保險的項目。在他看來,最近幾年內,產業各界均會高度關注汽車晶元產業,各個企業的參與熱情也會很高,但汽車晶元的國產替代並不是兩三年的時間能完成的,至少還需要五年的時間才會有明顯的改善,預計經過十年的時間,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伍』 汽車晶元短缺多久恢復
目前還沒有一個准確的時間,因為晶元供應短缺的問題並不是任何一家企業或者國家能夠輕易解決的,此前根據業內多名半導體分析師分析,目前晶元短缺問題很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整個汽車產業想要完全恢復回正常的運行狀態的話估計要等到2023年以後。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大部分歐美國家依舊是新冠疫情重災區,為了響應隔離政策半導體企業就只能停產或者減產,汽車晶元生產速度自然就下降了。生產晶元最重要的就是光刻機,先不說光刻機的製造成本,就算是生產環節中的其餘小儀器價值也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半導體企業並不會貿然進行擴產,萬一過個兩三年後晶元供大於求了,那麼擴產所購買的儀器用不上就面臨巨額虧損了。2021年2月份美國半導體重鎮德州遭遇暴雪沖擊,雪災導致德州數家晶元供應商被迫停產;2021年3月份日本AKM(旭化成半導體)工廠發生火災,持續91個小時的火情讓核心晶圓廠損失殆盡,這些意外使得廠商在短期內難以恢復產能。
『陸』 汽車晶元短缺會影響多久
此前根據業內多名半導體分析師分析,目前晶元短缺問題很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整個汽車產業想要完全恢復回正常的運行狀態的話估計要等到2023年以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2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達150.3萬輛和145.5萬輛,環比下降37.1%和41.9%。汽車產銷環比下降,晶元短缺是其中原因之一。
結合中國消費電子行業發展和日韓車規級晶元產業鏈建設經驗,未來通過產業扶持政策聚焦解決上述問題,是提高車規級晶元國產化率,增強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有力途徑之一。
部分企業出現晶元供應短缺的主要原因:
一、近年來全球晶元行業產能投資相對保守,供需不平衡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就已經有所表現。疫情加劇了產能投資的謹慎,上半年晶元行業對消費電子和汽車市場預測偏保守,對今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趨好預判及准備不足。
二、在5G技術發展推動之下,今年消費電子領域對晶元的需求在快速增加,晶元產能遇到挑戰,搶佔了部分汽車晶元的產能。且這種趨勢在2021年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同時許多晶元領域製造商都在消減汽車行業的必要的資本開支,提升價格,降低汽車行業晶元的生產配額。
三、歐洲和東南亞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主要晶元供應商降低產能或關停工廠的事件陸續發生,這進一步加劇了晶元供需失衡,導致部分下游企業出現晶元短缺甚至斷供的風險。
四、伴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車用晶元的單車價值持續提升,推動全球車用晶元的需求將快於整車銷量增速,這也直接造成了晶元的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