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城戰役的戰役簡介
至1953年1月,美國已經在朝鮮損失了10餘萬兵員,直接軍費開支150億美元,間接軍費開支達到800億美元。沉重的軍費負擔和巨大傷亡,使得美國民眾厭戰情緒高漲,同時美國陸軍的1/3,海空軍的1/2長期陷於朝鮮戰場,也破壞了美國全球戰略布局,面對來自前蘇聯的壓力,美國及其歐洲盟國迫切希望早日結束朝鮮戰爭,集中力量在歐洲與前蘇聯及其盟國抗衡。美國希望通過軍事壓力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國的停戰條件,「體面地結束戰爭」,為此,聯合國軍發起了數次試探性進攻,但均告失敗。1953年4月,朝鮮停戰談判恢復。
為配合停戰談判斗爭,志願軍發起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第一、二階段作戰,並取得節節勝利,在軍事壓力下,美方不得不在談判中作出讓步,基本同意中朝方面提出的戰俘問題解決辦法,談判取得巨大進展。
此時,美國與南朝鮮當局的矛盾也開始暴露,因為停戰一旦實現,李承晚當局以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就成為泡影,而且可能導致美國減少對他的援助,削弱他的實力。因此,南朝鮮李承晚當局對停戰協定持強烈抵觸態度,並借機向美國漫天要價,並「就地釋放」戰俘(實為強行扣押),阻礙停戰談判進行。
為加深美國和南朝鮮李承晚當局之間的矛盾,給以李承晚更大壓力,爭取實現穩定可靠的停戰,經彭德懷建議,毛澤東於6月21日晚決定在停戰前再給以南朝鮮以軍事打擊,據此,志願軍調整了作戰計劃,組織進行夏季反擊戰役第三階段作戰行動(即金城戰役)。 志願軍方面:20兵團
下轄東、中、西三個集團。
1.東集團由第60軍,第21軍(欠62師),第33師(歸21軍指揮),第68軍202師605團組成,配屬炮兵3個營,高射炮兵1個營,工兵2個營。由第60軍軍長張祖諒,副軍長王誠漢指揮。
首先以1個師由北漢江以西松室里西山至金城川間2.5公里地段,由東向西發起攻擊,迅速攻佔廣大洞,西峴里、551.6高地,挾制金城川橋梁、渡口及華川至金城公路;並分兵一部攻佔585.2高地。第二步,協同中,西集團由東及東南方攻殲梨船洞之敵。
2.西集團由第68軍(欠第202師)和第54軍第130師組成,配屬炮兵2個團另8個營和4個連,反坦克炮兵1個營,坦克1個連,高射炮兵1個團又1個營,工兵2個營又2個連,由第68軍副軍長宋玉琳,第54軍副軍長吳瑞山指揮。第一步展開2個師又1個團,由牙沈里至金城約10.5公里地段上發起攻擊,殲滅522.1,552.8高地南朝鮮首都師1個團主力,爾後1個師在第24軍配合下,迅速向南發展,殲滅476.8高地、上楓洞、二青洞及梨實洞以北之敵,1個師向東南發展,殲滅月峰山、南屯裡之敵,另以一個團攻擊424.2高地的南朝鮮第6師1個加強連,爾後殲滅烽火山之地。第二步協同中、東集團殲滅梨船洞之敵。
3.中集團由第67軍,第54軍135師,第68軍202師(欠605團)組成,配屬炮兵2個團又5個營,反坦克炮兵1個營,高射炮兵1個團又1個營,坦克1個連,工兵2個營。由第67軍軍長邱蔚、第54軍軍長丁盛指揮。第一步展開2個師,在西起金城東至松室里9公里的地段上發起攻擊,以1個師攻殲轎岩山南朝鮮第8師1個團和第6師1個營,然後配合東集團殲滅585.2高地之地,以一個師攻殲官垈里西南的南朝鮮第6師1個營,割斷烽火山之敵退路,並殲滅開野里之敵。第二步乘勝協同東、西集團殲滅梨船洞之敵。
第24軍以第74師全部和第72師兩個團,由金化東北的陽地村至杏亭間約3公里地段發起攻擊,殲滅注字洞南山南朝鮮首都師約2個營,掩護第20兵團右翼安全。
第54軍第134師為兵團預備隊。同時志願軍總部為第20兵團加強了高射炮兵、火箭炮兵各1個團,榴彈炮兵1個團又1個營,反坦克炮兵3個連,工兵4個營,並配發各式門橋47付,蘇式浮橋2套,中型橡皮舟和折疊舟36隻,橡皮浮橋200米,浮水衣1240餘件。並抽調10個汽車團以及參戰炮兵運輸汽車共2700餘輛,搶運物資1.5萬余噸,准備各式炮彈130萬發,炸葯23.4萬公斤,至7月11日止,除第60,68軍所需主副食、油料可以堅持到7月20日外,其餘均可用到7月底。
這樣,在金城正面,志願軍共集結6個軍,82mm以上火炮1483門,兵力對比上占據3:1的優勢,火炮對比為1.7:1。
同時,戰役前第20兵團抽調13個步兵團,建制工兵50多個連,加修道路452公里,急造公路61公里,架橋72座(1320餘米),增築坑道520餘米,防炮洞2850餘個。
南朝鮮方面:
第一線由西向東分別是:首都師(下轄第1團,第7團,機甲團,位於杏亭、楊口、馬峴里地區),南6師(下轄第2團,第19團,第10團,位於烽火山、月峰山、開野里、梨船洞地區),南8師(下轄第16、21、22團,位於廣大洞,瑞雲里地區),南3師(下轄第23團,位於白岩山地區)。
第二線由南9、美3師,南7,南11,南5等師(由西向東)。 金城反擊戰中,在炮火掩護下,志願軍向敵發起進攻。
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促使朝鮮停戰早日實現,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於1953年5月,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了夏季進攻戰役。在5月13日~6月23日實施第一次和第二次進攻中,共殲滅「聯合國軍」4.5萬餘人,使北漢江以西,金城以南地區的偽軍防禦陣地更加突出,處於不利態勢。在中朝人民軍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停戰談判中僵持已久的遣返戰俘問題,終於達成協議,並於6月15日重新修正了停戰後的雙方軍事分界線。正當朝鮮停戰協定即將簽訂之際,南朝鮮李承晚統治集團在美國縱容下,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迫扣留了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約2.7萬餘人,企圖破壞朝鮮停戰。為了打擊李承晚統治集團,促進朝鮮停戰的早日實現,取得停戰後的有利態勢,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又組織了夏季進攻戰役中的第三次進攻。在金城以南地區,對偽軍的堅固防禦陣地進行了主要突擊,即金城戰役。 金城以南地區,從金化東北上所里至金城川與北漢江匯合處,是「聯合國軍」防線的突出部。東北部山高坡陡,易守難攻;北部、西北部山勢較低;金城西南地形開闊,不易隱蔽。突出部以東有北漢江,水深達5米;以西有南大川,位於雙方陣地之間;金城川從金城以西折向東南與北漢江匯合,平時水深不足1米,但雨季水漲時,大部不能徒涉,成為縱深戰斗的較大障礙。在這一突出部擔任防禦的是偽軍首都師和第6、第8、第3師。其基本陣地普遍構築了坑道、半坑道工事和大量的明暗火力點、地堡群,並以塹壕、交通壕相連接;在陣地前還設置了3一15道鐵絲網,並在其間埋設有各種地雷,縱深達150—300米,是比較完整的、支撐點式的堅固環形防禦體系。但其縱深陣地工事較薄弱。
志願軍集中第20兵團第67、第68、第60、第54、第21軍和第9兵團第24軍擔負金城進攻戰役任務。第20兵團5個軍,編成西、中、東3個作戰集團。除東集團位於北漢江以東的1個軍就地鉗制當面的偽軍不使其西調,保障主力左翼安全外,其餘部隊在牙沈里至北漢江一線,採取正面突擊和翼側迂迴包圍相結合的戰術,從幾個方向向梨船洞地區實施主要突擊。第9兵團1個軍由上所里、杏亭一線向注字洞南山、新木洞方向實施輔助突擊,保障第20兵團右翼安全。各參戰部隊於6月下旬開始調整部署。為有效地摧毀堅固築城地域,保障步兵的順利突破和戰役的勝利,志願軍集中了火炮約1100門,搶運了各種炮彈70餘萬發,炸葯12萬多公斤和各種渡河器材以及充足的糧食。同時還集中約6個工兵營和先後使用13個步兵團的兵力搶修或加寬戰役縱深內的道路。在前沿,除利用坑道和秘密構築屯兵洞外,在地形開闊的中間地帶,還選擇了潛伏區和秘密修築了接敵道路。經過充分准備,志願軍於7月13日21時發起金城戰役。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防禦,攻佔金城以南突出部地區。13日21時,第20兵團各部及第9兵團第24軍,在1000餘門火炮支援下,向對方防禦陣地展開猛烈突擊,一小時內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陣地。
西集團突破後,迅速向縱深發展。其右翼第203師迅速殲滅522.1高地守軍1個營,繼之。師主力向芳通里方向發展進攻。該師滲透迂迴支隊於14日2時襲殲偽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為該師迅速完成第一步任務起了重大作用。爾後,迂迴支隊乘夜暗堵截潰逃之偽軍,又殲滅了美第555榴炮營大部和偽首都師機甲團第2營大部。至14日6時,該師佔領了芳通里、梨實洞、北亭嶺、下榛峴一線以北地區。左翼第204師突破後,迅速殲滅552.8高地守軍1個營,於14日4時30分進抵月峰山下。第130師一部攻佔424.2高地後,因未能肅清坑道內守軍,延緩了向烽火山的攻擊。
中集團突破後,左翼第199師因遭對方頑強抵抗,進展遲緩,右翼第200師於23時殲滅官岱里西南高地守軍1個營後向縱深發展,於14日6時佔領了龍淵里、東山裡,割裂了偽第6師防禦,使轎岩山和烽火山偽守軍側後受到威脅,發生動搖。東集團(2個軍另1個團)因准備時間不足,進攻正面狹窄,又是橫越山脊進攻,突破後發展緩慢,14日6時僅佔領北漢江以西汝文里至472.3高地一線,未能迅速進至細峴里和控制金城通華川公路。
第9兵團第24軍於14日零時殲滅了注字洞南山、杏亭西山守軍2個營、4個連另1個營大部,繼之向橋田裡、432.8高地發展進攻。至14日拂曉,志願軍在進攻正面的西段、中段突破了偽首都師和偽第6師左翼的基本陣地。第20兵團為擴大戰果,遂以西集團向月峰山進攻;中集團迅速攻下轎岩山;東集團迅速佔領585.2高地和細峴里。中集團第200師向南疾進,8時,由龍淵里、東山裡分路涉過金城川,於18時佔領梨船洞。第199師於10時25分全部佔領轎岩山,將守軍大部殲滅。東集團於12時佔領了585.2高地,17時,一部西渡金城川,在梨船洞與中集團會合,另一部攻佔了461.9高地。西集團於17時40分先後佔領了烽火山、月峰山。第9兵團第24軍於13時30分佔領了432.8高地及楊谷以北地區,控制了上、下九井間公路。至此,第20兵團在第9兵團一部配合下,經21小時激戰,佔領了偽軍3個多師的防禦地帶,殲偽美軍1.4萬餘人,拉直了金城以南戰線,完成了戰役第一階段任務。
志願軍第68軍203師607團偵察班,在副排長楊育才率領下,化裝插入敵縱深,將南朝鮮軍首都師「白虎團」團部全部殲滅,斃傷俘敵230餘人,繳獲吉普車27輛,卡車11輛,火箭炮1門,各種槍支15支,電台5部,擊斃機甲團團長陸根洙,繳獲白虎團團旗(現收藏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其他部隊趁亂殲滅了美軍第555炮兵營和南朝鮮軍首都師機甲團第2營大部。 第三階段,堅決抗擊「聯合國軍」的反撲,鞏固既得陣地。志願軍金城以南進攻戰役的發展,對「聯合國軍」極為不利。侵朝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美第8集團軍司令泰勒飛抵前線,召開高級軍官會議,聲言要發動最大反攻,奪回失地。並於當日糾集偽軍4個師,美軍第3師和偽軍3個師的殘部,全力展開反撲。17日,美偽軍集中6個團的兵力,在100多架飛機和大量炮兵支援下,向志願軍東集團黑雲吐嶺、白岩山至867高地一線猛攻。東集團與其激戰競日,殲其3000餘人,僅失守867高地。西集團和第9兵團第24軍,也擊退了美偽軍1個團和1個營的反撲。18日,美偽軍的反撲重點轉向中集團正面之602.2高地、巨里室北山一線陣地,先後展開1—3個團的兵力,在480餘架飛機、30多輛坦克和大量炮兵掩護下,進行連續猛攻。中集團各部頑強防禦,陣地屹立未動。在東集團正面,美偽軍以營以下兵力反撲,企圖奪佔461.9高地,未能得逞。在西集團和第9兵團第24軍正面,雙方僅有小的接觸。至7月27日,各集團共擊退美偽軍反撲1000餘次,美偽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僅佔去巨里室北山一個陣地。27日,停戰協定簽字,金城戰役勝利結束。
⑵ 志願軍有哪些部隊多少人
1950.10—12月
司令員兼政委
副司令員兼副政委
副司令員
參謀長
政治部主任
彭德懷
鄧華
洪學智
解方
杜平
韓先楚
直屬機構:
司令部
政治部
東北軍區後勤部前方指揮所()
炮兵司令部
鐵道兵
工程兵指揮所
下設四個分部
下轄1,2,8三師
1師
下轄4,5,6,8四團
13兵團下轄
38軍梁興初(112,113,114三師)
39軍吳信泉(115,116,117三師)
40軍溫玉成(118,119,120三師)
42軍吳瑞林(124,125,126三師)
50軍曾澤生(148,149,150三師)
66軍肖新槐(196,197,198三師)
9兵團宋時輪陶勇.下轄:
20軍張翼翔(58,59,60,89四師)
26軍張仁初(76,77,78,88四師)
27軍彭德清(79,80,81,94四師)
共34個師+四個團+各類機關。
1951.6—9月
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
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鄧華
副司令員:陳賡、宋時輪、洪學智、韓先楚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參謀長:解方
代參謀長張文舟
副參謀長王政柱
政治部副主任:杜平
直屬機構:
司令部
政治部
後方勤務司令部(洪學智兼。下轄1—6個分部+公安18師)
空軍司令部(劉震。下轄2,3,4,8,10共五個師
炮兵指揮所(匡裕民,下轄榴彈炮1,2,7,8師;戰防炮31,32師;火箭炮21,22師;高射炮61,62,63,64師。合計12師)
裝甲兵指揮所(王告顯。坦克1,2,3,獨立6團+摩托步兵5個團)
工程兵指揮所(陳正峰,轄1,4,7,10,14,15,16,17,18,21,22共11個團)
鐵道運輸司令部(賀晉年。轄運輸局,軍管總局,搶救指揮局;下轄鐵道兵1,2,3,4師共四個師)
三兵團陳賡,王近山
12軍曾紹山(31,34,35三個師)
15軍秦基偉(29,44,45三師)
60軍韋傑(179,180,181三師)
九兵團宋時輪陶勇
20軍張翼翔(58,59,60三師)
26軍張仁初(76,77,78三師)
27軍彭德清(79,80,81三師)
十九兵團楊得志李志民
63軍傅崇碧(187,188,189三師)
64軍曾思玉(190,191,192三師)
65軍肖應棠(193,194,195三師)
二十兵團楊成武張南生
67軍李湘(199,200,201三師)
68軍陳坊仁(202,203,204三師)
二十三兵團董其武
36軍王建業(106,107兩師)
37軍張世珍(108,109兩師)
十三兵團(直屬?)
38軍梁興初(112,113,114三師)
39軍吳信泉(115,116,117三師)
40軍溫玉成(118,119,120三師)
42軍吳瑞林(124,125,126三師)
47軍曹里懷(139,140,141三師)
50軍曾澤生(148,149,150三師)
(共約80個師+16個團+機關。未計算民工及朝鮮人民軍)
1953.7月停戰前
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
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鄧華
副司令員:楊得志、洪學智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參謀長:李達
政治部李志民,張南生
直屬機構:
司令部
政治部
幹部部
後方勤務司令部洪學智兼,下轄五個分部+公安1師
空軍司令部聶鳳智,下轄空軍3,4,6,12,14,15,16,17,18共九個師
炮兵指揮所高存信,下轄榴彈炮1,2,3,7,8師,戰防炮31,33師,火箭炮21,22師,高炮61師共10個師
防空司令部成鈞,下轄62,63,64,65,102共五個師
裝甲兵第一指揮所趙傑,下轄坦克4,5,6,獨立2團共四個團。
工程兵指揮所譚善和,下轄工兵3,4,6,7,9,10,12,14,18,21,22,24,26共13個團
鐵路運輸司令部劉居英,下轄搶修指揮所(1,2,3,4四個師);新建指揮局(5,6,7,9,10,11六師);軍管總局。共十個師。
九兵團王建安王必成
23軍鍾國楚(67,69,73三師)
16軍尹先炳(32,46,47三師)
24軍張震(70,72,74三師)
十九兵團黃永勝曾思玉
65軍趙文進(194,195兩師)
46軍肖全夫(133,136,137三師)
1軍黃新廷(1,2,7三師)
63軍傅崇碧(187,188,189三師)
64軍唐子安(190,191,192三師)
二十兵團楊勇王平
68軍陳坊仁(202,203,204三師)
67軍邱蔚(199,200,201三師)
60軍張祖諒(179,180,181三師)
54軍丁盛(130,134,135三師)
21軍吳泳湘(61,62,63三師)
三兵團兼東海岸指揮所許世友曾紹山
12軍肖永銀(31,34,35三師)
15軍李成芳(29,44,45三師)
西海岸指揮所鄧華梁興初
38軍吳岱(113,114,138缺一團三師)
40軍溫玉成(118,119,120三師)
50軍曾澤生(148,149,150,138缺兩團)
裝甲兵第二指揮所羅傑,下轄坦克1,2,獨立3+炮團;共四個團
海軍辦公室(快艇大隊)
空軍前方指揮所
總預備隊:
47軍張天雲(139,140,141三師)
(共約89個師+21團+各類機關,差不多是一百個師。未計算民工及朝鮮人民軍。)
⑶ 抗美援朝期間,蘇聯給中國具體提供了哪些援助
1950年,中國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朝鮮鄰居,毅然派遣志願軍出兵朝鮮半島,幫助北朝鮮抵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然而這時候的中國剛剛經歷數十年戰爭的洗禮,國家百廢待興,如何能籌備足夠的物資來打好這場現代戰爭呢?
好在此時正值「中蘇蜜月期」,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筆援助,大大緩解了中國在戰爭時代的物資供應壓力。當時入朝作戰的志願軍有12個軍36個師的兵力,但是卻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葯基數。針對這一問題,蘇聯在戰斗初期向志願軍提供了大批輕武器援助,包括14萬支步槍,2.6萬支自動槍,9000挺機槍,配套1.75億發子彈,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提供的這些多是淘汰品,諸如AK-47之類的新式裝備並沒有對外提供。但即便如此,這些蘇式援助仍極大幫助了志願軍,志願軍一時有36個師更換了裝備,大大增強了部隊火力。
在整個抗美援朝時期,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0多個師的武器裝備,志願軍憑借獲得的蘇式軍備,在朝鮮戰場上有力的打擊了「聯合國軍」,既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裝備的更新換代,又使得改裝的軍隊得到了實戰的鍛煉和檢驗,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⑷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從什麼時候起分批撤出回國
1958年2月,周恩來率團訪問朝鮮期間,中朝雙方就撤軍問題發表了聯合聲明。2月2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首批於3月15日動身回國。10月22日,志願軍總部官兵在司令員楊勇上將、政委王平上將等率領下啟程返國。10月26日,志願軍總部公報: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1959年1月,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建制均被撤銷。
美國情報:1956年7月、1957年7月均為29.1萬人,第一階段的撤軍,已有約9萬人撤出,1958年7月,中國在朝軍隊尚有20.5萬,1958年9月,估計已撤出 20萬,尚有11.1萬即將撤離。
《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史》:在朝部隊有第23、16、54、21、1軍5個軍;炮兵第12、5、62、33 師4個師;坦克第8、5、6團3 團;工兵第6、8、81(橋)、107團4個團;第19兵團部。
志願司、政、後機關和所屬部(分)隊共22萬人,除志願軍後勤部領導機關外,後勤系統撤出的單位有3個分部,7個站,汽車7個團,12個醫院,以及汽車修理廠、軍械修理廠等共37000多人,另有於各批間零星撤出的部隊1萬余。
《抗美援朝戰爭史》、《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戰史》:1955年底後,仍在朝志願軍有第1、16、21、23、54共5個軍,另有炮兵、高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後勤等部隊。 至1957年底,志願軍在朝鮮人數減至25萬餘人。
第一批:陸軍第23、16軍共6個師及部分炮兵、坦克、工程兵、汽車部隊,工程兵指揮所和第19兵團領導機關,共8萬人。
第二批:陸軍第54、21軍共6個師及部分坦克、炮兵、高炮、後勤、工程兵部隊和坦克指揮所,共10萬人。
第三批:志願軍總部、陸軍第1軍3個師、炮兵指揮所及志願軍後勤部、後勤保障部隊,共7萬人。
(4)志願軍汽車團有多少擴展閱讀
第一次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集中3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
第二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
第三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發起第三次戰役。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漢城。
第四次戰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
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主力6個軍(軍團)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全線轉入運動防禦,3月14日,撤出漢城。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抗擊「聯合國軍」。
第五次戰役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首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接著,志願軍轉移兵力於東線,至6月10日,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地區。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中央軍委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要求志願軍作戰應與談判相配合、相適應。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人民志願軍
⑸ 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什麼
國內經濟
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曾計劃用3年—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21-22]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22]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22][23]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24]
軍事建設
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有深刻的戰爭思想,並立即著手擬定三年建設計劃。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隨即確定了自身的發展規劃,開始大規模擴編或改裝部隊。海軍於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25]
1952年1月,根據朝鮮戰場的戰局發展情況,人民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基礎上,著手擬定新的發展規劃。7月,中央和軍委批准了總參謀部擬定的1953~1957年五年軍事建設計劃綱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空軍占總員額的12.2%,海軍佔5.8%,炮兵佔4.8%,裝甲兵佔2.3%。[25]
1951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裝備
抗美援朝有關照片(21張)
,同時提供各種兵器與彈葯首先是陸軍輕武器與彈葯的製造藍圖。從1950年開始,中國先後從蘇聯接收和進口各種火炮4000餘門,觀測指揮器材也初步配套,並新組建了防坦克殲擊炮兵師、火箭炮兵師。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國從蘇聯共購入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到1954年初,人民空軍有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各型飛機3000餘架。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軍用進口和仿製的蘇式武器,共換裝和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炮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和9個艦艇支隊。[25-26][27-29]
部隊合同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戰術更加豐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過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人民解放軍先後赴朝鮮參戰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空軍12個師、野戰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射炮兵5個師又13個團和50多個獨立營、坦克3個師9個團、工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以及大量擔負後勤保障任務的後勤分部、兵站、醫院、汽車團、輜重運輸擔架團、警衛團等部隊和擔負後方剿匪、警衛、押運、裝卸與防空任務的公安部隊。到抗美援朝戰爭停戰時,先後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達290多萬人。[30]至1953年8月,經受過抗美援朝戰爭鍛煉的部隊佔全軍部隊的比例,步兵為70%以上,空軍為41%,炮兵為73%,裝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為60%以上,工兵為57%,鐵道兵為100%,公安部隊為11.7%。[25][31]
對台關系
根據華東軍區頒發的訓練大綱: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軍兵種部隊分別訓練;1951年4月至5月,進行陸海空協同登陸進攻合練,然後三軍協同解放台灣。朝鮮在加緊進攻南方的戰役准備,莫斯科減緩和壓縮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轉而支持朝鮮。
美國迅速作出反應。6月27日杜魯門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借機進駐台灣海峽。此舉表明,美國的對華政策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也徹底中斷了解放台灣的戰役。
歡迎追問
⑹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兵種實力
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遂行空中斗爭和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任務的軍種。
1950年10月,志願軍首批部隊入朝,決定組織志願軍空軍參戰,其基本任務是:在友軍空軍和地面防空部隊的協同下,奪取並保持重要地區的局部制空權,以掩護交通運輸線,保衛軍事和工業目標,支援地面部隊作戰。1951年3月成立志願軍空軍領導機關,劉震任司令員(後由聶鳳智代司令員)。
志願軍空軍的殲擊機和強擊機的作戰半徑很短,為支援地面前線部隊作戰,需要有前進機場,為此,在朝鮮北部搶修了一些簡易機場,但因遭到美國空軍連續轟炸而不能使用。志願軍空軍只能使用國內基地,因而難以對「三八線」南北地區的地面部隊進行空中火力支援。
作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2~1951.9),為取得空軍作戰的組織指揮、空中戰斗和地面保障的經驗,志願軍空軍決定先以少量部隊掩護交通運輸線,進行實戰鍛煉。
第二階段(1951.9~1952.6),配合地面部隊進行反「絞殺戰」。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停戰談判。美軍為向朝中軍隊施加軍事壓力,於8月中旬發動大規模的以破壞鐵路為主要目標的「絞殺戰」。
經過數月空戰的實踐,志願軍空軍認識到高速噴氣式殲擊機不宜採用大編隊進行空戰,便總結制定了以四機編隊、多批多路、多層配置、集中一域、協同作戰的「一域多層四四制」戰術原則。至5月底,志願軍空軍在反「絞殺戰」期間,共有殲擊機部隊18個團參戰。保障了新義州至平壤、熙川至平壤兩條鐵路干線可以晝夜通行。至6月,美軍歷時10個月的「絞殺戰」以失敗而告終。
第三階段(1952.6~1953.7),保衛重要目標美軍在其「絞殺戰」失敗後,從1952年夏季開始,除繼續破壞交通運輸線外,將空中突擊的重點轉向工業的、農業的和軍事的設施,連續組織大規模的空中戰役,破壞朝鮮北部的水力發電系統、水利灌溉系統和軍隊補給系統。
在第三階段作戰中,志願軍空軍在作戰規模、空地指揮、空中戰術和地面保障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進和發展,獲得了新的經驗,並訓練出在晝間復雜氣象和夜間一般氣象條件下都能作戰的部隊。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沿著「從實戰中鍛煉,在戰斗中成長」的道路,由不會打空戰到學會打空戰,由能打小規模的空戰到能打大規模的空戰,由於志願軍空軍在總體上處於劣勢,因而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作戰中,志願軍空軍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開展立功運動,涌現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名,立集體三等功以上的單位300多個。其中立集體一等功的單位6個,立集體二等功的單位2個;特等功臣16名,一等功臣68名,其中有21人獲得英雄模範稱號。王海、劉玉堤、孫生祿、趙寶桐、張積慧、魯珉為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 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以火力遂行作戰任務的兵種。炮兵,按其戰斗使命分為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志願軍炮兵,通常指地面炮兵。它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對地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的骨幹力量。
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時,預備炮兵僅有炮兵第1、第2、第8師共9個團,裝備日本、美國製造的舊式火炮284門,且多由騾馬牽引;隊屬炮兵主要裝備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徑迫擊炮,由騾馬馱載或人力背負,其建制多為連、營。為適應戰爭的迫切需要,1951~1952年,以步兵為基礎陸續新建火箭炮兵第21、第22師(裝備蘇制M—13火箭炮)和防坦克炮兵第31、第32、第33師(裝備蘇制76.2毫米口徑和57毫米口徑加農炮),並對炮兵第1、第2、第8師及第3、第7師部分部隊進行換裝(裝備蘇制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彈炮)。志願軍炮兵指揮機構,隨首批參戰部隊入朝。開始為炮兵司令部,萬毅任司令員(未到職)、邱創成任政治委員。1951年2月,改為炮兵指揮所,匡裕民任主任。隨著炮兵的增多,1953年炮兵指揮所設司令部、政治部、幹部部,高存信任主任、劉何任政治委員。隊屬炮兵,也於1952年4月在兵團、軍、師建立炮兵室。
炮兵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0~1951.6),支援步兵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驅逐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在作戰雙方炮兵數量和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志願軍炮兵採取集中使用的原則,在主要方向和主要地段集中兵力、火力,爭取局部優勢;以抵近射擊和直接瞄準射擊為主,提高命中率。
第二階段(1951.6~1953.7),支援步兵作戰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志願軍炮兵指揮所召開第二次炮兵會議,要求部隊樹立長期作戰思想,利用戰斗間隙進行軍政訓練,積極主動地支援步兵作戰,大量殺傷和消耗敵人。
志願軍炮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敵15.8萬餘人,擊毀擊傷敵火炮570餘門、汽車880餘輛、坦克940餘輛,摧毀敵碉堡2490餘個,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志願軍炮兵在戰爭中所取得的對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的經驗,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坦克兵第1師和坦克兵第2師第3團於1951年3月31日開始陸續入朝,並以坦克兵第1師師部為基礎組成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該指揮所在黃鵠顯主任率領下於5月5日入朝。11月29日,獨立坦克第1團亦入朝。在戰爭中,裝甲兵完成了各次作戰任務。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陣地戰階段前期,志願軍主要進行的是野戰陣地防禦。隨著坑道工事的構築普遍完成,志願軍開始轉入堅固陣地防禦。防禦中,志願軍裝甲兵對坦克的運用,主要採用配置在掩體內擔任坦克發射點和以坦克設伏兩種方式。
戰爭進行到1952年底,隨著志願軍堅固陣地防禦的日趨穩固,敵軍已不可能從正面突破我軍防禦,我軍後方兩翼的海岸線卻處於美軍優勢的海空力量威脅下。志願軍對美軍從兩翼實施兩棲登陸的可能性非常重視,積極准備抗擊敵可能的兩棲登陸行動。對於裝甲兵在抗登陸作戰中的運用,也做了充分的准備。
戰爭後期,隨著裝備數量的增加,志願軍開始在部分步兵軍、師增編坦克-自行火炮團,由1個坦克營、1個自行火炮營、部分炮兵和其他兵種分隊、勤務分隊編成。由於志願軍進行了充分的抗登陸作戰准備,敵軍沒有進行兩棲登陸的冒險,為我軍開展三次夏季反擊戰役和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為了加強鐵路運輸,志願軍鐵道兵第1師於1950年11月6日入朝,擔任搶修鐵路任務。其後,鐵道兵第3師、第2師於1951年2月、5月亦繼續入朝。6月20日,又以直屬橋梁團為基礎成立了第4師。此時,在朝鐵路搶修部隊已達四個師、一個團又一個援朝鐵路工程總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鐵道兵部隊在其他兄弟部隊配合下,完成了大量的鐵路工程保障任務,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鐵路上的運輸。
1953年9月,中央軍委、政務院電復鐵道兵團、志願軍司令部、鐵道部,同意將志願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與鐵道兵團的4個師、1個獨立團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後成立工兵指揮部,譚善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指揮獨立工兵團,並負責隊屬工兵部(分)隊的業務指導工作。任務 搶修進軍道路,保障軍隊實施運動戰(1950.10--1951.全面建設軍事工程,保障軍隊實施陣地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工兵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思想指導下,新建道路2200多公里,加修和維護公路9600餘公里;新建橋梁1100餘座,總長6.3萬余米;構築坑道的土石方量達28.5萬多立方米,構築指揮所、人員掩體和掩蔽部1.6萬多個;排除地雷和定時炸彈6.3萬余個;修建飛機場120餘萬平方米;建造倉庫、醫院病房、營房等5.4萬余座。工兵部隊共涌現出二級模範4人,一等功臣18人,有3000多人立二等功或三等功,200多個單位立集體功。 2010年10月26日,中國抗美援朝紀念館經過10多年全國走訪查實,朝鮮戰爭期間全國志願軍戰士陣亡共183108人。
軍長級
⒈李湘,江西省永新縣人,1913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67軍代軍長,1952年7月8日在朝鮮病故。
⒉吳國璋,安徽省金寨縣人,1919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39軍副軍長,1951年10月犧牲。
⒊饒惠譚,湖北省大冶縣人,1915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23軍副軍長,1953年2月犧牲。
⒋蔡正國,江西省永新縣人,1909年生,1929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50軍副軍長,1953年4月12日犧牲。
師長級
⒈羅春生,江西省吉安縣人,1916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40軍第118師師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
⒉李雪瑞,湖南省茶陵縣人,1914年生,1931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67軍第200師師長,1951年7月犧牲。
⒊王珩,河北省任丘縣人,1911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炮兵第8師師長,1951年7月24日犧牲。
⒋蔡啟榮,河南省商城縣人,1919年生,1932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12軍第35師副師長,1951年5月17日犧牲。
⒌胡乾秀,湖北省陽新縣人,1916年生,1929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20軍第58師參謀長,1950年12月犧牲。
⒍薛劍強,江蘇省漣水縣人,1922年生,1940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39軍第116師參謀長,1951年犧牲。
⒎湯景仲,山東省壽光縣人,1917年生,1937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第40軍第118師參謀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
黃繼光:1952年10月19日晚,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用身體堵住了聯合國軍的機槍眼而陣亡。
楊根思:1950年11月29日,楊根思率其領導的3排防守1071.1高地,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抱起一個5公斤重的炸葯包沖入美軍部隊引爆,他和40餘個美軍士兵同時陣亡。
邱少雲:1952年10月11日夜,在391高地執行戰斗任務中,被聯合國軍發射的燃燒彈引燃了衣服,為保證行動不被暴露,被活活的燒死。
羅盛教:1952年1月2日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為搶救因滑冰墜落冰窟窿的朝鮮兒童崔瑩而犧牲,為紀念烈士,此地的村莊、山峰、河流遂因羅盛教易名。
毛岸英:毛澤東的長子,犧牲於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美軍的空襲中。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志願軍戰俘中有一部分人是國共內戰中被俘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國軍人員,這一部分戰俘有許多人去台灣。《志願軍戰俘紀事》206頁中記載,有戰俘要去台被處決。張子龍一案經調查名單無其人而挖掘指認的藏屍點也找不到屍體。對此中方的說法是「蔣匪特務已有充分時間來進行布置,消滅罪證。」最後審理的法庭由於朝中方「除非更換律師,他們就不在軍事法庭的審判過程中予以合作。……因而不肯提交提起公訴一方的證人」而解散法庭不了了之。
戰後有14334位戰俘被以「自願」名義遣送至台灣。他們於1954年1月23日到達台灣,受到台灣政府盛大歡迎,稱其為反共義士,並定1月23日為一二三自由日。他們中的不少或自願或遭受各種壓力加入國軍,有的參加了八二三戰役。
回到中國大陸的七千多名戰俘中的大多受到審查。志願軍第三兵團第六十軍第一八○師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吳成德,在部隊被打散後,和部隊在敵後山區堅持14個月後被俘,是所有志願軍被俘官兵中職務最高的一位。回國審查後被開除黨籍、軍籍,安置在遼寧省盤錦農墾局大窪農場任副場長,1982年3月恢復黨籍,恢復老紅軍待遇。1996年3月6日,吳成德於運城老家逝世。張澤石,志願軍戰俘總代表總翻譯,被開除軍籍和黨籍,在以後「反右運動」和「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和叛徒,在1981年獲得平反。張澤石現為北京市作協、中國作協會員。
美軍
中朝軍隊俘獲美軍最高職務的是二十四師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師長。
被志願軍遣返的美軍戰俘約6000人,但美國聲稱被俘人數達30000人以上,指責中國方面虐殺或隱瞞戰俘,而中國方面否認,稱很多戰俘早已經就地釋放,之後美國承認曾接收過部份就地釋放的戰俘,但仍有大部分聲稱下落不明,因此拒絕與志願軍1:1進行戰俘交換。至今美國方面聲稱仍在查找約25000名失蹤戰俘下落,並要求朝鮮政府負責。此外有極少部分美國戰俘要求到中國生活,得到允許。現仍生活在山東濟南等地。
韓國軍隊
80000正規軍戰俘,40000警察部隊戰俘,除少量被朝鮮人民軍強行編制外,大部分由志願軍管理的戰俘均被遣返。
其他國家軍隊
1600餘人,均遣返。
⑺ 志願軍汽車暫編十二團
一樓的胡說八道也有人信了還神級回答,抗美援朝確實有汽車十六團 具體如下: 1950年5月改編為汽車四十一團,10月改編為志願軍暫編汽車八團。 1951年1月3日,中南軍區奉軍委命令,由汽車二團和汽車六團各抽調半數建制連隊組成一個汽車團,赴東北鐵嶺,番號為東北軍區汽車四十四團。1951年2月入朝參戰,隸屬後勤第一分部建制,1951年10月改番號為志願軍汽車十團。1953年5月朝鮮停戰談判,汽車十團調往開城執行遣俘任務。1951年6月劃歸開城我方代表團建制。汽車十團下轄9個汽車連,1個修理連,共1100餘人。 1951年8月,汽車四十五團正為王郁文、參謀長薛才如,率3個汽車連和修理連一部去東線執行任務,並決定回後勤第二分部建制。1951年10月,以此為基礎組建暫編汽車十二團。1953年4月調歸後勤五分部建制,於陽德地區執行中途倒運任務。暫編汽車十二團下轄7個汽車連、1個修理連,共1300餘人。陣地戰階段組建的汽車部隊在上甘嶺戰役結束後,敵人不甘心正面戰場的失敗,秘密策劃從我軍側翼登陸。1952年12月,志願軍根據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指示,全面部署了反登陸作戰准備的任務。為了解決反登陸准備物資運力緊缺問題,志願軍領導向中央軍委請示,有緊急組建了6個汽車團(其中4個汽車團入朝) 1953年2月,由西北軍區後勤部汽車1團抽調3個汽車連,汽車2團抽調3個汽車連、1個修理連,組建成志願軍暫編汽車十四團,1953年3月入朝作戰。1953年11月暫編汽車十四團撤銷6個汽車連分別調歸陸軍第一、二十四、四十六、四十七、五十、六十八均,修理連調歸後勤三分部。 1953年2月由西北軍區分別從汽車4團、汽車5團、汽車6團各抽調1各汽車連,組建成志願軍暫編汽車十五團,1953年3月北上調歸東北軍區後勤部。 1953年1月,由華東軍區後勤部汽車31團為基礎,從浙江、山東、福建等軍區及海、空軍和公安部隊調來人員組建成志願軍暫編汽車十六團,下轄6個汽車連、1個修理連,共1135人。1953年2月入朝作戰,隸屬後勤一分部建制。 1953年1月,有華東軍區後勤部汽車31團部分人員為基礎,從華東軍區後勤部和陸軍二十二軍、三十一軍及山東軍區等單位抽調人員,組建成志願軍暫編汽車十七團。下轄6個汽車連、1個修理連。1953年2月入朝作戰,1953年11月由各連抽調人員組建汽車7連。 1953年1月,由中南軍區抽調汽車47團1連、2連,海南暫編汽車團3連、4連,汽車46團5連、6連,組建成志願軍暫編汽車十八團。1953年1月底由衡陽啟程北上,2月入朝作戰。 1953年1月,由中南軍區汽車47團3連、4連、5連、6連,汽車46團修理連和50名駕駛員,從中南軍區後勤部直屬單位和機關抽調50名駕駛員和部分人員組建成個骨幹汽車連,從湖南省軍區抽調361名副駕駛員,從粵中軍區抽調1個警衛連,組建成暫編汽車十九團,1953年2月底由衡陽啟程北上。新組建的6個汽車團,除暫編汽車十五團、暫編汽車十九團留在東北軍區外,其餘均入朝擔負運輸保障任務。此時,志願軍後勤部系統共有17個汽車團,分別配屬於志後5個分部。1953年底,志願軍後勤部撤銷暫編汽車十團、暫編汽車十八團團部,連隊歸屬各軍。 1954年1月,志願軍後勤部撤銷暫編汽車十三團;同時,暫編汽車十九團奉命調回中南軍區後勤部,不就撤銷。 1954年4月,暫編汽車八團調回國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八團,歸總後勤部建制。朝鮮戰爭結束後不久,志願軍後勤部先後撤銷暫編汽車十四團、暫編汽車十八團、暫編汽車十三團團部,3個汽車團下屬各連隊歸屬各軍。 1955年,志願軍後勤部下轄:暫編汽車1團、暫編汽車2團、暫編汽車3團、暫編汽車4團、暫編汽車5團、暫編汽車6團、暫編汽車7團、暫編汽車9團、暫編汽車10團、暫編汽車12團。 1956年暫編汽車3團、暫編汽車4團、暫編汽車6團先後回國,其餘暫編汽車團均於1958年分3批撤回國內
⑻ 抗美援朝志願軍人數
抗美援朝,志願軍是輪戰的,就是部隊分幾批進去作戰,並不是一隻不對從頭打到最後的。
總兵力大概是240萬人,不過在朝鮮最高峰人數是135萬,是1952年。
而入朝的五次戰役期間,其實人數都不多。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30萬人參戰;
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
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達95萬人;
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115萬人;
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5萬人;
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7萬人;
1953年5月,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師,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135萬人。
可見,志願軍在朝兵力的最高峰為1953年5月,而且主要原因在於特種兵部隊的增多。
其次為1951年10月。
因志願軍空軍基地在國內,其各階段參戰人數不包括在內。各階段的入朝部隊有的在一線直接擔任作戰任務,有的在二線擔任海岸防禦和預備隊等任務。
⑼ 志願軍二分部是什麼意思
1951年2月,湖南軍區組建長沙軍分區補訓14團,父親由軍分區獨立1團2營調任該團黨委書記、副團長(該團沒有團長,父親主持工作)。
該團大部分是湖南的兵員,暫編二個營。母親此時也由長沙縣大隊轉入該團,在團衛生隊當衛生員。
1951年4月志願軍二分部運輸7團團幹部入朝前在安東合影(前排中為父親、前排右一為母親)
1951年3月,補訓14團接到湖南軍區命令,要求部隊立即出發,三日內趕至武漢漢口集結,准備參加抗美援朝。此次行動嚴格保密,只有幾位團幹部知道,營長們問部隊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就說是部隊換防。部隊接到命令時,母親恰好回家探親,由於時間很緊,無法通知到母親,父親估計母親是跟不上部隊行動了。部隊抵達漢口後停留了三天,將軍區從衡陽調來的一個營編入部隊。就在部隊整編時,意想不到的是母親自 己從湖南趕到了漢口,又找到了部隊。
在漢口,部隊給每個戰士發了一箱餅干,之後就乘坐悶罐火車前往沈陽。當時的火車行駛速度很慢,三天才抵達沈陽。在沈陽的兩天里,因為14團是剛組建的補訓團,沒有帶武器,則由東北軍區給部隊配發了槍支彈葯,每個班只發二支步槍,給5位團幹部每人配了一匹馬。另外,就是部隊裝備了400多輛小推車,每兩名戰士一輛。
在沈陽時,團政委跟父親說,我們去坐坐公共汽車吧,說不準以後就坐不到了。他們也從來沒有坐過這樣的汽車。於是,父親和政委就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從首站坐到末站,坐了好幾個來回,反正軍人也不要票,真的是好好地過了一把公共汽車癮。此時此刻,殘酷的抗美援朝戰爭已經讓這些經歷了無數次戰斗的父輩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備,他們就沒有想著去了朝鮮還能回到祖國。
此時,父親的部隊改稱為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二分部運輸7團(該團仍然沒有團長,父親主持工作)。說是運輸團,其實連一輛汽車都沒有,只有400多輛兩輪小推車。據說參戰的許多部隊在過江時都擔負著運輸任務,因為當時的志願軍運力非常有限。
1951年5月的一天下午,父親的部隊近千人推著400多輛小車,每輛車上裝著二麻袋糧食,在安東(今丹東)開始跨過鴨綠江,時值第五次戰役期間。在鴨綠江大橋上,有一名戰士邊走邊看,不知道怎麼就掉到了江里,戰友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在江里時沉時浮,最終被江水吞噬,因為部隊在疾速前進,根本就沒有辦法停下來。過江後,在朝鮮境內就開始遇有美軍飛機的轟炸,盡管天色已黑,但美軍的照明彈也能把大地照的通明。部隊在崎嶇的山路上,只能晚上走,白天停,躲避著飛機的轟炸。經過艱苦的行軍,終於抵達陽德,將運送的軍糧交至志願軍在陽德的軍需倉庫,完成了入朝時的運輸任務。
抗美援朝:父母跨過鴨綠江(2)(缺少)
1952年下半年,父親的運輸23團又並入二分部的警衛2團,父親任警衛2團副團長。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二分部有兩個警衛團,即警衛2團和警衛4團。警衛2團下轄一個高射機槍營,只有兩挺高射機槍、三挺重機槍,但也算是有了一定的防空能力。1952年6月,我志願軍挫敗了美軍在交通運輸線上展開的「絞殺戰」,並在反「絞殺戰」斗爭中建成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保證我志願軍打持久戰奠定了基礎,此時,志願軍的高炮部隊也有了很大的加強,敵人的飛機已不敢再輕易低空飛行轟炸了。
X
警衛2團高射機槍營在訓練
警衛2團高射機槍營在訓練
警衛2團的重機槍
1952年10月14日,美軍第9軍發動了以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王聖山南麓上甘嶺及其附近的控制權為主的戰役,也就是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
為了確保戰役的後勤供應,志願軍司令部命令,前線作戰的我15軍,其彈葯以二分部補給為主。在戰斗中,我15軍平均每天消耗彈葯約126噸。為了此次戰役,志後司令員洪學智親抓後勤,二分部全力以赴並派一位副部長坐鎮一線指揮,前線需要什麼,後方就不惜一切代價地往上送什麼。二分部的第6大站、第28兵站醫院和第17大站、第13兵站醫院全力保障戰地傷員的救治任務,同時將第一、四、五分部調集來的1660噸彈葯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在此期間,敵機對我交通運輸線日夜封鎖,狂轟濫炸,運輸線上擠滿了來往的車輛、修路的工兵部隊和民工運輸隊伍。我志願軍沿線高炮部隊和警衛部隊的高射機槍竭盡全力地防空射擊,組成了一道道防空火力網,運輸線上也乃戰火紛飛,硝煙彌漫。
父親所警衛的地段屬於後方,情況要好的多,但軍需物質都是從這里啟運的,也容不得半點疏忽。戰役期間,物質供應量大,路上車多、人多,部隊就全團投入,加強了沿線的警戒力量,日夜堅守在運輸線上。在父親住地的山後有一座小橋,也是運輸部隊的必經之路,父親就把唯有的兩挺高射機槍架在山上,隨時准備應對敵機的襲擊。其實,用高射機槍打飛機是很困難的,高空夠不著,低空飛的又太快也沒法打。幾年裡,父親的團就沒有擊傷擊落過飛機,只能威懾一下。一次高炮部隊打下一架飛機,戰士們都高興的跑出來看,結果被第二批飛機炸的到處躲藏。
有一次,父親帶著一個警衛員和一個通訊員隨二分部的兩位同志去警衛4團檢查工作。下午,二分部一汽車團的連長對父親說,我們早點回去吧?父親說還是等晚上再走吧。連長說沒事的。就這樣,卡車就在大白天上路了。行至途中,突然有兩架敵機對父親他們的汽車又是轟炸又是掃射,父親他們都坐在上面,情急之下,司機就讓上面的人跳車。跳車應該從側面跳,可父親不懂,就從後面跳了下去,把兩後腳跟都給墩黑了,父親也顧不上疼痛,迅速滾到路邊的小溝里(沒有水),其他人有的跑到山林里去了。車停人跑了,敵機就老在低空盤旋,尋找目標,父親趴在溝里一動也不敢動,心裡盼望著天黑,可此刻,時間感覺過的非常慢,父親也不知道趴了多長時間,天才黑了下來,敵機悻悻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