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發動機混合比是多少老化油氣混合比是多少
14.7/1,是理論的空燃比。一般都達不到這種效果。【汽車有問題,問汽車大師。4S店專業技師,10分鍾解決。】
② 燃燒最佳混合比
汽車發動機燃燒最佳混合比的理論值應該是14.7 : 1。這就是理論空燃比。
③ 汽車混合氣過濃和過稀是什麼意思
汽車混合氣過濃是:噴油量過多;過稀是:噴油量不足。
1、混合氣過稀主要原因:
(1·)各種進氣感測器不能准確檢測出進氣量,導致噴油量不足
(2)積炭過多、噴油被積炭吸附。
(3)氧感測器的閉環控制失效。
2、混合氣過濃原因:
(1)怠速、發動機滿足扭矩,導致混合氣過濃
(2)氧感測失效
(3)進氣量檢測不準確
(3)汽車混合比是多少擴展閱讀
混合氣gas mixture,指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效組份,或雖屬非有效組份但其含量超過規定限量的氣體。由幾種氣體組成的混合物,是工程上常用的工質。混合氣體通常被當作理想氣體研究。
混合氣過濃時,會出現以下現象:
發動機啟動困難,加速不敏感,排氣管冒黑煙並伴有「突、突」聲響。發動機熄火後,從節氣門軸處有汽油向外滲漏,且發動機動力不足,油耗增加。
混合氣過稀時,會出現如下現象:
發動機不易發動;怠速運轉不平穩,易熄火;行車時感到動力不足,嚴重時停車;發動機無負荷時,踏下加速踏板,轉速不易提高,化油器有回火現象;發動機易過熱。
④ 汽車發動機混合汽的濃和稀是什麼意思
正常的混合比是14.7:1,混合氣濃指的是空氣和油的比例噴油量過大,反之為過稀!
⑤ 助力車混合比是多少
這個要根據自己的車子來定。
先將混合比螺絲順時針輕輕的轉入到底,再逆時針回轉一又二分之一圈就差不多是合適的混合比位置了。若要更精細調整的話,可以先將怠速調整到1300轉左右,然後左右的微調混合比螺絲,調整時怠速會升高或降低,就把他調整到一個怠速會最高的地方為止。然後再把怠速降回你認為合適的轉速,這時再去轉混合比螺絲的話應該不管逆時針或順時針調整,轉速就會下降,這樣的話就是最佳的混合比了。
⑥ 什麼是汽車的混合比。是什麼電器控制的
汽車的混合比是指的汽車的汽油在進缸時和空氣的混合的體積比,它必需在一個范圍內(約是14左右)才可被點燃工作做功。一般汽車是由化油器固定特性所決定,有電腦的電噴汽車是由進氣岐管和噴油脈沖與噴油嘴和尾氣成份檢測而聯合所控制。
在檢測尾氣時首先要看是尾氣的那一項指標高.HC高檢測點火系統.CO、HC兩項指標都高,主要原因是混合氣過濃,檢查噴射系統。NOX過高,主要是高溫多氧導致。檢查燃燒室積碳或者混合氣是否過稀。
當然,催化器損壞也會導致尾氣超標。檢測時可以用測溫儀檢查,檢查時性能比較好的催化器進口溫度比出口溫度低30-100度。
當混合氣過稀時,燃料的燃燒速度降低,有一部分混合氣的燃燒,會在活塞向下止點移動時進行。嚴重時,燃燒過程甚至會推遲到下一個循環的進氣行程開始以後,使殘存在汽缸中的火焰由開著的進氣門將進氣管內混合氣點燃,形成回火並產生拍擊異聲,排氣管中出現突突聲。這部分混合氣燃燒不但放出的熱量中變為機械功的相對較少,而通過汽缸壁傳給冷卻水或散熱片散失的熱量,卻相對增多。因此,過稀的混合氣會造成發動機過熱,輸出功率下降。混合氣過稀會使其怠速轉速偏高,加速回油門時,發動機轉速在短時間內難以降到怠速轉速。此時拆下火花塞,會發現電極顏色為白色,即可確認為可燃混合氣過稀。
⑦ 汽車發動機冷卻液的混合比如何計算
汽車發動機冷卻液更換方法如下:
1、擰下水箱蓋,打開水箱放水閥,放出防凍液。
2、將一根連接於自來水管的橡膠管插入水箱加水口,打開自來水龍頭,使自來水連續不斷地流經發動機冷卻系統。在沖洗操作時,要使發動機怠速運轉,保持上述操作,直至水箱放出清水為止。
3、關上自來水龍頭,待冷卻系統的水放盡後,再關上水箱放水閥。
4、從水箱加水口加人防凍液,使防凍液充滿水箱。擰開儲液罐蓋,加人防凍液,並達到「Max」刻度線,注意不要超過「Max」刻度線。
5、蓋上水箱蓋和儲液罐蓋,並擰緊。
6、起動發動機,怠速運轉2~3 min,擰開水箱蓋。這時冷卻系統由於排除了部分空氣,防凍液面將降低,這時應再補充防凍液,使防凍液達到「Max」刻度線為止。
⑧ 轎車化油器與電噴的混合比是多少14.7:1
用98#或以上的.才有那麼高的比例..還有是自吸氣可能還達不上14.7..
正常97#都在9:1左右~
93#的是8:1左右..
當然這東西可以調,不是能調多小,總來講有幾個因素的:
1.發動機自身能力...如果是自然吸氣的,就如人肺,不是你想吸更多就能吸更多,都是有極限的..
2.汽油問題,就算能提高空氣進量,有的可爆性不高的..
3.空氣質量...盡管你帶很好的空隔,但是含氧量不是每個地方的都一樣.總有一定偏差.
如果說14.7,這個只是理論上最高效率的比例...
可通過ECU電腦去調控..不過終極也看車來定了..
調一次比較完美的,要測試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