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失敗的國產SUV,名字模仿奧迪車身模仿路虎,月銷量很差勁
在2018年的時候,國產SUV市場有一款全新上市的車型引起了部分車友的注意,之所以會吸引人,最主要的是因為他的名字叫做昌河Q7。對於北汽昌河這個品牌,其實很多朋友應該沒什麼太大的印象,畢竟在國內來說,它本身就是處於邊緣的品牌,旗下的車型最出名的也就有北斗星,但是這款車型也已經很多年都沒有火爆過了。
而律師方面第一眼看上去還是比較不錯的,大尺寸的中控屏幕,整個的內飾感覺也不錯,算是比較讓人滿意的,而單純只有內飾表現還算可以,肯定無法給車型整體帶來什麼優勢。轉車型最後的結果也確實不怎麼樣,不得不說靠抄襲模仿打造出來的車型很難成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奧迪Q5L車上的三個小功能,老司機都不一定知道
在許多客戶的心中,用四十多萬購買一輛豪華中型SUV,奧迪Q5L是他們避不開的選擇之一。它穩重的整體風格,出色的四驅系統,優秀的燈光配備等等,都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了好印象;所以,奧迪Q5L這款車,大多數消費者都比較熟悉。
但就是在這款大家都不陌生車裡面,卻存在幾個比較陌生的小功能,就連許多老司機都不一定知道。
一、後排拉手旁邊的小孔有什麼功能?
奧迪Q5L後排拉手旁邊有一個小孔,這個小孔既不是燈的開關,也不能放置物品;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個小孔,都會質疑奧迪設計師的水平。在奧迪Q5L的車上有四個這樣的小孔,如果用一個帶有四個掛鉤的網簾,把四個孔連接起來,就能夠形成簡單隔物簾。這個功能,主要適用於,當車輛的後排完全放平,車內運輸一些中大件物品時,隔物簾就可以對這些物品起到一個穩定的作用。
其實,電動尾門打開的高度是可以進行調節的,奧迪Q5L同樣如此。當電動尾門緩慢上升到一個合適位置的時候,再次按一下開關,電動尾門就會停留在那個地方;當電動尾門靜止後,第二次按開關按鈕,電動尾門就會開始關閉。此時,就完成了電動尾門的高度調節,以後,每次打開電動尾門,就會停留在適合自己的高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為什麼會有些人覺得瞧不起奧迪c級車
賓士C級定位於一款豪華中級車,售價區間為31.08-48.50萬元,也是賓士的主流轎車之一。有些人覺得賓士C級除了在內飾設計上,以及一些配置上比寶馬3系強,但是在其他方面基本上都不如寶馬3系。這也造成的瞧不起賓士C級的說法。
其實,很多人感到C級不是真正的奔跑,甚至北京奔跑都不算真正的奔跑,這本身便是一種比較偏激的心理,叫似乎感到捷豹被塔塔收購後,捷豹就成為了印度車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說C級不算真正的奔跑,那末1.4t的奧迪A3算真正的奧迪嗎?中國特工的3缸寶馬1系(參數|圖片)又算真正的寶馬嗎?所以,每個憑本身所能買車的人也都值得尊敬,哪怕是幾萬的,又或者是上萬萬的超跑。
D. 為什麼買賓士寶馬奧迪的電動車會被人笑話
我相信如果你有30萬以上的預算,我相信基本上就直奔BBA去了,但前提是你准備買一台燃油車。而一旦你30萬以上預算準備買一台電動車,那BBA大概率是你第一個PASS的對象。
去年10月,有一位購買賓士EQC的車主,在網上分享了自己購車後,被特斯拉銷售嘲笑的經歷。他說,當特斯拉銷售得知他購買了賓士EQC之後,電話里只說了三句話「你買了賓士的電車啊」,「哎喲,我的媽呀」,「沒事沒事,那就這樣吧」。
蔚來也有上千座換電站,就算年年虧損上百億,但是車主覺得就是牛x。BBA不是不知道拿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百車全說,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E. 奧迪為什麼開始被討厭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討厭的不是某款車的產品本身,而是開車人的行為。
我們常常因為某些隱秘的原因而討厭一款車。我的哥們鍾皮很討厭騏達,他說「看它的車燈就像是皇軍的肩章」。他也很討厭卡羅拉,認為卡羅拉不結實,論壇上充斥著很多一隻雞把一輛車撞出一個洞的圖片,而那輛車多半就是豐田。2005年前後,鍾皮剛買大眾GOL,神車信仰附體,對車的評價自帶三分殺氣。
開車上路,最怕前車突然飛出個瓶子。
開車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行為。
F. 瞧不上奧迪Q7,花70萬買輛全新林肯飛行家,又有人坐引擎蓋
哈嘍!大家好!檢車家老司機又跟大家分享檢車趣事。我是檢車家的檢測技師「強子」。強子以前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在經過不斷磨練不斷進化後現在成為了檢車家的一員,本應該靠著顏值吃飯的我卻毅然決然選擇去做汽車檢測師。就當身邊的朋友親人都在為我惋惜的同時,我也意識到這是一份肩負著能為廣大人民群眾買到放心車,淘到省心車的任務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好了,今天的檢測分享就到這了(點個贊唄)。我是檢車家的一名二手車檢測技師強子,我們檢測的是二手車,一些易損件是用車日常使用中的消耗磨損小剮蹭在所難免,不能像一台新車那麼看待,更多的是去關注車況本身和車輛的性價比。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