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的奧迪車從哪運來的
一級經銷商是直接從奧迪廠家提車,直接把車賣到銷售者手中。
二級經銷商的進貨途徑一般都是從4S店提車,汽車生產廠商不可能給二級商直接供貨。但4S店為了達到銷售目標拿到提成,給二級經銷商售車。
之所以二級商的價格會比4S店便宜不少,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運營成本較低,不受生產廠家的價格限制。但是二級商處買車會要求在店內做全額保險及一條龍上牌,否則就必須提高購車款。
最好還是在4S店買車,雖然貴了一些但質量和服務都會有所保障,萬一車子出現質量問題也好交涉。
❷ 一汽奧迪的一汽奧迪歷史回顧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下的中國對轎車的需求急劇增加,國內轎車產量不足、產品單一的問題逐漸加劇。作為中國最早的汽車生產基地,一汽也終於得到上級指示,重新規劃轎車生產。時任一汽廠長的耿昭傑明白,中國的汽車工業不能閉門造車,要掌握中高級轎車的自主知識產權,必須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的高檔車技術,通過組裝生產,將其消化吸收,進而復興民族品牌。
本著這樣的思路,耿昭傑開始與一些國外汽車廠商接觸考察,最終選定了引進克萊斯勒的發動機。1987年引進克萊斯勒488發動機項目在人民大會堂簽字。
有了克萊斯勒的發動機,一汽本應該引進克萊斯勒車型的生產技術,一面生產克萊斯勒車型,同時著手進行技術轉化,設計新款紅旗車型。實際上一汽確實這么做了,1987年5月,一款基於道奇600車型改進的紅旗轎車已經畫在圖紙上。
幾乎就在同時,遠在德國的大眾集團也接到消息,得知一汽正在全球范圍尋求合作,生產高檔轎車。眼光敏銳的大眾公司董事長哈恩博士意識到這是奧迪進入中國發展的絕佳機會。1987年9月,兩名奧迪公司的高層代表來到長春,嘗試與一汽進行合作。二人回國向哈恩匯報後,令哈恩印象深刻。同年10月,哈恩博士在法蘭克福車展後直接動身飛往長春。
哈恩博士對當時長春的印象是荒涼,但這里良好的汽車工業根基也讓他感到興奮,雙方很快進入洽談的實質性階段。在了解了一汽購買的克萊斯勒488型發動機之後,哈恩確認該發動機源於奧迪技術,完全可以適應奧迪100轎車。
在打消了顧慮之後,耿昭傑撥通了電話,電話另一頭是正在美國與克萊斯勒談判的時任一汽總經濟師的呂福源。此時呂福源正在與克萊斯勒進行舉步維艱的談判,對方認為中方購買了克萊斯勒發動機後,必定需要再購買一條道奇600車型生產線,進而坐地起價,開出了1760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接到電話後呂福源終止了談判,只剩下還沒搞明白狀況的美國人。
一個月後,一台裝有克萊斯勒2.2升發動機的奧迪100車型出現在德國狼堡。這讓當時擔任一汽總工程師的林敢為大吃一驚。經過測試該車平均車速為每小時150-160公里,最高車速達每小時205公里,各種性能都十分良好。德國人的效率和誠意獲得了中方人員的肯定。
此時,一汽代表團成員已經傾向於與奧迪合作生產奧迪100。按照林敢為的記錄,中方技術專家的理由是:
第一,在產品上,奧迪100優於道奇600。其中,奧迪100的車身設計要比道奇600領先一代;奧迪100的外部尺寸及內部空間均較道奇600大,乘坐舒適;奧迪100在國際是頻頻獲獎,知名度高於道奇600。
第二,大眾公司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有合作的誠意。
第三,奧迪100和200可以作為系列化產品生產,奧迪100是中高檔轎車,可以作為政府官員的公務用車;奧迪200是高檔轎車可以作為中央領導用車。
此時克萊斯勒仍然堅持要收取高昂的道奇生產線轉讓費。中國人拂袖而去,經高層最後決策,一汽項目將與德國大眾合作。此時的美國人才終於明白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價,只得感嘆:我們來晚了。
雙方確定合作後,緊鑼密鼓得商定了詳細的合作計劃。雙方約定,前期一汽以許可證方式生產3萬台奧迪100車型作為「先導工程」。如果1991年雙方繼續簽訂15萬輛高爾夫轎車長期項目,奧迪方面可免收1900萬馬克的奧迪100車型技術轉讓費。一汽以1000萬馬克購買美國威斯特摩蘭大眾工廠的設備用於奧迪100車型的生產。
在耿昭傑看來,這是一筆好買賣。這相當於一汽只花了1000萬馬克引進了3萬台奧迪100車型,同時落成一個15萬輛產能的生產線。而最讓耿昭傑心動的莫過於為復興紅旗轎車培養了人才,引進了技術。
對大眾汽車來說,他們也需要完成奧迪品牌的偉大復興。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皮耶希的推動下,奧迪在技術水平上飛速發展,一系列新產品在各種車展、賽事中嶄露頭角。短短幾年間,飽經風霜的奧迪品牌終於再一次與賓士、寶馬在同一個舞台競技。
而引進到中國生產的奧迪100車型凝聚了奧迪全部科技成果。它採用流線型設計,是世界上第一款風阻系數達到0.3的量產轎車,且車結構全部採用輕量化材料製成,被評為1983年「世界車」,並獲得一系列世界性大獎。1984年,奧迪100榮獲「全球年度最佳轎車」稱號。奧迪當下最需要的就是將拳頭產品打向國際市場,擴大奧迪100的產銷量。在中國,奧迪找到了契機。
隨著一汽與大眾正式簽約,在哈恩博士的規劃下,大眾汽車與中國市場越來越緊密。哈恩博士長遠的戰略眼光瞄準了未來的中國市場。他深知改革開放的中國將會經歷翻天覆地的巨變,這里將會是下一個巴西、南非,成為大眾汽車植根的地方。
傲慢的美國人和謙遜的德國人形成鮮明對比,最終美國人錯失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絕佳機會,而德國人獲得了一汽的信任,不僅將產品打入中國市場,更為將來大眾集團在中國的長遠發展布好了局。中德雙方這次良好的開局也為將來更加深入的合作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989年末,奧迪100焊裝線開始調試。一汽的技術人員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生產線的裝配調試。1989年4月21日,奧迪100轎車總裝線建成投產,德國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哈恩博士專程前來剪綵。哈恩博士由衷地感嘆:「我們同一汽的合作,使大眾汽車公司擁有一個最具實力的夥伴。你們的速度不是一輛卡車,而是一輛奧迪200」。
1989年8月1日,第一輛奧迪100轎車下線,當年組裝1922輛奧迪100轎車,比上年增長116%。
就是在這條生產線上,後來曾經走下超過10萬輛的奧迪100轎車。
根據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1988年簽署的技術轉讓協議,一汽以許可證和CKD組裝方式生產奧迪100,期限為6年。
6年後的1995年,這款1984年的「全球年度最佳轎車」終於完成了其在中國的「特殊使命」,一汽立即將主導轎車產品由奧迪100換成了新一代的紅旗轎車,為了與老款的大型紅旗轎車有所區別,起名叫小紅旗。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外來高檔車技術轉讓的結果。
從1988年開始建設,到1997年,一汽共生產奧迪100和基於奧迪100的小紅旗轎車123294輛,國產化率分別達到82%和93%;10年間銷售收入達到311億元,實現利稅66億元,相當於總投資的10倍;同時還為奧迪100 CKD進口零部件上繳關稅70億元人民幣,也為中高級轎車的進口替代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在當時極為寶貴的外匯資源。
在引進奧迪100項目合同到期後,一個新問題擺在中德雙方面前:是否繼續合作?如何合作?是保持一定的技術合作,抑或是與中方合資?如果合資,那麼與誰合資,怎麼合資?
從1993年開始,雙方就在合資生產奧迪的問題進行談判。中方的意願毋庸贅述,但德方對此有分歧。
此時在考慮奧迪100後繼車型的引入方面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方面認為當跨過已經進入生命中期的奧迪100 C3車型,直接同步引進全新一代的A6C5車型。但反對者認為,A6C5凝聚全球頂尖的汽車技術和製造工藝,一汽此時並不具備充足的生產條件。
已升任為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的皮耶希和時任奧迪公司總裁戴莫爾在一次與耿昭傑的早餐對話中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最後,雙方最高層終於達成了協議,奧迪加入一汽-大眾和生產全新一代奧迪A6C5的項目便不可逆轉地開始了。
1995年11月13日,在當時的德國總理科爾訪華期間,一汽和大眾汽車公司及奧迪公司三方在北京共同草簽了有關奧迪轎車納入一汽-大眾生產的合同。一個月後的12月18日,三方共同修改了合資合同,將股比結構改為:一汽60%,大眾30%,奧迪10%。同時,一汽-大眾與奧迪公司簽署了《技術轉讓協議》,奧迪系列產品將作為合同產品正式納入一汽-大眾生產。
奧迪從此成了第一個在中國合資生產的國際高檔汽車品牌。與1988年開始由一汽以許可證和技術轉讓方式生產奧迪100不同,合資生產意味著奧迪將作為股東一方全面介入國產奧迪的生產管理、零部件采購、產品升級換代、市場營銷和售後服務等所有環節,並承擔相應的風險。
從1995年12月奧迪正式加入一汽-大眾,到1999年底新一代奧迪A6C5下線,中間有4年時間,對奧迪和一汽-大眾來說,除了對奧迪A6進行「加長」、國情適應性研發及生產和銷售上的准備之外,在一汽-大眾的生產線上本來沒有計劃中的奧迪產品。於是,合資雙方決定在一汽-大眾先生產與奧迪100C3同一平台的奧迪200。
1996年1月,一汽-大眾合資雙方簽署了「聯合開發」奧迪A6C5的協議。根據協議,針對中國市場的加長版車型開發與奧迪A6原型車的開發緊密配合,主要在德國的奧迪總部同步進行,歷時3年,參加人員300多人,其中包括中方人員6人;開發費由一汽-大眾支付,奧迪和一汽作為聯合開發的雙方按一定比例收取這筆費用。
然而在A6 C5的本土化工作上,中德雙方又產生分歧。矛盾的焦點集中在A6C5到底要不要加長上。基於對中國高檔車市場和用戶需求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當時,一汽明確提出,國產奧迪A6必須要「加長」,軸距要加長,整車也要加長,因為這個級別轎車的中國用戶特別重視後排空間。但奧迪方面認為,奧迪A6是大眾集團唯一的行政級高檔車,後排空間也足夠用,非要「加長」干什麼?
最終一汽方面說服了德國人。加長開發工作基本按照一個新項目的流程進行,歷時三年。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要做,為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加長對車輛性能和外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1999年9月6日,奧迪A6 C5在長春的一汽-大眾正式下線。它比全球版的軸距加長了90毫米,而整車長度也增加了約100毫米,達到4886毫米。至2005年4月退市,這款車在5年多時間內共銷售了20多萬輛,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當初為加長而多投入的資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❸ 盤點奧迪前世今生:忍辱負重終成大業的奮斗故事
要說崢嶸歷史,恐怕沒有哪一家車企能夠做到如同奧迪般傳奇——魯迅
在2006年,奧迪創新性地將柴油發動機引進了勒芒賽場。這是勒芒賽場上第一次傳出柴油發動機的聲浪,也是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一年;奧迪憑借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R10TDI柴油動力賽車,憑借著不俗的動力性能及出色的燃油經濟性,奧迪R10的進站次數遠比對手要少,奪取冠軍獎杯也猶如探囊取物般輕松。
自1999初次參加勒芒至2016年收官,奧迪共參加了17場比賽,共奪得了13場賽事的冠軍頭銜;讓奧迪成為當之無愧的「勒芒王者」。
突破科技,啟迪未來
一直以來,奧迪的Slogan都是「突破科技啟迪未來」,也正是這份積極向上努力突破自我的品牌宗旨,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奧迪。在剛過去的2019年中,奧迪全球總銷量高達184萬輛。很難想像,50年前奧迪還只是一家依附在大眾旗下偷偷摸摸研發Quattro系統的「不入流車企」。
從1909到2020,奧迪已經走過了111年,貫穿奧迪這么多年的,從來都不是幸運二字;相反,奧迪的的這111年間從未停止過對命運的反抗,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戰,還是兩次「金主爸爸」的雪藏,奧迪都選擇了忍辱負重,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著。正是這種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使得奧迪能夠成為全球一線豪華品牌的一員,能夠自信地喊出「突破科技,啟迪未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❹ 奧迪名字的由來
奧迪的創始人奧古斯特·霍希,三十一歲時離開賓士汽車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奧古斯特·霍希汽車公司。那一年是1899年。很快,霍希就用產品和發明展現出他的天才,霍希作為汽車品牌也逐漸有了知名度。霍希本人還曾在若干項汽車比賽中親自上陣,奪得錦標。
但平地起風雲,1906年6月,一次發動機試驗的失敗,導致了霍希和霍希公司其他投資者的激烈爭吵,生性桀驁的霍希一怒之下離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
發展歷史
1932年奧迪公司與霍希、漫遊者以及DKW三家公司合並,成立了「聯合汽車公司」,奧迪標志四個圓,其中每一個圓環代表公司;
1954年是公司盈利的第一年,大約40萬德國馬克;
1969年3月10日,成立奧迪-NSU汽車聯盟有限公司;
1977年3月,NSU汽車離開生產線,此後所有在內卡蘇姆生產的汽車都是「奧迪」品牌;
1985年,成立奧迪股份公司(AUDIAG);
2010年3月20日,國產奧迪Q5在北京正式上市;
2011年,奧迪全球銷量超越賓士,成為銷量僅次於寶馬的世界第二大車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奧迪
❺ 奧迪原先是賓士的,後來為什麼就屬於大眾了呢
引言:奧迪在創立之後,與其他三家公司形成了汽車聯盟,但是這個汽車聯盟因為歸屬於德國,因此在二戰中德國戰敗之後,對於經濟的沖擊比較大,面臨破產之際。德國的高端品牌賓士就暫時的收購了奧迪汽車,在收購之後,因為奧迪汽車的盈利不太樂觀,於是就叫奧迪,又賣給了大眾公司。
二戰當中,德國作為戰敗國,也因此導致了奧迪汽車聯盟的瓦解。是當時的德國品牌賓士汽車。就收購了奧迪,是奧迪在那一段時間里是屬於賓士旗下的品牌。在歸屬於賓士之後,奧迪因為缺少研發資金與新技術,此導致奧迪汽車的業績不好,並且在財政方面出現了問題。於是賓士為了更好的發展,就將賺不到錢的奧迪系列賣給了大眾汽車公司。雖然說奧迪屬於大眾企業的一個系列。車型,不過由於大眾企業的管理不同,因此奧迪和大眾都各自管理自己的品牌。
❻ 奧迪汽車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奧古斯特·霍希(august horch)是德國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奧迪公司的創始人。霍希畢業於薩克森州米特韋達(mittweida)鎮的一個技術學院。開始他在曼海姆的卡爾·賓士公司的發動機製造部門工作,後來成為汽車製造部的總經理。1899年,霍希決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在科隆成立了霍希公司(horch & cie)。在德國,霍希是將鑄鋁技術用於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殼製造,以及製作電力傳輸元件的萬向軸及高強度鋼齒輪的第一人。1902年,霍希將公司遷至薩克森州的萊辛巴赫(reichenbach), 1903年公司開始生產兩缸發動機汽車。隨後在1904年又遷至茨維考。遷至茨維考後,公司又開始生產四缸發動機汽車。該種汽車性能極佳, 1906年在當時世界上路況最艱難、距離最長的汽車拉力賽(herkomer run)中贏得冠軍。兩年後,霍希公司的年銷量第一次突破100輛。 奧古斯特·霍希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與董事會和監事會之間存在分歧,奧古斯特·霍希於1909年離開了由他創立的霍希公司,隨即在茨維考成立了另一家汽車公司。由於「霍希」的名字已被原來的公司使用,且已被注冊為商標,因此霍希將他的名字翻譯成拉丁文「audi」(「audi」和「horch」的詞義同為「聽」),於是新公司有了audi(奧迪)這個名字。也就誕生了奧迪這個品牌。 奧古斯特·霍希於20世紀20年代移居柏林,在1932年被任命為汽車聯盟監事會成員,並繼續以專家的身份參與公司的技術開發工作。1944年,他離開柏林來到saale地區。在上法蘭哥尼亞(upper franconia)的münchberg,霍希度過了他最後的歲月,於1951年去世,享年83歲。 奧古斯特·霍希在一生之中為汽車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多偉大的貢獻。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顯示出他在汽車開發方面的潛力。他的主要優勢就是技術創新,以及驚人的決心和意志,這些都為汽車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因為奧古斯特·霍希的影響,霍希公司在霍希本人離開後的最初一段時期內,只能生產有限的幾種車型,而且在技術和設計上都未能超越其創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專門生產飛機引擎的argus-werke公司與霍希公司合並組成新的霍希—韋爾克公司(horch-werke)。最有名的兩位工程師阿諾德·佐勒(arnold zoller)以及後來的保羅·戴姆勒(paul daimler,gottlieb daimler的兒子),後來都被提拔為設在茨維考市的霍希—韋爾克公司的首席設計師。由保羅·戴姆勒開發的八缸發動機汽車——horch 8。該車以其強大的發動機功能、可靠的性能和精巧的車身外形引起關注,為競爭對手樹立了標准。從此horch 8成為汽車製造業中優雅、豪華以及最高標準的代名詞。 1931年秋天,霍希—韋爾克公司在巴黎汽車展上展示了其最新的產品——外形被漆成耀眼的黃色、帶有棕色軟頂棚、用綠色皮革作內飾、配有12缸發動機的運動敞蓬跑車。從1932年到1934年,這款豪華的horch汽車只售出了80輛。盡管市場對豪華汽車的需求開始下降, horch汽車仍占據了豪華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其銷量比競爭對手之和還多三分之一:例如在1932年,horch汽車在德國銷售773輛豪華汽,並出口大約300輛。 (horch spezial roadster 855是英戈爾斯塔特(ingolstadt)奧迪汽車博物館中最光彩奪目的珍品之一。由茨維考(zwickau)的汽車聯盟霍希工廠於1939年生產。當時僅生產七輛,價格為22,000德國馬克。車身由當時著名的glser公司創意,該公司總部設在德累斯頓(dresden)。這輛車造價22,000德國馬克,相當於當時的一套獨立住宅的價格。為了再現horch spezial roadster 855昔日的綽約風姿,奧迪歷史文化部耗時兩年,花費了5000多個工時將其修復。所配備的直列8缸發動機油箱容量達4944立方厘米,輸出功率強達120 馬力。)
❼ 想買奧迪a4沒有錢怎麼辦
想買奧迪a4沒有錢的話,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以解決
1.如果你現在還是學生的話,那麼是沒有這么多錢來買奧迪a4的,你可以通過好好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等以後畢業了找到好工作慢慢地存錢,再去買奧迪a4。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的財富,是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的一件事情。
4.如果你想快速的擁有一輛自己的奧迪a4,但是又不想去干勞累工作。建議現在去床上蓋好被子做夢,這個方法是零成本的。選擇一個自己最舒適的姿勢去床上躺著,在夢里遨遊在汽車的海洋里。你可以選擇平躺著也可以選擇左側躺或者是右側躺。建議使用右側躺,因為這個姿勢不會壓迫你的心臟,而且還會讓你呼吸保持暢通,從而擁有一個更好的睡眠質量,為做夢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5.如果你家裡的條件富裕的話,那麼可以在父母的一些扶持之下購買奧迪a4。這種方法是比較快速的。
綜上所述,如果想買奧迪a4,但是還沒有錢的話,可以通過很多方式解決。
❽ 奧迪的歷史事件
奧迪在英戈爾斯塔特市的新開始——「新汽車聯盟」
1949年9月3日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一家新的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auto union gmbh,以下簡稱:新汽車聯盟),它是今天的奧迪汽車集團的前身,旨在復興老汽車聯盟(auto union ag)在薩克森建立的傳統基業和品牌。
在新汽車聯盟創業之時,人們的生活普遍困難,只能使用經濟實用的交通工具。在剛開始的幾年中,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產品只有兩沖程發動機的dkw摩托車和汽車。新汽車聯盟在1949的正式建立實際上已是老汽車聯盟戰後復興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在1945年12月19日「零點」事件發生之後,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負責向在過去六年戰亂中倖存下來的所有戰前由老汽車聯盟生產的車輛供應備件,在西部被佔地區,這類汽車共有6,000多輛。
新汽車聯盟為什麼要選擇英戈爾斯塔特市?英戈爾斯塔特市位於巴伐利亞(bavaria)中心,交通四通八達,這是選擇它作為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的原因之一。英戈爾斯塔特市政當局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心的建立促進了當地的就業。不過,在英戈爾斯塔特市重建汽車聯盟的最關鍵原因是其作為軍事重鎮所保留的百年軍事「遺產」:遼闊的土地、無數的兵營、車庫、炮塔等。這些對於一個無錢建造新廠房的公司來說可算是無價之寶。
從schrannen街軍事供應站的總部開始,公司逐漸接管了一些建築,如「和平凱撒兵營」(friedenskaserne)、新軍械庫、軍士大樓、車輛大廳、軍火庫、騎術訓練廳以及寬闊的閱兵廣場。公司的設施分布整個城市,進行常規的條理性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工人們將公司自嘲為「窩棚公司」。 1954年8月9日,巴伐利亞金屬加工業爆發了一次大罷工,許多英戈爾斯塔特市的居民至今仍記憶猶新。這是年輕的聯邦德國發生的最早的大規模工業糾紛之一,金屬加工業的公司將其稱為「戰後最重大的事件」。
當時新汽車聯盟有員工5,000人,作為英戈爾斯塔特市最大的廠商之一,同樣也有許多員工扔掉了生產工具。工人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改善工作和居住條件。罷工一直持續到1954年8月31日。通過仲裁,勞資雙方達成了一項協議,巴伐利亞大罷工才結束。罷工的結果是工人們的工資提高了4%多一點。 新汽車聯盟因巴伐利亞大罷工額外支出92萬德國馬克。1954年是公司盈利的第一年(大約40萬德國馬克)。同年,friedrich flick——鋼鐵巨人eisenwerk-gesellschaft maximilianshütte mbh sulzbach-rosenberg的主要股東——收購了汽車聯盟股份公司的部分股權。他幾年前就意識到英戈爾斯塔特的這家汽車製造商有一天會需要一個擁有大量資本的合作夥伴。
1957年,flick建議戴姆勒-賓士公司並購汽車聯盟股份公司。那時,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0%的股份,擁有戴姆勒-賓士公司25%的股份。他的想法得到了瑞士富豪ernst ghner的支持,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1%的股份。戴姆勒-賓士公司接受了此提議。考慮到國外不斷增長的競爭壓力,戴姆勒-賓士公司想通過增加產品品種擴大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flick還向戴姆勒-賓士公司暗示了他正在與福特公司進行協商的重要信息。
1958年4月24日,戴姆勒-賓士公司僅以4100萬馬克的價格收購了汽車聯盟88%的股份。一年以後,1959年,新汽車聯盟剩下的股份也出售給了戴姆勒-賓士公司。戴姆勒公司管理委員會發言人fritz k?necke總結這次德國第二大和第五大汽車製造商的合並時說,「我們娶了一位美麗的名門閨秀」。1958年4月9日,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寫到:「從銷售和稅收方面講,這次收購擁有年營業額約4億德國馬克及10,000名員工的汽車聯盟,使戴姆勒-賓士公司再次成為聯邦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在被戴姆勒-賓士公司並購之時,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車輛只是摩托車和dkw速遞貨車,汽車總裝集中在杜塞爾多夫的工廠,該工廠於1950年投產。
為了獲得資金,公司推遲生產低價格的小型汽車。這種小型汽車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開發,並准備在某個適當的時候以「dkw junior」的名字投放市場。盡管戴姆勒-賓士公司的收購保證了其遲遲未建項目所需的資金,但公司仍然缺少必要的生產能力。
選擇英戈爾斯塔特的另一個原因是兩輪交通工具的經營面臨癱瘓的境地:由於對摩托車需求急劇下滑,公司計劃在短期內降低dkw摩托車的產量。與zons市相比,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英戈爾斯塔特市有很多熟練工人,這是公司決定在此建立新工廠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公司在這里投資7,600萬德國馬克,1960年又追加投資了5,100萬德國馬克。地方報紙《donaukurier》這樣評價這個新建工廠:「在英戈爾斯塔特附近即將建立歐洲最大、最現代的汽車工廠。」 1958年底,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有3,700名員工;一年以後,員工數量增至5,700人。新工廠的建立不僅使員工數量急劇增加,也促使新汽車聯盟決定將其生產基地於1961年遷至英戈爾斯塔特,並於1962年將總部也遷至該城,從而實現了計劃中的合理化配置和降低成本。但從1962年起,當總公司生產和銷售正處於高峰時,新汽車聯盟的生產和銷售卻都處於低迷狀態。
特別是1964年,新汽車聯盟面臨嚴峻的財政危機。戴姆勒-賓士公司盡管名聲很好,但由於子公司無法與母公司愉快合作,子公司的財政問題難以解決。因此,新汽車聯盟被轉售給了大眾汽車公司。這是一個驚人的商業交易。新聞雜志《明鏡》第45期寫到:「戴姆勒-賓士公司最大的股東friedrich flick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設計、反思和琢磨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公司重組方案。」評論說,flick不僅策劃了「1964年最大的商業事件」,而且還幫助列出了該事件的細節。
從1964年起,新汽車聯盟的所有權分幾個階段出售給了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大眾汽車股份公司為此交易共花了2.97億德國馬克。截止1966年,大眾公司擁有了新汽車聯盟的全部股份。 新汽車聯盟被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收購,免遭了破產。曾經十分流行的兩沖程發動機走到了盡頭,大約30,000輛未出售的dkw汽車成了垃圾堆。這時大眾汽車公司的甲殼蟲系列成了新汽車聯盟的救星:從1965年5月至1969年7月,在英戈爾斯塔特大約組裝了348,000輛大眾甲殼蟲系列汽車。
從1965年8月,新「奧迪」汽車投放市場以後,新汽車聯盟開始慢慢走出困境。這款在英戈爾斯塔特製造的四沖程發動機汽車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並成功奠定了新車型系列的基礎。然而好景不長,在15年似乎未受阻礙的經濟復興之後,1966年和1967年,德國突然遭遇經濟大蕭條,新汽車聯盟受到了重創,必須大量削減生產量,而且速度要快。
1969年3月,新汽車聯盟與nsu汽車公司簽訂了一份合並協議。新公司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成立於1969年1月1日,總部設在內卡蘇姆。公司從一開始就採用了一套發展與擴張的方針,奧迪和nsu汽車的產量穩步增長,直到1973年的石油危機初露端倪。1974年,全球經濟的衰退對汽車市場也產生了負面沖擊,公司不得不將汽車產量從頭一年的40萬輛削減至33萬輛。這么大的舉措使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裁員:1974年,總員工數量從3.38萬下降至2.86萬;1975年,僅在英戈爾斯塔特,就有1,700個工人失去了工作。 1975年底,汽車工業開始復甦,這從奧迪汽車銷售數量上得到反映。1977年3月,最後一輛nsu r80汽車離開生產線,這標志著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nsu品牌完成了使命。從那以後,所有在內卡蘇姆生產的汽車都是「奧迪」品牌。
1980年,隨著奧迪獨家技術——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應用,第一批量產全時四驅車引起了轟動。隨後,奧迪通過參加賽車活動,考驗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各項性能。1983年,hannu mikkola駕駛一輛奧迪四驅汽車成為世界汽車拉力賽的冠軍;1984年,奧迪囊括世界汽車製造商和駕駛員錦標賽冠軍。
(經典車款:奧迪四驅(audi quattro):四驅車的傳奇經典:奧迪四驅帶來了越野車比賽的一場革命。早在1981年,奧迪公司第一次選擇四驅車型出擊世界越野錦標賽(world rally championship)就贏得了三項冠軍。僅一年後,即1982年,奧迪quattro又穩獲world brand錦標賽冠軍,並於1984年再次封王。1983年,hannu mikkola(如圖)駕駛著奧迪四驅奪得了世界錦標賽冠軍頭銜,1984年stig blomqvist 也同樣贏得這一殊榮。全輪驅動系統在後來系列產品中的應用為奧迪躋身於世界頂級汽車製造商行列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82年,奧迪創造了另一項記錄:第三代奧迪100汽車風阻系數降低至0.30,成為世界上量產轎車中空氣動力性能最佳的車型。在日益要求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時代,奧迪汽車引領了潮流。
1985年1月1日,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重新命名為奧迪汽車股份公司,同時公司注冊地址從內卡蘇姆遷至英戈爾斯塔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人們對車速限制和減少尾氣排放的討論不斷升溫,奧迪和其他德國汽車製造商感受到了由此引發的市場沖擊。1985年,國內汽車銷售下降了7.5%,而出口則增長了9.4%。
1985年,奧迪公司的總投資達到10億德國馬克—公司有史以來總數最多的投資,主要用於改善生產設備和新技術研發。
1988年,奧迪第一輛3.5升v8發動機和四氣閥豪華型轎車——v8型轎車首次亮相,標志著奧迪開始重返頂級豪華轎車市場。
奧迪的口號是「突破科技,啟迪未來」。這句口號被tdi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技術再次證實。該技術的低燃油性能給人以深刻印象。1992年,一輛標準的奧迪80 TDI轎車環游世界,行駛了40,273公里,平均百公里油秏只有3.78升,平均時速為85.8公里/小時。 世界市場比較疲軟,但德國柏林牆的倒塌和德國貨幣統一促進了德國國內市場的需求。1991年,奧迪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突破148億德國馬克。但到1993年,這種繁榮也只是能夠暫緩德國經濟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的衰退趨勢。
在1993年秋天東京汽車展上,奧迪展示了世界第一輛採用全鋁車身框架結構(asf)的汽車,宣布了一個全新汽車時代的開始。1994年3月,作為奧迪v8型轎車的改進車型,全鋁車身的奧迪a8首次公開亮相。隨著奧迪a8的問世,奧迪對車型系列的命名開始改變。同年夏天,奧迪a6投放市場,而新款奧迪a4也於當年11月投放市場。新款奧迪a4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5年,僅在德國就售出120,000輛。
1995年秋天,奧迪亮出了另一張王牌——tt跑車。一年以後,兩門緊湊車型的奧迪a3投放市場,吸引了更多的客戶。1997年,奧迪展示了一款新奧迪a6和al2,後者是根據第二代asf技術製造的一款全鋁車身車型。奧迪tt硬頂敞篷跑車(coupé)和軟頂敞篷跑車(roadster)分別於1998年和1999年投放市場。
1998年,奧迪還成功地收購了義大利著名的跑車製造公司蘭博基尼和英國賽車發動機公司科斯沃斯。當奧迪公司於1999年迎來百歲大壽時,同時也「贏」來了歷史上銷量和利潤的最高記錄。身世沉浮、英雄輩出的奧迪,達到了她前所未有的高峰。她有足夠的理由讓世界相信,面對未來,奧迪這個百年的汽車王國會用激情和活力再書寫二十一世紀的不朽神話。 奧迪以面向未來的迷人車型進入了一個新千年。2000年6月,奧迪a2投放市場,該款車型再次鞏固了奧迪在輕型鋁車身方面的競爭力。同年的10月份,公司又一個主打車型——奧迪a8w12在巴黎汽車展上亮相。於2002年投放市場的新款奧迪敞篷跑車和新奧迪a8則突出了奧迪車的運動特性,而這一特性在奧迪rs6車型上得到了更加突出的體現。
新千年值得奧迪人驕傲的喜訊傳來,2000年6月12日在法國勒芒舉辦的24小時汽車耐力賽中,首次參賽的奧迪R8敞篷賽車獲第三和第四名的驕人成績就是奧迪品質的很好證明。被稱為「歐洲最大賽事」的法國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是一項傳統的長距離賽事。它不僅考驗車手的技能,而且對由現代高科技裝備起來的賽車也有相當高的性能要求。奧迪R8的初戰告捷又一次向世人證明:奧迪公司一向奉行著以技術領先的承諾。
2003年由德國的汽車專業雜志《汽車與運動》舉辦的「2003最佳房車」評選活動中,奧迪A4和奧迪A8雙雙在本級別車系評比中戰勝了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榮膺桂冠,奧迪A4是蟬聯冠軍。2004年4月揭曉的由德國權威汽車雜志《Auto Straßenverkehr》與其姊妹刊物《mot》共同舉辦的「Autonis 2004」汽車設計大獎評比中,奧迪A8和奧迪A4在本級別車系中分別獲得第一名,並雙雙第二次蟬聯冠軍。奧迪家族的兩兄弟首次在各自攀登的高山之巔遙相祝賀。此外,新奧迪A8還在德國《汽車報》(《Autozeitung》)和《汽車畫報》進行的頂級車型「測試對比」中戰勝了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