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菲尼迪跟奧迪a6哪個貴
如果都是低價,同價位相比,英國菲尼迪Q70L比奧迪A6L更好,勢不可擋。
那個怎麼樣?當然是奧迪A6L。因為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很清楚,Q70L比A6L好,但是奧迪比、英倫、菲尼迪更好,所以這兩個車間很難取捨。
如果是,不要猶豫,選擇A6L,你就不會後悔。否則,當你想解釋它是什麼品牌和價格時,你會後悔的。
如果沒有,看優點和缺點。
價格低也差不多,而英國菲尼迪Q70L有三大優勢:
首先,V6的2.5L自然吸氣發動機安靜流暢,已經嘗試過沒有好評,而低檔A6L採用的是1.8T發動機,不在同級別;
Q70L標配電動拉入門,配備利器。它充滿了高級感。這種不尋常的高級配置在A6L中是沒有的。
Q70L更舒適,更寬敞更安靜,沙發也更舒適。都是進口的。
Q70L還有四個缺點,品牌弱,油耗高,4S店少,沒有保值。
㈡ 奧迪質量怎麼樣
國內豪華車的市場,總有一個品牌是讓無數人對它著迷,它就是奧迪。奧迪的歷史悠久,至今已經100多年,對於它的歷史發展,很多人都不怎麼了解,那麼我們就來見證一下奧迪在這10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什麼,然後來看看網友很關注的奧迪汽車質量怎麼樣。
奧迪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從1932年起,奧迪開始採用四環徽標,它象徵著奧迪與小奇跡(DKW)、霍希(Horch)和漫遊者(Wanderer)合並成的汽車聯盟公司。那時,汽車聯盟公司生產領域包含了所有乘用車領域,從摩托車到豪華轎車。
戰爭不僅可以毀滅人類,人類的文明也會阻礙前進。二戰的爆發使汽車聯盟停止了乘用車的發展,只能被迫生產軍用車輛。而戰爭末期,汽車聯盟已經處於癱瘓狀態,之後的幾年幾乎是無人管理。
戰後,汽車聯盟開始重建,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一家新汽車聯盟公司,這時它已經是奧迪汽車的前身。而隨後,新汽車聯盟被戴姆勒 賓士公司並購,這次收購使得戴姆勒 賓士成為聯邦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㈢ 奧迪a6與a6l有什麼區別哪款好求推薦
作為奧迪A6的新款替代品A6L在很多方面與原版有著區別,其中最大的區別當屬尺寸差異。而這兩款車型當中,無疑還是A6L更好一些。下面,就已這兩款車型的對比,為你分析一下到底哪款更好。
銷量差異
如今很多人在購買新車的時候,如果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會看看別人購買的什麼。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1月,奧迪A6月平均銷量僅有488輛,而奧迪A6L則有16415輛之多。如果你還拿不定主意,看了這個數據相信一定會有所決斷。
㈣ 特斯拉好還是奧迪a6好
特斯拉是純電動的,無污染排氣!速度還可以!
奧迪A6是轎車,大氣穩重!
個人覺得A6比較實用,畢竟燒油發動機技術很成熟,電動的車不足就是蓄電不好!
㈤ 奧迪A6買哪一款比較好
談到奧迪大家都知道是屬於豪華汽車品牌,從車型上面來看,奧迪A4L、奧迪A6L、奧迪Q5L等,它們的銷量都很不錯,其中在C級轎車領域里,奧迪A6L是能夠月銷量超1.6萬輛。很多人說買奧迪A6,其實說的就是奧迪A6L,那麼在車輛選擇上面,消費者選擇哪款奧迪A6比較好呢?
購買奧迪A6L的哪一款好,除了其他人的推薦,很多還是要跟自己的需求掛鉤,就比如很多人選擇奧迪A6L 2021款 40 TFSI 豪華動感型,它的尺寸外觀跟其他車型一樣,都是超過5米的車身長度,只是在動力上面遜色一些,但是這不會影響到豪華度,而在價格上面可以35萬內拿下,這個對於預算稍微緊張,然後又需要靠奧迪A6L撐門面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㈥ 乾洗店加盟十大品牌排行中哪個好
乾洗店的數量及分布情況:讓我們一起先從國內乾洗實體店的數量和分布情況來認識一下現在的乾洗市場。國內乾洗店的分布情況是明顯不均勻的,根據不完全調查顯示,全國乾洗業界的實體經營店(包含乾洗加盟店及私營乾洗店、專業收衣點)數量約為100萬家但是這樣龐大的基數中,僅僅就上海和北京這兩座比較發達的城市就佔全國乾洗的百分之四十,遠遠高於其他城市甚至一些省份。這和北京上海的高人流量以及乾洗業務最早進入沿海城市的歷史情況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北京上海兩地的乾洗市場已趨飽和。傳統乾洗店利潤很好,客戶穩定粘性高。但是根據中國目前的消費市場來看,社會已經進入品牌消費時代,所以建議加入智能乾洗品牌,順應時代的發展。據調研,推薦一家智能乾洗店——澳貝森智能乾洗店。開乾洗店一般30-50平方,乾洗設備,澳貝森3-5萬全部搞定,包括一套黑科技技術。澳貝森智能乾洗店線上銷售推廣,線下實體店打基礎,是很不錯的科技型乾洗店。由於市場競爭大,消費者需求多樣,使得這一行業入行易,但是想成功卻難。但無可否認的是乾洗行業的前景日益廣闊,它的市場還尚未完全開發,所以廣大商家在開發市場這方面潛力還是比較大的,投資乾洗店的利潤回報是很客觀的,難點在於找對乾洗的投資門路。
3萬左右設備投資,開了一家科技乾洗,費用也不高
.
.
.
.
.
.
.
.
.
.
聯盟組建
20世紀20年代,奧迪、霍希、dkw和漫遊者四家汽車公司各自應對不同的細分市場,相安無事。但流水線組裝和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使用使生產能力迅速上升,進而要求企業不斷拓展市場,而提高銷量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另一方面,國外汽車廠家引發的價格戰又使各汽車公司蒙受很大損失。德國汽車工業發現很難依靠自身解決這些財務問題,需要銀行貸款的支持。於是,薩克森州銀行滿足了拉斯姆森的貸款需求,為拉斯姆森集團的擴大奠定了基礎。此後,薩克森州銀行為了保持其在汽車行業的利益,以四家公司為基礎,建立了汽車聯盟,其總資產為1,450萬德國馬克。
汽車聯盟擁有audi、dkw、horch 和wanderer四個品牌及其產品。但要開發統一的集團理念並使其在這些非常傳統的公司中得以運作,卻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車型開發
在1933年德國汽車展(german automobile exhibition)上,汽車聯盟第一次以公司的形象出現,它展出的四環標志奧迪前輪驅動中型汽車引起了轟動。但是,由於市場對avant-garde技術的認知有限,其創新特徵並沒有帶來很大的銷量。於是,汽車聯盟對設計作了修改。1938年,內飾十分現代、發動機性能優越的奧迪920汽車投放市場。其裝配的最新開發的ohc發動機功率達75馬力,車速最高達140公里/小時。這種動力大、體積小的汽車深受那些充滿動感活力的人士鍾愛。後來,這種前輪驅動的汽車被改為後輪驅動,側置底盤代替了中央方型底盤,並有6窗型和雙門4窗型兩種。市場對奧迪920的需求非常大,投放不久就銷售了計劃中的一年銷量。
當時,dkw主要生產摩托車。1933年其生產的摩托車車型有8種,發動機容量從175cc到600cc不等。一年以後,rt100出上市。其簡單的機體以及經濟性與動力性的完美結合,使其在隨後幾十年裡成為摩托車生產的標准。rt摩托車性能卓越,售價為345德國馬克,成為生產最多的摩托車車型之一。
200 class 型摩托車繼續鞏固了zschopau 工廠的成功。dkw在摩托車市場上獨領風騷,且一直保持著這一領先地位,直到1938年nz系列摩托車的出現。這些款式新穎的摩托車——帶四速變速箱、腳踏變速排檔裝置和後置懸掛——是dkw在兩沖程摩托車的開發上處於領先地位的最佳寫照。
dkw的小型汽車分別在德國柏林史潘道berlin-spandau(生產裝配後輪驅動和充電泵v4兩沖程發動機的車型)和茨維考(生產裝配前輪驅動、兩氣缸、兩沖程式內嵌式發動機的車型)生產。所有的發動機在zschopau生產,而在茨維考組裝的前輪驅動車型裝配的木製車體在berlin-spandau生產。德國鐵路運營商reichsbahn每天以每件8馬克的價格往zwichau運送這些車身。
dkw前輪驅動的汽車(設計規格為f2,4,5,7和8)有兩個等級:「reichsklasse」(600cc發動機,18馬力)和「meisterklasse」 (700cc發動機,20馬力)。漂亮的鋼體敞篷汽車名叫「front luxus」。dkw front車型一直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最暢銷的汽車。在20世紀30年代,這種車型的汽車售出25萬輛。前輪驅動使其占據領先地位。f9是在這種車型的基礎上改進後的車型,三汽缸發動機、28馬力和鋼板車體,在berlin-spandau 和茨維考生產。此款車原計劃在1940年投入生產,但由於二戰的爆發,計劃未能實現。
霍希公司在茨維考生產高檔汽車的歷史當時已有幾十年。其發動機被作為行業基準,由於其性能優越、外形
組圖(33張)
精巧,許多汽車製造廠家紛紛效仿。horch 8逐漸被人們認為是質量最高的車型。由fritz fiedler開發的v8發動機於1933年投放市場,最初是3.0升,後來提高到3.5升和3.8升,其功率從70馬力提高到92馬力。但與8氣缸內嵌式120馬力發動機的horch相比,前者無疑仍然是「小」horch車型。由於兩種汽車最初用的都是鋼軸模型,當車速太快時,容易出現問題。1935年,horch汽車被加上了一個獨立的前置懸掛,並在汽車後部加了一個de dion軸(帶一個鋼軸的雙通用接頭,框架安裝)。而於同年首次亮相的、配置8缸內嵌式發動機的853型運動敞篷車,被很多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漂亮的horch汽車。在豪華車領域,horch就這樣輕易地佔據了領導地位。1937年,在4升以上級別的豪華汽車市場上,horch汽車佔有50%的市場份額。
(porsche)教授設計。後來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新型現代的懸掛系統和車型。1933年,後擺動軸與一鋼制前軸相連應用於w21和w22車型上,獨立前懸掛於1936年被用於w40、45和50車型。而由三位數字命名的車型(如w240,250等)代表了在1935年內這兩種車型的過渡。
自1937年起,性能可靠、價格昂貴的ohv發動機被同樣馬力的旁閥發動機所取代。帶這種發動機的w24(兩汽缸)和w24(六汽缸)車型於1937年第一次在市場上亮相。發動機是標准化的,但對車體作了較大的調整(鋼後軸和被提升的橫向彈簧)。1936年漫遊者 w51首次亮相。從那以後,汽車聯盟所生產的所有汽車或多或少都體現了這種受美國車型的啟發而設計的新車型的特徵。
管理研發
從某種角度來說,最初汽車聯盟只是一些歷史悠久產品的新名詞,其管理還沿用原有的結構。最初,汽車聯盟組建於zschopau(dkw的本部)。1936年,汽車聯盟新的辦公大樓在開姆尼斯建成,這標志著在各地獨立開發汽車的時代結束。在開姆尼斯成立了中心設計室和中心試驗部,新的車型都在此進行開發和試驗,然後將汽車的原型和圖紙交給各生產工廠。
中央機構——開發和設計辦公室從一開始就貫徹流線型的思想,將瑞士空氣動力學專家paul jaray的專利作為其基礎。第一次用理論方法計算出最適宜的空氣動力學特性,然後在風洞內進行試驗。已生產的dkw f9汽車的迎面阻力系數低得驚人,達到cd = 0.42(該車型的前身f8,迎面阻力系數為0.58),成為此後幾十年德國汽車製造的標准。
由於軍備競賽造成的鋼材和橡膠短缺,再加上用皮革裝飾的木製車體造價太高(從大量的勞動力需求來看),汽車聯盟開始在德國中西部的特羅斯多夫(troisdorf) 與dynamit汽車聯盟共同開發塑料材質車體,並在德國汽車史上第一次通過進行碰撞試驗來評估木材、鋼材和塑料的強度。在開姆尼斯的中心實驗室進行了模擬擦邊撞擊、側向和前翻試驗。實驗室的技術部門研究了與材料有關的所有因素,開發了合金和特殊的生產工藝,並研究了所有新設計的技術應用性。技術部門把重點放在未來的發動機形式、傳動開發、震動和噪音的研究以及多項復雜試驗的准備工作上,如在碰撞試驗中安裝彈射器。道路試驗部門負責可行性試驗計劃、系列測試和監測,以及和競爭對手的對比測試。
聯盟發展
從1933年到1939年間奧迪汽車聯盟迅速發展:其銷售額從6千5百萬德國馬克穩步上升至2億7千6百萬德國馬克;員工從8,000人增長至23,000多人;摩托車的年產量從12,000輛增長至59,000輛;汽車年產量從17,000輛增長至67,000輛。
汽車聯盟的汽車專家在德國和其他國家獲得了3,000個以上的專利權,由此可以看出其汽車專家的創新才能。1938年,客車定單的四分之一車輛是由汽車聯盟生產的,摩托車定單的三分之一由dkw生產。正是憑借其無數的技術開發成果、研究成果和創新觀念,汽車聯盟為現代汽車的創新起到了領導作用。
聯盟解散
正當汽車聯盟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的時候,二戰的爆發終止了汽車聯盟自身的發展,最後一輛民用汽車是在1940年製造的。從那以後,汽車聯盟被迫按官方指示進行生產,其生產的車輛只用於軍事。
汽車聯盟維持了16年,其最後的三年幾乎只是等待被清算,在那之前的六年中,戰爭幾乎使其汽車經營處於癱瘓狀態。汽車聯盟的所有創新和迅速發展都是在頭七年完成的。
戰爭結束以後,汽車聯盟的生產設施被前蘇聯佔領軍沒收並拆除。1948年,該公司從開姆尼斯市的登記名冊上被刪除。其間,汽車聯盟的許多高層人員來到西德的巴伐利亞,奧迪汽車聯盟在這里的英戈爾斯塔特重新建立起來。
歷史事件
編輯
新汽車
奧迪在英戈爾斯塔特市的新開始——「新汽車聯盟」
1949年9月3日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一家新的汽車聯盟股份有限公司(auto union gmbh,以下簡稱:新汽車聯盟),它是今天的奧迪汽車集團的前身,旨在復興老汽車聯盟(auto union ag)在薩克森建立的傳統基業和品牌。
在新汽車聯盟創業之時,人們的生活普遍困難,只能使用經濟實用的交通工具。在剛開始的幾年中,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產品只有兩沖程發動機的dkw摩托車和汽車。新汽車聯盟在1949的正式建立實際上已是老汽車聯盟戰後復興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在1945年12月19日「零點」事件發生之後,在英戈爾斯塔特成立了「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負責向在過去六年戰亂中倖存下來的所有戰前由老汽車聯盟生產的車輛供應備件,在西部被佔地區,這類汽車共有6,000多輛。
新汽車聯盟為什麼要選擇英戈爾斯塔特市?英戈爾斯塔特市位於巴伐利亞(bavaria)中心,交通四通八達,這是選擇它作為汽車聯盟零部件供應中心的原因之一。英戈爾斯塔特市政當局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心的建立促進了當地的就業。不過,在英戈爾斯塔特市重建汽車聯盟的最關鍵原因是其作為軍事重鎮所保留的百年軍事「遺產」:遼闊的土地、無數的兵營、車庫、炮塔等。這些對於一個無錢建造新廠房的公司來說可算是無價之寶。
從schrannen街軍事供應站的總部開始,公司逐漸接管了一些建築,如「和平凱撒兵營」(friedenskaserne)、新軍械庫、軍士大樓、車輛大廳、軍火庫、騎術訓練廳以及寬闊的閱兵廣場。公司的設施分布整個城市,進行常規的條理性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工人們將公司自嘲為「窩棚公司」。
大事件
1954年8月9日,巴伐利亞金屬加工業爆發了一次大罷工,許多英戈爾斯塔特市的居民至今仍記憶猶新。這是年輕的聯邦德國發生的最早的大規模工業糾紛之一,金屬加工業的公司將其稱為「戰後最重大的事件」。
當時新汽車聯盟有員工5,000人,作為英戈爾斯塔特市最大的廠商之一,同樣也有許多員工扔掉了生產工具。工人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改善工作和居住條件。罷工一直持續到1954年8月31日。通過仲裁,勞資雙方達成了一項協議,巴伐利亞大罷工才結束。罷工的結果是工人們的工資提高了4%多一點。
大變動
新汽車聯盟因巴伐利亞大罷工額外支出92萬德國馬克。1954年是公司盈利的第一年(大約40萬德國馬克)。同年,friedrich flick——鋼鐵巨人eisenwerk-gesellschaft maximilianshütte mbh sulzbach-rosenberg的主要股東——收購了汽車聯盟股份公司的部分股權。他幾年前就意識到英戈爾斯塔特的這家汽車製造商有一天會需要一個擁有大量資本的合作夥伴。
1957年,flick建議戴姆勒-賓士公司並購汽車聯盟股份公司。那時,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0%的股份,擁有戴姆勒-賓士公司25%的股份。他的想法得到了瑞士富豪ernst ghner的支持,他擁有新汽車聯盟41%的股份。戴姆勒-賓士公司接受了此提議。考慮到國外不斷增長的競爭壓力,戴姆勒-賓士公司想通過增加產品品種擴大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flick還向戴姆勒-賓士公司暗示了他正在與福特公司進行協商的重要信息。
1958年4月24日,戴姆勒-賓士公司僅以4100萬馬克的價格收購了汽車聯盟88%的股份。一年以後,1959年,新汽車聯盟剩下的股份也出售給了戴姆勒-賓士公司。戴姆勒公司管理委員會發言人fritz k?necke總結這次德國第二大和第五大汽車製造商的合並時說,「我們娶了一位美麗的名門閨秀」。1958年4月9日,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寫到:「從銷售和稅收方面講,這次收購擁有年營業額約4億德國馬克及10,000名員工的汽車聯盟,使戴姆勒-賓士公司再次成為聯邦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新工廠
在被戴姆勒-賓士公司並購之時,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生產的車輛只是摩托車和dkw速遞貨車,汽車總裝集中在杜塞爾多夫的工廠,該工廠於1950年投產。
為了獲得資金,公司推遲生產低價格的小型汽車。這種小型汽車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開發,並准備在某個適當的時候以「dkw junior」的名字投放市場。盡管戴姆勒-賓士公司的收購保證了其遲遲未建項目所需的資金,但公司仍然缺少必要的生產能力。
選擇英戈爾斯塔特的另一個原因是兩輪交通工具的經營面臨癱瘓的境地:由於對摩托車需求急劇下滑,公司計劃在短期內降低dkw摩托車的產量。與zons市相比,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英戈爾斯塔特市有很多熟練工人,這是公司決定在此建立新工廠的主要因素之一。1959年,公司在這里投資7,600萬德國馬克,1960年又追加投資了5,100萬德國馬克。地方報紙《donaukurier》這樣評價這個新建工廠:「在英戈爾斯塔特附近即將建立歐洲最大、最現代的汽車工廠。」
第二變動
1958年底,新汽車聯盟在英戈爾斯塔特有3,700名員工;一年以後,員工數量增至5,700人。新工廠的建立不僅使員工數量急劇增加,也促使新汽車聯盟決定將其生產基地於1961年遷至英戈爾斯塔特,並於1962年將總部也遷至該城,從而實現了計劃中的合理化配置和降低成本。但從1962年起,當總公司生產和銷售正處於高峰時,新汽車聯盟的生產和銷售卻都處於低迷狀態。
特別是1964年,新汽車聯盟面臨嚴峻的財政危機。戴姆勒-賓士公司盡管名聲很好,但由於子公司無法與母公司愉快合作,子公司的財政問題難以解決。因此,新汽車聯盟被轉售給了大眾汽車公司。這是一個驚人的商業交易。新聞雜志《明鏡》第45期寫到:「戴姆勒-賓士公司最大的股東friedrich flick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設計、反思和琢磨他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公司重組方案。」評論說,flick不僅策劃了「1964年最大的商業事件」,而且還幫助列出了該事件的細節。
從1964年起,新汽車聯盟的所有權分幾個階段出售給了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大眾汽車股份公司為此交易共花了2.97億德國馬克。截止1966年,大眾公司擁有了新汽車聯盟的全部股份。
好景不長
新汽車聯盟被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收購,免遭了破產。曾經十分流行的兩沖程發動機走到了盡頭,大約30,000輛未出售的dkw汽車成了垃圾堆。這時大眾汽車公司的甲殼蟲系列成了新汽車聯盟的救星:從1965年5月至1969年7月,在英戈爾斯塔特大約組裝了348,000輛大眾甲殼蟲系列汽車。
從1965年8月,新「奧迪」汽車投放市場以後,新汽車聯盟開始慢慢走出困境。這款在英戈爾斯塔特製造的四沖程發動機汽車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並成功奠定了新車型系列的基礎。然而好景不長,在15年似乎未受阻礙的經濟復興之後,1966年和1967年,德國突然遭遇經濟大蕭條,新汽車聯盟受到了重創,必須大量削減生產量,而且速度要快。
1969年3月,新汽車聯盟與nsu汽車公司簽訂了一份合並協議。新公司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成立於1969年1月1日,總部設在內卡蘇姆。公司從一開始就採用了一套發展與擴張的方針,奧迪和nsu汽車的產量穩步增長,直到1973年的石油危機初露端倪。1974年,全球經濟的衰退對汽車市場也產生了負面沖擊,公司不得不將汽車產量從頭一年的40萬輛削減至33萬輛。這么大的舉措使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裁員:1974年,總員工數量從3.38萬下降至2.86萬;1975年,僅在英戈爾斯塔特,就有1,700個工人失去了工作。
新規模70-80
1975年底,汽車工業開始復甦,這從奧迪汽車銷售數量上得到反映。1977年3月,最後一輛nsu r80汽車離開生產線,這標志著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nsu品牌完成了使命。從那以後,所有在內卡蘇姆生產的汽車都是「奧迪」品牌。
1980年,隨著奧迪獨家技術——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應用,第一批量產全時四驅車引起了轟動。隨後,奧迪通過參加賽車活動,考驗quattro?永久四驅系統的各項性能。1983年,hannu mikkola駕駛一輛奧迪四驅汽車成為世界汽車拉力賽的冠軍;1984年,奧迪囊括世界汽車製造商和駕駛員錦標賽冠軍。
(經典車款:奧迪四驅(audi quattro):四驅車的傳奇經典:奧迪四驅帶來了越野車比賽的一場革命。早在1981年,奧迪公司第一次選擇四驅車型出擊世界越野錦標賽(world rally championship)就贏得了三項冠軍。僅一年後,即1982年,奧迪quattro又穩獲world brand錦標賽冠軍,並於1984年再次封王。1983年,hannu mikkola(如圖)駕駛著奧迪四驅奪得了世界錦標賽冠軍頭銜,1984年stig blomqvist 也同樣贏得這一殊榮。全輪驅動系統在後來系列產品中的應用為奧迪躋身於世界頂級汽車製造商行列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82年,奧迪創造了另一項記錄:第三代奧迪100汽車風阻系數降低至0.30,成為世界上量產轎車中空氣動力性能最佳的車型。在日益要求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時代,奧迪汽車引領了潮流。
1985年1月1日,奧迪—nsu汽車股份公司重新命名為奧迪汽車股份公司,同時公司注冊地址從內卡蘇姆遷至英戈爾斯塔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人們對車速限制和減少尾氣排放的討論不斷升溫,奧迪和其他德國汽車製造商感受到了由此引發的市場沖擊。1985年,國內汽車銷售下降了7.5%,而出口則增長了9.4%。
1985年,奧迪公司的總投資達到10億德國馬克—公司有史以來總數最多的投資,主要用於改善生產設備和新技術研發。
1988年,奧迪第一輛3.5升v8發動機和四氣閥豪華型轎車——v8型轎車首次亮相,標志著奧迪開始重返頂級豪華轎車市場。
奧迪的口號是「突破科技,啟迪未來」。這句口號被tdi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技術再次證實。該技術的低燃油性能給人以深刻印象。1992年,一輛標準的奧迪80 TDI轎車環游世界,行駛了40,273公里,平均百公里油秏只有3.78升,平均時速為85.8公里/小時。
90年代
世界市場比較疲軟,但德國柏林牆的倒塌和德國貨幣統一促進了德國國內市場的需求。1991年,奧迪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突破148億德國馬克。但到1993年,這種繁榮也只是能夠暫緩德國經濟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的衰退趨勢。
在1993年秋天東京汽車展上,奧迪展示了世界第一輛採用全鋁車身框架結構(asf)的汽車,宣布了一個全新汽車時代的開始。1994年3月,作為奧迪v8型轎車的改進車型,全鋁車身的奧迪a8首次公開亮相。隨著奧迪a8的問世,奧迪對車型系列的命名開始改變。同年夏天,奧迪a6投放市場,而新款奧迪a4也於當年11月投放市場。新款奧迪a4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5年,僅在德國就售出120,000輛。
1995年秋天,奧迪亮出了另一張王牌——tt跑車。一年以後,兩門緊湊車型的奧迪a3投放市場,吸引了更多的客戶。1997年,奧迪展示了一款新奧迪a6和al2,後者是根據第二代asf技術製造的一款全鋁車身車型。奧迪tt硬頂敞篷跑車(coupé)和軟頂敞篷跑車(roadster)分別於1998年和1999年投放市場。
1998年,奧迪還成功地收購了義大利著名的跑車製造公司蘭博基尼和英國賽車發動機公司科斯沃斯。當奧迪公司於1999年迎來百歲大壽時,同時也「贏」來了歷史上銷量和利潤的最高記錄。身世沉浮、英雄輩出的奧迪,達到了她前所未有的高峰。她有足夠的理由讓世界相信,面對未來,奧迪這個百年的汽車王國會用激情和活力再書寫二十一世紀的不朽神話。
新千年
奧迪以面向未來的迷人車型進入了一個新千年。2000年6月,奧迪a2投放市場,該款車型再次鞏固了奧迪在輕型鋁車身方面的競爭力。同年的10月份,公司又一個主打車型——奧迪a8w12在巴黎汽車展上亮相。於2002年投放市場的新款奧迪敞篷跑車和新奧迪a8則突出了奧迪車的運動特性,而這一特性在奧迪rs6車型上得到了更加突出的體現。
Audi R8(7張)
新千年值得奧迪人驕傲的喜訊傳來,2000年6月12日在法國勒芒舉辦的24小時汽車耐力賽中,首次參賽的奧迪R8敞篷賽車獲第三和第四名的驕人成績就是奧迪品質的很好證明。被稱為「歐洲最大賽事」的法國勒芒24小時汽車耐力賽是一項傳統的長距離賽事。它不僅考驗車手的技能,而且對由現代高科技裝備起來的賽車也有相當高的性能要求。奧迪R8的初戰告捷又一次向世人證明:奧迪公司一向奉行著以技術領先的承諾。
2003年由德國的汽車專業雜志《汽車與運動》舉辦的「2003最佳房車」評選活動中,奧迪A4和奧迪A8雙雙在本級別車系評比中戰勝了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榮膺桂冠,奧迪A4是蟬聯冠軍。2004年4月揭曉的由德國權威汽車雜志《Auto Straßenverkehr》與其姊妹刊物《mot》共同舉辦的「Autonis 2004」汽車設計大獎評比中,奧迪A8和奧迪A4在本級別車系中分別獲得第一名,並雙雙第二次蟬聯冠軍。奧迪家族的兩兄弟首次在各自攀登的高山之巔遙相祝賀。此外,新奧迪A8還在德國《汽車報》(《Autozeitung》)和《汽車畫報》進行的頂級車型「測試對比」中戰勝了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㈦ 奧迪A6買哪一款比較好你會怎樣選擇
有條件的話最好去找3.0T V6機械增壓那款,而且最好是運動版。
從動力效果來說,機械增壓要消耗發動機動力,不如渦輪增壓效率高,但是機械增壓沒有渦輪增壓的動力遲滯問題,動力更線性,在舒適性上有絕對優勢,這也符合樓主偏重舒適性的要求。其實,奧迪這個3.0T的潛力很大,奧迪A6L的270馬力只是讓動力夠用。這款發動機可以通過刷ECU刷到370馬力的,甚至還有改裝到500馬力的。樓主偏重舒適,不需要改,但是如果有人需要動力,這款A6L也是有潛力的。
㈧ 奧迪A6和奧迪A6L汽車哪個好
奧迪A6
更多奧迪A6L圖片
誰更便宜
兩車對比最低配
兩車對比最高配
奧迪A6
¥42.98萬
更多奧迪A6報價
奧迪A6L
¥40.28萬
更多奧迪A6L報價
誰的口碑更好
奧迪A6
4.25分
優點
隔音效果好座椅舒適路感好功能齊全推背感強精緻優雅
缺點
噪音問題減震問題電路故障方向盤問題
更多奧迪A6口碑
奧迪A6L
4.53分
優點
穩重大氣功能齊全時尚動感空間充裕科技感十足隔音效果好
缺點
舒適性差方向盤問題噪音問題油箱問題儲物空間少噪音過大
更多奧迪A6L口碑
誰更受關注
01月
12月
11月
10月
09月
08月
奧迪A6
315,202
更多奧迪A6關注
奧迪A6L
1,750,552
更多奧迪A6L關注
誰空間更大
奧迪A6
4947mm
1874mm
1459mm
2919mm
更多奧迪A6配置
奧迪A6L
5036mm
1874mm
1466mm
3012mm
更多奧迪A6L配置
長
寬
高
軸距
誰更省油
兩車對比最低配
兩車對比最高配
奧迪A6
6.4L
更多奧迪A6油耗
奧迪A6L
6.5L
更多奧迪A6L油耗
網友更喜歡誰
奧迪A6
我支持Ta
奧迪A6L
我支持Ta
35%65%
㈨ 奧迪汽車質量怎麼樣懂車的人不買奧迪的原因
國內豪華車的市場,總有一個品牌是讓無數人對它著迷,它就是奧迪。奧迪的歷史悠久,至今已經100多年,對於它的歷史發展,很多人都不怎麼了解,那麼我們就來見證一下奧迪在這10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什麼,然後來看看網友很關注的奧迪汽車質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