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前驅車相比,後驅車的安全性是不是更高
引言:現在很多人買車都會糾結是應該買SUV還是轎車,應該買前驅車還是後驅車。其實這些都是有區別的,就比如說前驅車和後驅車,相對而言,後驅車是比前驅車更有安全性的。
後驅車與前驅車相比較會發現,後驅車的安全性更高,而且動力方面也更強勁。
2. 新款奧迪a6l是前驅還是後驅
奧迪a6l是前驅還是後驅車奧迪A6L為前輪驅動車,高配車型為四驅設計。因為奧迪的前輪驅動車型能夠更好的適應激烈的駕駛風格,所以奧迪一直採用前輪技術,前輪驅動的傳動效率要高於後輪驅動,因為發動機和驅動輪的位置很近,傳動距離也比較短,所以發動機的效率會更高。後輪驅動採用前置發動機和後輪驅動的布置。汽車產生的動力需要通過一根長傳動軸傳遞到後差速器,然後分成兩根半軸分別驅動兩個後輪。後輪驅動的結構設計會使發動機產生的動力損失。一般來說,後輪驅動的油耗比前輪驅動的油耗大。目前中小排量的家用車都採用前輪設計。由於小排量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有限,再次使用後輪驅動會損失一部分動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的動力會明顯下降。後輪驅動由兩個後輪驅動。因為前輪只負責轉向,不負責駕駛,所以後輪驅動的轉向角度要大得多。
3. 奧迪a4是前驅還是後驅車
奧迪A4是低配的前輪驅動,高配的Quattro四輪驅動。
前驅動和後驅動的比較:
大多數家用汽車使用前驅車。前置驅動的優點:1。前驅動的傳動效率高於後驅動。2.由於沒有貫穿前後軸的傳動軸,後地板凸起較低,後排中間部分乘坐起來會更舒適。3.前驅車的結構相對簡單,成本也會更低,這樣可以降低整車的售價,讓消費者得到一些實實在在的實惠。4.油耗比後輪驅動更省油。5.前驅車在冰雪路面上的表現明顯優於後驅車。
前輪驅動的缺點是操控性差,或者根本沒有操控性。因為前輪負責驅動、旋轉和大部分制動。同時動力和 傳動系統 都在車頭,進一步影響了操控。
性能車大多採用後驅。後輪驅動的優點:1。很好的控制。2.加速很快。3.車子比較穩。
缺點:1。後地板凸起過高(但對於性能車來說,似乎不是缺點)。2.成本很高。3.功率損耗大,傳輸效率低。因為動力要經過前後傳動軸。4.結構復雜,成本增加。5.冰雪天氣開車是不可能的,時速超過40KM是噩夢。
4. 奧迪a4是前驅好還是後驅
奧迪a4是前驅,不是後驅,奧迪A4車型除了前置前驅的之外,再就是個別的高配車型,之前有國四驅車型。奧迪A4和1、奧迪A4L標配都是前驅車型,高配都是quattro四驅車型。奧迪品牌的車要麼前驅要麼四驅,沒有後驅的車型。2、奧迪為了使車輛的重心更穩定,都採用了順置發動機,或者稱為縱置發動機。優勢是動力偏大,並給四驅車型做了充分的預留空間。缺點是經濟性差,由於發動機在前,變速箱在後,所以變速箱會入侵駕駛室內空間。並且結構復雜,因為動力輸出方向與輪軸成直角,所以動力輸出時需要改變輸出的角度。
5. 奧迪a6l是前驅還是後驅
許多人在咨詢各種汽車問題。一位車迷問:奧迪a6l是前驅還是後驅?如果你也想知道,你不妨看看邊肖的介紹,希望能給你一些幫助。
奧迪A6L採用前輪驅動車型,高配車型採用四驅設計。
因為奧迪的前輪驅動車型能更好的適應激烈的駕駛模式,所以奧迪一直採用前輪驅動技術,前輪驅動的傳動效率高於後輪驅動。因為發動機和驅動輪的位置很近,傳動距離相當短,所以發動機的效率會更高。
後驅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的布置。汽車產生的動力需要通過很長的傳動軸傳遞給後差速器,兩個後輪由兩個半軸驅動。後驅的結構設計會造成發動機帶來的動力損失。
大多數後輪驅動汽車的油耗都比前輪驅動汽車大。目前中小排量家用車基本都採用前輪驅動設計。因為小排量發動機輸出功率有限,採用後輪驅動會損失一部分功率,汽車的驅動功率會明顯降低。
後輪驅動由兩輛後輪驅動汽車驅動。因為前輪只負責轉向不負責行駛,所以後輪驅動的轉向角度要大很多。
6. 前驅、後驅和四驅到底選哪個
純粹家用車:四驅>前驅>後驅——因為首先後驅容易打滑,家用車又不是用來漂移的,其次後驅車後排空間小;四驅穩定性強,安全系數更高——家用車,安全系數>舒適系數。SUV:能四驅就四驅,後驅SUV盡量別買(後驅SUV很少,只有進口寶馬X3,捷豹FPACE,三菱帕傑羅勁暢等少量車);越野車:肯定四驅,另外驅動方式不用看,而且四驅也要看差速器。運動系車:後驅≥四驅>前驅,前驅的運動車屈指可數,比較牛逼的是思域TYPE-R、梅甘娜RS、308GTI、leon Cupra、福克斯ST、高爾夫GTI、尚酷R、MINI JCW——而且你發現沒有,好的運動前驅車都是小鋼炮。爬坡:後驅≥四驅>前驅,前驅爬坡很累!可以這么說,一輛200馬力的沒有改裝過的86,爬坡可以虐殺300馬力以上的思域TYPE-R(看過《頭文字D》的都知道,86厲害的是下坡,而不是上坡),就因為86是後驅。為什麼五菱宏光設計成後驅?因為買五菱的人都是為了裝貨,而五菱馬力又小,如果設計成前驅,根本爬不動路。雪地用車(東北):四驅>前驅>後驅,還是那個問題,打滑的問題,前驅怕爬坡,後驅怕打滑。雪地爬坡:四驅。前驅特點:彎道容易推頭(學名叫轉向不足,包括一些前驅向的四驅車也有轉向不足的現象,比如大眾四驅、奧迪四驅等),爬坡不行,轉向和驅動都集中在前輪對前輪負擔過大,如果前驅車扭矩過大,容易發生扭力轉向,所謂的扭力轉向指當車輛急加速或全油門加速時,突然有較大的扭矩通過變速箱輸出軸傳遞到左右兩根傳動軸,因為力矩的不同而使方向被拉向一側,造成車輛行進方向的跑偏,使車輛偏離既定的路線——這種情況最容易在前驅車出現——思域TYPE-R是克服這個問題相當好的車之一,可是思域TYPE-R是經過本田花了無數心血才造就的神車,普通的家用前驅行?這就說明了前驅車的潛力小,包括所謂的神車飛度!在豪華大車中,幾乎看不到前驅的身影,當然,如果他繼續使用2.0T發動機,當然無所謂,比如沃爾沃這個最不豪華卻翻譯成「富豪」的豪華品牌,說真的,沃爾沃富豪和吉利帝豪真的是一家!後驅特點:彎道容易打滑(學名叫轉向過度),雪地危險系數很大,但不像前驅車,前驅車,不管再好的車手,爬坡不行就是不行,但是後驅車,普通人開雪地很危險,職業車手或者技術好的人(參考藤原拓海在雪地上開86,而且86還沒有ESP等這些玩意)在雪地開後驅就是一種享受!後驅的轉向靈活性最好。四驅特點:四驅穩定性最高,起步最快,越野性能最強,在過彎的時候,出彎時可以滿油門,所以後驅在出彎時是斗不過四驅的。四驅你要說缺點,有嗎?有!四驅的缺點就是,同級別情況下,四驅永遠比後驅重,當然,同級別情況下,後驅永遠比前驅重(但比四驅和後驅的對比好多了,後驅比前驅稍微重點,但是四驅重就重的多一點)。當然,四驅的樂趣沒有後驅足。註:很多工具用車,比如麵包車,皮卡,以及很大的MVP,都是後驅車,比如五菱宏光,上汽大通等,因為他們是工作需求,不得不做成後驅,前驅麵包車載貨根本爬不動坡。註:我見過最大排量的前驅車,是金牛座2.7T V6(已停產),我見過最猛的前驅車,不是思域TYPE-R,而是雷諾梅甘娜RS。沒錢的玩車黨想玩車?只能選前驅咯!推薦:標致308S 1.6T,高爾夫 1.4T R-Line,福克斯兩廂1.5T,君威GS,馬自達3昂克賽拉兩廂2.0L。有點錢的,預算25-40萬的,想玩前驅,那麼推薦如下:大眾高爾夫GTi、大眾尚酷R、MINI JCW、福特福克斯ST。有點錢的,預算25-40萬的,想玩後驅車,那麼推薦如下:寶馬320以上,凱迪拉克ATS-L,阿爾法·羅密歐Giulia 2.0T,捷豹XEL,英菲尼迪Q50L,雷克薩斯IS,寶馬1系(進口)120或者125,寶馬2系(進口)225,寶馬4系(進口)425i,福特Mustang 2.3T,馬自達MX-5,雪佛蘭科邁羅。有點錢的,預算25-40萬的,想玩四驅,那麼推薦如下:奧迪A4L 45TFSI quattro、奧迪S3、大眾高爾夫R、福特福克斯RS。便宜車四驅性能向真的很少,還有幾個超40萬的可以推薦,AMG A45、奧迪S4 前驅(ff),就是發動機的動力直接傳遞到前輪上,後輪只是被「拖」著跑。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可以將乘員艙的地板設計得低而平,沒有前置後驅所必需的那根傳動軸造就的「鼓包」。當然某些前驅車也沒有保持這個風范,好比愚蠢的速騰,居然讓排氣管形成了「鼓包」,後排中間還能乘坐嗎? 前驅的特點是轉向不足。別急,實際上,轉向不足通常是穩定性較好的代名詞,這樣不容易在高速轉彎時發生側滑,就算速度高到忽然信心不足,只要收油門就好。但缺點也隨之而來,因為布局的原因,當上坡的時候,因為重心後移,前輪附著力下降,更容易發生打滑。所以你雪天坡起的時候,一定要輕油。雪地平路起步,掛二檔試試看(實際上這就是某些車子拿來當賣點的「雪地模式」)。 前驅不會側滑嗎?不是。它的側滑一旦發生,比後驅還要危險。因為它的整體布局使得重心靠前,當高速制動時軸荷前移,後輪容易抱死而引起側滑,這使得行駛狀態很不容易控制,你可能會發現剛才還轉向不足的車子忽然就變成了轉向過度。不過,也不必太過擔心,esp普及之後,這個問題就不復存在。 轉彎的時候多給一點油,然後輕拉手剎就可以造成車尾的滑動。這個是最簡單的側滑——實際上絕大多數開民用車的人聲稱自己掌握的「漂移」就是這個動作。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這個不是漂移,漂移的必要條件是反打方向。那個比較難,而且危險,回頭再說。 後驅,這就很簡單了,後輪驅動嘛。發動機放在前中後就是三種不同的組合。比較便宜的車子,發動機裝在前面的,貴一點的保時捷或者法拉利新推的加利福尼亞就變成了中置,更貴一些的好比f1以及多數頂級跑車,就清一色後置了。當然後置的不一定就貴,前置的也不一定更便宜,都有例外。 這里先說前置後驅(fr),這是普通人買得起的民用車里最常見的。它與前驅相比,最大的優點是馬力可以做得很大,因為前驅車的前輪同時用作驅動輪和轉向輪,使得它無法承受過大的動力,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低於三百匹。而後驅則擁有天生的前後軸荷均勻分配,三百匹對於後驅跑車只是起步而已,五百匹?或者六百匹?沒問題。有些瘋狂的美國肌肉車將馬力一直增加到一千匹,不曉得他們怎麼開的。反正我控制不了,一起步車子就會打轉吧。 後驅的駕駛感遠超前驅,只有司機和前排乘員的時候配重尤其理想,會呈中性轉向或輕微的轉向不足,這種駕駛感很好,開慣前驅車的人會立刻覺得車頭輕,方向靈活。但側滑也更容易出現,只要你轉向的時候大腳油門,基本可以立時體驗後輪失去附著力的感覺。所以,對多數只是代步的司機而言,後驅不是好的選擇。 如果你想追求點樂子,後驅是最佳之選。比方前面有個左彎,正常的入彎是在彎心前堅定地踩油門減速,然後左打方向,等車頭對准出彎路線時踩油門加速。這是標準的最佳實踐。 但如果你的車子能力足夠,可以這么開:在「合適」的地方先快速朝右打輪,車頭略偏時再迅速朝左打輪,這時車尾會產生向右擺動的趨勢,此時深踩油門,反打方向(朝右),你眼前就會出現短暫的奇異景象,世界在發生橫向移動!外面的人看起來,你這時就處於一個匪夷所思的狀態,車輪明明朝右,但車子卻在向左行駛。 四驅。這就更簡單了。發動機的動力被傳遞到四個輪子上,既然後驅都能比前驅承擔更大的動力,那麼四驅就可以承擔比後驅還要大的動力———反正甭管多大除了四也沒多少,還可以更好地利用四條輪胎的抓地力,從而在起步時獲得絕對優勢,對於雪地之類的濕滑地面自然也是得心應手。所以在北歐之類的地方,四驅車佔了銷售的優勢比例。而跑泥地的車子更是清一色四驅車。 在轉向特性方面,四驅車會傾向於轉向不足。 當然,四驅又分高速低速分時全時,這個按後不表。 最後,簡單地來總結一下。假設一家車廠將同一底盤同一發動機的車子生產了三台,分別是前驅,後驅,四驅,發動機能提供四百匹馬力,那麼: 傳動系統的重量是前驅最輕,依次遞增。 誰加速比較快? 加速性能是前驅最慢,依次遞增。但跑直線加速第一個沖過重點的未必依照這個順序,因為最高速度不一定是四驅,說不定後驅更快些,傳動損失小的緣故。 跑賽道呢? 前驅多半是最慢的,後驅和四驅則難分伯仲,需要依駕駛者的偏好和路面情況而定,沒有一定的答案。多數情況下我會投後驅的票,因為四驅可以讓你穩定地在賽道上走出最佳線路,後驅的側滑可能會使你損失時間,但也有機會讓你更快地對准出彎的方向。而且,對於急彎,恰到好處地使用側滑比彎前減速更能夠保持高轉速和不間斷的動力輸出,此中細節和變數太多,沒有一定的答案。 我怎麼分辨買來的車是前驅還是後驅的? 放眼望去,整個市場上你能見到的車子絕大多數都是前驅的。無他,製造與維護的成本是車廠的首要考量。而乘員地板的地平也更加實用。 當然,如果一定要確定,通常宣傳頁上都會標明。ff,或者「前置前驅」。 堅持後驅的廠家不多,德國廠bmw和m,日本廠toyota的皇冠、銳志,nissan的無限大概是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後驅。 如果你對大小不在乎,公共汽車大多是後驅的,開一輛能坐二三十人的車子去上班,堵車的時候還能站起來做運動,是不是很棒!就是停車的時候可能會有些麻煩,有的停車場可能會拒絕你的進入,而另一些停車場你根本就開不進去。 小型跑車四驅的比例很高,可以充分地利用抓地力。但為了提供過彎時的樂趣,通常會將動力分配調校得傾向於後輪,營造出一些轉向過度的特性,好比三菱的evo或者subaru的impreza。不過這些車子在尺寸上是緊湊型,價格卻跟奧迪a6中級配置的價格相仿,對於不那麼重視公路性能的人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你打算短暫地忘記限速,在某些安全的路段嘗試一下道路兩側景象變得模糊是什麼感覺,這種小型跑車就變成相當具備性價比的選擇。與那些比它貴一倍的車子相比亦不遑多讓。這就是為什麼從倫敦或者鹽湖城的飆車群體中個都能找到它們身影的緣故。 audi tt是技術流的績優生。電磁懸掛,主動轉向,與相對粗暴原始的日本車相比,除了我沒開過,沒什麼太大缺點。見倒是見過的,但別人的車子,心再癢也只好悠著點。再說假如只是靠譜地開,tt跟捷達我看也沒什麼分別,視角更低還更容易托底,保養貴的要死,補個漆的價都能買台計算機。所以這故事告訴我們,錢是個好東西。如果有錢還在抱怨不快樂,必是天殺的裝逼犯。 @2019